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大侠
最早是从1982年开始的。
1982年,原劳动人事部制定下发《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强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实行公开招收,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坚持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从此,考试进入干部录用程序中。
唐朝将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形式常规化,基本确立了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做官的原则。然而制度创立初期,时常受到非理性因素干扰。在科举考试之前考生常常要去拜访考官。
宋朝,皇帝在考官的选择和考试命题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对考试的公平性更是设置了各种措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主张确立一套严格的选才标准,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评阅试卷,也能主持考试。这一原则,正和现代公务员考试的精神符合,那就是考试可以不依靠人的因素而确立评判标准。明代有《状元及第》,朱元璋颁布《六条圣谕》匾。
扩展资料
公务员考试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形式:
国家公务员考试是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
地方的公务员考试是指: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社团等为招录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而组织进行的各级地方性考试。
中央和地方考试单独进行,不存在从属关系,考生根据自己要报考的政府机关部门选择要参加的考试,也可同时报考,相互之间不受影响。
中央公务员考试和地方考试性质一样,都属于招录考试,考生填报相应的职位进行考试,一旦被录取便成为该职位的工作人员。具体公务员政策可参看国家公务员网的相关政策。
地方公务员考试有资格考试和招录考试两种,资格考试即成绩合格者发给公务员资格证书,考生可凭此资格证在市、区、县等国家机关求职,如北京市。
有的需要再参加具体部门的一些考试,有的直接面试考核。绝大多数地方公务员考试采用的是招录考试的方式,考生选择职位报名参加考试,考上后就直接录取为该部门的公务员,和中央公务员考试程序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务员考试
沅希Angela8
是从2016年开始的。有三方面的考虑:第一,应该是基于稳定就业市场的考虑。当前,随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这点可以从居高不下的公务员考试热中就不难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可不仅仅就和就业相关,它的影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果不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将对社会的稳定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作为在职的公务员,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参加公务员考试是为了选择更好的工作,为了获得更好地职业发展前景,而不是为了就业。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解决大学生就业可能比解决在职公务员的发展前景更为重要。所以,禁止在职的公务员参加继续参加公务员考试,是为了国家大局的需要。第二,国家开辟了公务员内部遴选机制。国家虽然禁止在职的公务员继续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是为了让公务员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获得更好的职业前景,在内部建立完善了内部遴选机制,从中央国家机关到省、市级机关,都在面向基层遴选公务员。大家都知道,以前的遴选工作只是不定期开展,规模也比较小,而近年来遴选开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基本上每年都定期开展,而且遴选的力度是越来越大、岗位越来越多。在各级的遴选中也主要倾向于基层公务员,很多地方的遴选都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有多少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才可以参加遴选,为基层的公务员打开了换岗、晋升的通道,不用再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浪费国家的公共资源。第三,应该是基于稳定队伍的现实需要。很多在职的公务员虽然已经考到了某一个单位上班,但总觉得现在的工作岗位不好,不符合自己当初的想象,总想要考到其他的地方或岗位。所以上班的时候不在状态,没有把心放在工作上,没有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是放在继续参加公务员考试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为了稳定在职公务员队伍,为了不影响工作,干脆禁止他们继续参加公务员考试.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