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59

一个人淋着雨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考试选岗弊端多吗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essica8918

已采纳

好处:

1、稳定。工作比较稳定,有稳定的工作时间有稳定的收入有稳定的休息时间,工作之余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退休了也有保障。

笔试资料领取

2、社会地位高。社会认可度高,普遍觉得公务员就是有能力品行端正的人。

3、考试机会多。每年都有考试的机会,可以多次进行考试,直到上岸,有国考和省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选择。

4、科目较少。相对来说考试科目较少,只需要准备行测和申论就好了,不同于考研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国考在于一个综合素质。

5、父母安心。父母会觉得孩子考上了公务员就放心了,不用再为孩子的生计操心。

弊端:

1、可能会什么事情都安排你去做,如果做不好,就会对你有看法。

2、要会拉关系,光做不会拉关注领导也不会看上你,年轻人在机关单位压力还是很大的,要看看自己是否适合。

3、公务员的收入不算高。

考公务员的好处和弊端

公务员考试选岗弊端多吗

353 评论(11)

沫沫晓七

刚毕业就考上公务员的好处多多,一毕业就踏入体制,人生一路平稳,大概率不会走弯路;年纪轻,发展空间大,日后被提拔重用的可能性高;进体制越早,工龄越长,工资越高,还可以提前退休,开启第二段人生……虽然好处不胜枚举,但毕业就考上公务员,依然存在着3个弊端,备战2020年国考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最好知道。未历经社会洗礼,人生总有缺憾直接从大学象牙塔步入体制,这种完美的无缝对接,其实无形之中造成了一种人生缺憾。这种缺憾主要是少了一段在社会摸爬滚打的经历,对社会上的公司化运转、对各种新兴的创业模式等缺乏亲身体验。每个人的一生基本是固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是懂得,要在有限的人生中尽可能地体验这个世界,实地丈量触摸体验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所以,较之于一般的人,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缺憾感更为强烈,影响也更加深远。未历经社会毒打,容易冲动辞职刚毕业就考上公务员,这样的人生有点太过顺利。而一般过得太过顺利的人,并不会特别珍惜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哪怕是人人都羡慕、千军万马竞争的公务员。正因为一考就上,也容易滋生自己能力超强的自信,看到精彩万分的社会生活,便觉得自己如果去社会闯荡,同样可以功成名就,人生必然比现在要精彩得多,进而萌生了辞职的想法。其实,这种想法多半是一些错觉。虽然不否认有人辞职下海取得了赫赫战果,可同样有一大批人辞职下海了后悔不已。因为社会不同于体制,不稳定因素超级多,竞争激烈程度超强,想成功不是你有能力就行,而是要你超级有能力,还要有机遇、贵人等辅助,否则,成功概率不高。

111 评论(10)

lilyran0910

优势在于有时间复习,而且能够静下心来复习,学习的效果比较高;劣势在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无法报考需要基层工作经验的岗位。但是还是建议刚毕业就考公务员,如果刚毕业的时候不想考,等过几年之后即便想考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了。

295 评论(14)

新津东方

你好呀,关于公务员选岗,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议。

1.考虑职业发展目标

①普通目标②优秀目标③卓越目标

3.考虑收入水平

①工资待遇②生活成本

4.考虑上岸机会

①能报限制条件多的,就不报限制条件少的②考虑竞争压力,不要跟风报热门

③不将就,报符合自己兴趣和性格的岗位

2.考虑岗位性质

①岗位级别不同②岗位权责的不同③岗位编制不同

(一)你的专业属于哪一类

有一些人笔试通过进入了面试,但是资格审查的过程中没有通过,因为专业分类没有搞清楚。

专业分类分为三级,研究生专业,本科专业,专科专业。

你首先得知道自己专业的全称叫什么。举个例子: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国考当中这个专业属于经济与贸易类。

(二)等待岗位表

岗位表不仅仅只是国考需要等待,省考、非定向选调、事业单位、三支一扶等考试都是需要等待岗位表出来再报名的。国考岗位表会在10月中旬左右出来,到时候会发公告。

(在这之前,沉下心来,耐心准备,学好知识内容。)

(三)下载岗位表进行筛选

登录官网「国家公务员局,下载好招考简章后,先用 excel 筛选功能筛选出自身符合条件的岗位,不要盲目浏览~我的建议是直接用官网下载的 excel 筛选,避免出错!优先选择限制条件多的岗位,这样能过滤掉一大波竞争对手

——标定表头开始筛选

1.筛选专业,找到专业大类。

2.筛选学历,有的岗位要求必须是研究生。

3.筛选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如果应届一般都是无。

4.筛选 政治面貌。

5.就是筛选备注,有的备注应届,有的备注当年应届,像你们就是2023应届,也有男女限制,看自己需求来。

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帮助到你!

