•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15

喵布拉基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八股文范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注册不太麻烦

已采纳

八股取士目录简介目的内容影响 编辑本段简介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 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 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 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编辑本段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编辑本段内容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编辑本段影响是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公务员八股文范文

347 评论(10)

小怪兽的小胖兽

看过三篇 明代殿试八股文 内容主要是从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出一句话 然后 答题者根据这句话的意思 再解答 主要考治国 朝政 民生等问题的 说白了 就差不多是现在考公务员里的策论差不多内容吧 还有格式有一定限制 现在中文文学博士后还不一定写得出来

358 评论(14)

凤凰来临

写八股文,首先要把你自己想象成是圣人(孔子孟子),然后开始就《四书五经》里面某一句,或者是几个字进行论证。跟中学的议论文的写作手法一样啊有木有?当然,与中学的论点论据论证还是有点不一样滴,八股文要复杂一点。四项基本原则:1,题目,必须来自于《四书》《五经》,必须是其中的字词句章。2,论点必须是程朱的批注,不可离经叛道。3,代圣人立言,把自己想象成是孔孟4,格式要求:先破题,承题,再入口起讲——(跟写议论文似的,分析材料,抓住材料重点,提出自己的论点,引入材料)。以上是文章整体格式,对句子的格式还有更变态的要求——必须用四个有逻辑关系的对偶段落即所谓的“提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去阐发论点。如果从功能上来说,八股文考试相当于公务员考试,现在公务员录取率在1%左右,显然比明朝时候的录取率低多了....

207 评论(14)

奇异果香

楼上没有原文,我这里是原文八股文例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王鏊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承题)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起讲)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田野之内,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起股)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出题)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中股)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后股)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束股)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大结)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韩菼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题)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题)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起讲)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起二比)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出题)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两小比)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中二比)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过接)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后二比)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收结)希望能帮到你

315 评论(13)

美食侦探01

去图书馆 或博物馆或许会有吧

237 评论(11)

那一年里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两股互相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希望能帮到您。

11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