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woman
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有利于不同阶层的人才参与政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士族门阀对国家政治的控制。科举制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取官制度,一直延续至今。重文轻武是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采取重文治轻武治的一种态度和选择,反映到对待百官的态度上就是重用文官、轻用武官。重文轻武虽有利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军事上显得弱势,在抵御外敌时往往处于劣势。最理想的就是文武并重!
1号女王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都出现了宦官专权,祸乱朝纲的事件,最严重的是东汉、唐朝和明朝。但有一个王朝例外,那就是宋朝。
说起宋朝的宦官,我们可能就知道童贯。此人可能是宋朝唯一祸乱朝纲、比较坏的宦官了。但实际上此人真的一点不像宦官,他长有胡须,英明神武,常年在外带兵作战,还打了不少胜仗,与历朝历代宫内的太监相比,他确实一点不像太监。
其实,相比东汉、唐朝和明朝,宋朝宦官的权力丝毫不比他们差。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所以他严格的限制武将的权力,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几个武将的兵权,又大刀阔斧的改革军事制度,将武将的权力下放给文官。终于没有武将敢造反,也没有实力重演黄袍加身。
那么,宋太祖对文官放心吗?也不放心。
为了防范文官集团,宋朝放开了科举制度,增加录取名额,放宽录取标准,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吸收人才。
以前科举过了,还要通过吏部的公务员考试才能分配工作,但宋朝取消了公务员考试,只要科举通过了,一律安排工作。即便暂时无法分配的,也有工资拿,还很高,铁饭碗。也就是说宋朝养了大批后备官员,随时补充。竞争压力大,谁有心思去谋划了,大家都一心一意为赵宋官家服务,生怕丢了饭碗。
与此同时,宋朝还独创了一种官差的制度。官员一般都有两个头衔,其中一个叫官,一个叫差,差遣的差,个别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差或者职才有实权。差就是差遣,也是实职,担任实职,才有实际的权力。
举个例子:在唐代,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是宰相,不用问的,但是在宋代则还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甚而至于,中书令如果没有“判中书省事”之差,那就连中书省的事也不能管。同理,只要有此差遣,哪怕官衔再低,也能管事。
如此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不管本部的职事。《宋史·职官志一》说:“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这样做虽然造成了一大堆官员没有事做,同时又有一大堆事情没有人做,各级官府层次重复,叠床架屋,机构空前庞大,但却很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用人大权,他可以随时提拔官阶较低而有才能者担任要职,也可随时撤换无能之辈。谁敢不听话?
所以,文官集团也不敢造次。武将没权了,文官权力也被限制,那么,权力到哪里去了?
皇帝手中。谁距离皇帝最近?
宦官和外戚后宫。
不过宋朝外戚后宫权力也被限制,宋朝规定外戚只准“奉朝请”,坐享富贵,不准预政,不准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不得任文官或“二府”(中书和枢密院)的职务。女后也是,一律不得干政。
文臣武将、外戚宦官都没或者限制权力了,就剩下了宦官。所以说,宋朝宦官权力是很大的。逻辑很简单,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宦官是距离皇帝最近也就是距离权力中心最近的人,皇帝不可能行使全部权力,有一部分权力必然会稀释到宦官手中。
那么,宋朝宦官具体有哪些权力?
最主要的权力就是参与军事、掌兵监军。宋朝的宦官广泛参与军权,这是很少见的。据《宋史》记载,北宋43名宦官,其中18名宦官都掌军权,带兵打仗的经历。
宋朝太监不带带兵打仗,还广泛参与军政活动,负责监督军队。43名宦官中,有6名宦官被明文记载可以监军。除此之外,宋朝宦官还可以监视百姓和百官。由此可见,宋朝的宦官权力并不小,甚至极大。但我们为什么很少听说宋朝出现宦官专权祸乱呢?