174 评论(9)

垂杨紫陌

1.盲目自信或是妄自菲薄公考第一步是选岗,“岗位选的好,上岸迈一步”。公考一年只有一两次,失败了就要重新再来一年,所以一定要根据日常的复习结果合理判断自己的能力,选取最合适的岗位报考,增加上岸几率,既不要盲目自信等有差距时懊恼也不要妄自菲薄没考上合适的岗位而遗憾。限制越多越好,少碰“三不限”岗位;经济发达地区、高级别单位、核心部门是三大竞争激烈招录条件;2.行测好提分,申论是玄学有人说,行测好复习容易提分,申论靠写,写作这种东西靠天分,所以我干脆主攻行测。这种复习原则是不对的,第一行测和申论就像人的两条腿,少了任何一个都没法稳当行走,第二公考届有这么一句话“得申论者得公考”!正因为申论提分难,才显得提分的重要。行测和申论两手抓,同时复习同时备考3.为刷题而刷题淘宝上有很多那种“行测1000题”或是“行测比作XXX题”等题库,文案上写着“做完这些题,就能明白所有考点”,给人莫大的诱惑。刷题确实提高成绩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就像“没有稳固地基的房子,砖砌的再漂亮也不稳固”,没有基础知识点的刷题只是机械盲目的刷题,起不到提分的作用。复习一定要从基础理论做起!前期边学理论边刷题巩固,后期提升难度,高强度刷题强化记忆;4.嘴上谈兵,下笔无神很多考生是行测疯狂刷题,申论一点笔不动,就是因为申论要写,时间太长、太费劲。但是就因为申论考试要写,平常就更要写,要多写,就算不能提高也能形成固定记忆,就算瞎编也能编出东西!多练、多动笔,才能拿到试卷“下笔如有神”。行测要刷题,申论更要刷题!申论刷题求质量不求数量,对单题要反复作答,反复精炼,不断提高!大作文要多写,多练,尽量找人批改才能有提升!5.数量太难,全放弃在行测中,数量性价比不高,因为难度高正确率低,花了时间却不容易得分,所以很多人完全放弃,一眼都不看。但是我们要知道,行测是考察能力,总有那么一两道题属于“一眼得答案”的那种,放弃了全部就是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分。数量确实难,建议放到最后来做;时间再紧张也要留出10分钟左右撇一眼数量;时间不够从其他题型挤出来!6.不总结、不归纳,碰到水坑还继续跳为什么总有人会说“上次就是明明做过这类题,还是做错”,“上次看了答案有印象却还是忘了”,那是因为只靠记忆总是无法巩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拿出一个笔记本对错过的题目进行归纳总结,才是避免跳坑的最好做法。行测要总结归纳(言语重积累、数量资料重技巧);申论要总结提纲要领,而不是单纯的记下答案(学会使用思维导图软件很有用)!7.光学不说,哑口无言一起公考小伙伴面试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面试时没话说怎么办?”“面试紧张重复怎么办?”“面试不连贯怎么办?”那是因为平常都是听老师讲,却不敢自己答,总是怕自己答的不好!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问题,如果练习都不敢开口说,那怎么指望面试考场出口成章!面试得分靠“说话”,平常一定要果断练习,抓住一切在大众面前答题展示的机会!“丢掉面子、丢掉嗓子”,拿出笔记、真题示范答案、官方标准作答,到早高峰的公交站台、公园广场,看着人来人往,大声的朗读!最后的最后,考公人,答应我不要再跳坑了好吗?

222 评论(14)

安妮果果33

公务员选岗对于公务员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同为公务员,不同单位和部门在工作忙闲程度、收入待遇和晋升空间等方面的差距极大,甚至大过体制内、外的差距。但是很多人在决定考公时,对于公务员这份工作不了解,对于我国党政机关的架构、职能和职责都不清楚,导致在选择岗位时存在盲目性,人云亦云。

结合多个公务员在体制内的工作感受和观察,我整理了一些报考公务员时选择岗位的技巧,希望大家在选岗时少走弯路。报名时如何选择单位和岗位,公考圈有一句至理名言: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这句话是无数前辈的血泪总结,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为什么岗位选择很重要。首先,岗位的选择决定了你上岸的难度。其次,岗位的选择决定了你未来很长时间甚至一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对于岗位地点、岗位层级和编制情况。毋庸置疑,越发达地区越好,更公平,暗箱操作少,待遇高等。离家越近越好,生活幸福指数高,尤其是女生,别一个人考到人生地不熟的偏远地区。不过,如果你得到某领导赏识承诺给你调动、计划后期参加遴选可调动也可以考虑先上岸再调回你家附近岗位。不过遴选一般针对省内,往往已有指定人选,跨省较少哈,男性遴选有优势点。

128 评论(9)

秋水伊人ying

国考、地方公务员考试报名选职位,或在职位表专业列筛选“康复治疗学”查看对应的岗位信息(所属单位、职位简介、对学历及政治面貌等资格条件的具体要求),结合个人的职业规划、岗位的发展前景等,选与自身的专业、学历、政治面貌等条件完全相符的岗位填报。如2022年度国考公务员考试,面向“康复治疗学”专业招录的岗位:如2022上半年四川省考公务员考试,面向“康复治疗学”专业招录的职位,如图: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一般是行测、申论,备考或参考:中公妙解行测(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91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