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复制843111
行程当中的相遇追及问题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基本概念和公式。对于相遇问题来说,题目的先设条件一般是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终在AB路段的某一点C相遇,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甲乙的初始距离AB段其实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相遇路程了,这段路程其实是由甲乙两人共同走完的,它等于甲走的路程AC加上乙走的路程BC,因此我们又把相遇路程叫做路程和。而甲乙两人所走的路程实际上就等于两人各自的速度乘以时间,这个时间也就是相遇时间,所以我们就得到了相遇路程的公式:AB=V甲×t+V乙×t=(V甲+V乙)×t,总结起来也就是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对于追及问题来说,题目的先设条件一般是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同向而行,最终甲在B点之后的某一点C追上了乙,那么相似的,甲乙的初始距离AB段在此时就是追及路程,甲同样还是走了AC段,乙走了BC段,那在追及的问题中甲是比乙多走了AB这段路程的,AB等于AC减去BC,因此我们把追及路程叫做路程差。同样通过路程和速度时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AB= V甲×t-V乙×t=(V甲-V乙)×t,t表示的是同时出发后甲追上乙所用的时间,总结起来就是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希望回答对您有帮助
jarvinia奈奈
一:单岸型: 这里S'代表第一次相遇,S''第二次相遇距离A地的距离。
1:例题: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80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地后立即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0千米处相遇,则A、B两地路程为多少?
解:S=(3S'+S'')/2=(3x80+60)/2=150千米
一:两岸型:这里S'代表第一次相遇,S''第二次相遇距离B地的距离。
2:例题: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以均匀速度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离A地6千米,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则AB两地距离多少?
解:S=3S'-S''=3x6-3=15千米
扩展资料:
(1) 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是数学中常考的题型。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行程问题主要包括追及问题、相遇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火车行程问题、钟表问题等。
(2)行程问题涉及的变化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三个物体的运动。涉及两个物体运动的,又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
(3)不管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还是“两个物体的运动”,不管是“相向运动”、“同向运动”,还是“相背运动”,他们的特点是一样的,具体地说,就是它们反映出来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都可以归纳为:路程=速度×时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程问题公式
燕园小西
公务员考试是目前为止比较好的一种招录公务员的体制。可以说,通过这种办法,为国家招录了大量的合格公务员,当然,这种考试也有它存在的问题。一个是这种考试一般都是以考定终身,就是说通过公务员考试以后,基本上都是铁饭碗了,可能不容易激发工作热情。第二,公务员考试这种方法,可以让那些擅长学习擅长考试,特别是擅长面试的人,有很大可能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但是,另外一些人,可能不擅长考试,但是又确实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却被公务员考试制度拒之门外。三是公务员考试的题目,包括试题范围,是不是适合公务员选拔,目前为止还是可以讨论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对公务员考试制度进行动态调整,对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加强动态考核监督,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公务员管理体制。二是探索建立公务员推荐制度,对于那些工作能力比较强的人,可以实行举荐制度,并加强考核监督,对推荐人给与相应的奖励或者处罚措施,防止滥用举荐的权利。
司马懿砸缸
一:单岸型: 这里S'代表第一次相遇,S''第二次相遇距离A地的距离。
1:例题: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80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前进,甲车到达B地、乙车到达A地后立即原路返回,第二次在距A地60千米处相遇,则A、B两地路程为多少?
解:S=(3S'+S'')/2=(3x80+60)/2=150千米
二:两岸型:这里S'代表第一次相遇,S''第二次相遇距离B地的距离。
1:例题: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以均匀速度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离A地6千米,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则AB两地距离多少?
解:S=3S'-S''=3x6-3=15千米
扩展资料:
(1)追及问题,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是行程中的一大类问题。
(2)相遇问题,多个物体相向运动,通常求相遇时间或全程。
(3)流水行船问题,船本身有动力,即使水不流动,船也有自己的速度,但在流动的水中,或者受到流水的推动,或者受到流水的顶逆,使船在流水中的速度发生变化,而竹筏等没有速度,它的速度就是水的速度
(4)火车行程问题,火车走过的长度其实还有本身车长,这是火车行程问题的特点。
(5)钟表问题,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或相遇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但是在许多时钟问题中,往往我们会遇到各种“怪钟”,或者是“坏了的钟”,它们的时针和分针每分钟走的度数会与常规的时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
船在江河里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送或顶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船只的航行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叫做流水行船问题。
流水行船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因此行程问题中三个量(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在这里将要反复用到.此外,流水行船问题还有以下两个基本公式: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1)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2)
这里,船速是指船本身的速度,也就是在静水中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水速,是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分别指顺流航行时和逆流航行时船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路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程问题公式
黄先生Simon
S‘代表第一次相遇时距离岸的距离,S”代表第二次相遇时距离岸的距离,如果两次相遇距离的岸不是同一岸,而是对岸,则用第2个公式,反之用第一个单岸型公式。例如,甲乙两船同时垂直驶离河流AB两岸且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距离A岸100米,第二次相遇距离B岸50米,求AB的距离,则用第二个公式,S=3s'-S’'求的AB=250米如果此题换做第一次相遇距离A岸100米,第二次相遇距离A岸50米,求AB的距离,则用第一个公式,S=(3S'+S“)/2,求的AB=175米。
jennifer1959
代表:
A、150 B、170 C、180 D、200
【答案及解析】B。第一次相遇两人走的总路程为S=(v甲+v乙)t1,第二次相遇总路程3S=(v甲+v乙)t2。对于甲来说,第一次相遇走的路程S1=S-60= v甲t1,第二次相遇S2=2S-10 =v甲t2,因此S1/S2=t1/t2,即(S-60)/(2S-10)=1/3,解得S=170
【例2】甲、乙两人在长30米的泳池内游泳,甲每分钟游37.5米,乙每分钟游52.5米。两人同时分别从泳池的两端出发,触壁后原路返回,如是往返。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则从出发开始计算的1分50秒内两人共相遇多少次?
A、2 B、3 C、4 D、5
【答案及解析】B。1分50s两人走过的总路程为(37.5+52.5)×11/6=165米。第n次相遇两人走过的总路程是(2n-1)S≤165,n=3
行程问题是公务员考试数学运算部分的经典题型,主要研究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上述公式是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简单的行程问题,比较容易从题干中找出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中的已知量后利用核心公式求解。与基本的行程问题相比,相遇问题涉及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解题过程则较为复杂。在相遇问题中,有相遇路程=速度和×时间,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时间。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