主要原因有三点。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宋朝的宦官机构,宋朝宦官机构叫内侍省。内侍省是宋代宦官的总机构,另设入内内侍省以统辖亲信宦官。
《宋史·职官六》说:“入内内侍省与内侍省号为前后省,而入内省尤为亲近。通侍禁中,役服亵近者,隶入内省。拱侍殿中,备洒扫之职,役使杂品者,隶内侍省。”
下面我们再来看宋朝限制宦官权力的具体措施。
一是宋朝严格限制宦官的数量,防止宦官群体壮大。
鉴于前朝的教训,所以,宋朝立国之初,就从制度方面,对宦官人数做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防止宦官势力过大、难以控制。
北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规定宦官人数不得超过50人。到宋太宗时有所增加,规定内廷侍官定员为180人。不过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的昏庸,宦官数量有所增长,一度达到4000多人。尽管如此,与唐末、后唐及南汉等朝代动辄成千上万的宦官数量相比,北宋的宦官群体并不算大。
北宋之后的南宋,对控制宦官数量也很严格,总之有宋一点,对宦官数量的限制一直比较严格。
同时,宋朝严格宦官养子制度,断了太监们的念头。
二是设置了有别于文官集团的官阶制度,使不与士人混淆,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如违反规定者,要受到流放二千里或除名的惩处。
宋朝授官最高不过“留后”,平日只“供洒扫”。太监到了一定的官衔后,比如遣送出皇宫。
宋朝内侍省的宦官职衔有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内侍省宦官职名有左班都知、副都知;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等。宦官的高级官称另有内客典使、延福官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等。元丰改制后改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拱卫大夫等。
三是宋朝严禁宦官和文官往来。
这样就避免了宦官和文官相互勾结的现象。
总之,赵宋官家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所以,宋朝鲜有听闻宦官祸乱的。
78海吃不胖
屏住呼吸:屏住呼吸;专心:专心。形容违背自己意愿的高度集中和一致。起不来,起不来,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笑,然而:你笑的方式。开心地笑。呆若木鸡:傻傻的,呆呆的。像木头鸡一样呆着。形容被恐惧或惊讶惊呆的样子。鬼斧神工,鬼斧神工。形容高超的艺术技巧,非人力所能及。学而无知形容学识浅薄,知识贫乏。从木头到木头养的鸡:一只斗鸡看起来像木头一样僵硬。形容功夫到家。浮舟比喻凭空害人,却无从追究的东西。神、鬼、斧都是鬼神造的。形容高超的艺术技巧,非人力所能及。害怕路:一条可怕的路。一条可怕又危险的路。隐喻也被认为是一件困难而可怕的事情。傲慢自大:虚荣自大;靠气:带感情。骄傲自大,冲动。很明显:很明显,很显眼;揭开:原意是高举,现在也有揭开的意思。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很清楚。像木头鸡一样呆着。像木头鸡一样呆着。形容被恐惧或惊讶惊呆的样子。像木头鸡一样呆着。像木头鸡一样呆着。形容被恐惧或惊讶惊呆的样子。
苏州许一
吉林华图:公务员考试之常考成语典故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2.高山流水 (余伯牙、钟子期)【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指鹿为马(赵高)【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5.凿壁偷光(匡衡)【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释义】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7.破釜沉舟(项羽)【解释】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做事下定决心,义无反顾,不留退路。【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8.请君入瓮( 来俊臣)【解释】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9.江郎才尽(江淹)【解释】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出处】《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10.乐不思蜀(刘禅)【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11.煮豆燃萁(曹植)【解释】燃:烧;萁:豆茎。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12.纸上谈兵(赵括)【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13.再衰三竭(曹刿论战)【解释】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4.木牛流马(诸葛亮)【解释】木制的带有货箱的人力步行或者轮行或者步行轮行结合式运输器具。【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15.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形容的世界)【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出处】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划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 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加劳动,没有赋税和徭役,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遍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16.投笔从戎(张骞)【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17.卧薪尝胆(勾践)【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18.围魏救赵(孙膑与庞涓)【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19.投鞭断流(苻坚败于淝水之战)【解释】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20.退避三舍(晋楚割据重耳的故事)【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21.望梅止渴(曹操)【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22.草木皆兵(符坚败于淝水之战)【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23.完壁归赵( 蔺相如)【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24.暗渡陈仓(韩信之计)【解释】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出处】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25.拔山扛鼎(项羽)【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26.悬梁刺骨(苏秦、孙敬)【解释】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27.罄竹难书(隋扬帝)【解释】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出处】《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28.怒发冲冠(盗跖、蔺相如)【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29.毛遂自荐(毛遂)【解释】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30.老骥伏枥(曹操)【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1.口蜜腹剑(李林甫)【解释】嘴上说的很甜美,凡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32.鞠躬尽瘁(诸葛亮)【解释】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33.黄袍加身(赵匡胤)【解释】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34.孺子可教(张良)【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指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史记·世家第二十五》)35.金屋藏娇(陈阿娇)【解释】娇:原指汉武帝刘彻的表妹陈阿娇。汉武帝幼小时喜爱阿娇,并说要让她住在金屋里。指以华丽的房屋让所爱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出处】汉·班固《汉武故事》:“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36.七步之才(曹植)【释义】 有七步成诗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37.洛阳纸贵(左思)【解释】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38.韦编三绝(孔子)【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39.多多益善(韩信)【解释】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益:更加,多;善:好。【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40.焚书抗儒(秦始皇)【解释】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41.好大喜功(汉武帝)【解释】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出处】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42.梦笔生花(李白)【解释】成语, 比喻才情横溢,文思丰富;或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43.老马识途(管仲)【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44.一鼓作气(曹刿论战)【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5.邯郸学步(寿陵少年)【解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46.桀犬吠尧(汉·邹阳)【解释】字面意思为暴君夏桀的狗向圣王唐尧吠叫,比喻奴才只知道一心为他的主子效劳,而不分贤愚善恶。【出处】《狱中上书自明》:“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桀之狗可使吠尧,而跖之客可使刺由。”47.乐此不疲(刘秀)【解释】乐:酷爱。此:这。疲:疲劳,疲倦。因为酷爱做某事而不觉疲倦。形容对某事酷爱而沉浸于其中。【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我自乐此,不为疲也。”48.讷言敏行【解释】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出处】《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9.阳春白雪(宋玉)【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有难度的歌曲。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50.背水一战(韩信)【解释】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