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9

yvonnejiang8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旅游业公务员考试时评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使之夜

已采纳

每年的申论素材、申论答案往往能在人民日报中找到原型。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敏锐的社会问题洞察力,反映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走向。

而《人民日报》中的文章也被称为是全国时政写作之大成,其观点鲜明,所关注的问题是社会所关注、国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而这也正是申论的考查方向。人民日报中的时评类文章在语言风格、行文方式上与公务员考试的要求较为接近,并且每年的申论素材、申论答案往往能在人民日报中找到原型。

阅读注意

一、选对文章

并不是每一篇评论员文章都可以作为热点积累,适合热点积累的文章叫“新闻时评”。在对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新闻时评精读和细思中,时评类文章不仅在热点的选择、整体的构思和语言的表述上,与申论写作方法一脉相承,还能对考生起到启迪和引领的作用。

二、学习开头

新闻时评的写作,多数都是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话题引入,进而展开分析、评论,让人有触景生情、渐入佳境的感觉。在《让文化味浸入旅游市场》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泰山为话题,从“泰山旅游不愁客源,躺着就能赚钱”这一看以理所当然的现象出发。

引出当前“交通提速了,游客离开得更快了”这一矛盾,最后提升到“只有找准泰山文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契合点,才能走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之路”。这一文章从热点的选取到引出立意,可谓切入合理,恰到好处。

旅游业公务员考试时评

238 评论(13)

linximeng520

日前,针对“最难就业年”,新京报就“应届毕业生对公务员考试的热衷程度”这一话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随机抽取的103人中,有59人报考过公务员,报考比例约为57.28%。七成多受访者称最终未考上进一步分析这些报考公务员的应届生发现,其中六成为本科学历,三成为硕士生;他们多看重公务员的“工作稳定”,其次是“薪酬福利”;超一成受访者为公考“常客”,七成多最终未能考上。数据显示,2010年、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均以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2012年最终参考人数为97万人,地市以下岗位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报考率达到了53.8%。应届生数量略有下降,但仍是主体。近半受访者备考不足一个月针对新京报的调查结果,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葛玉好说,今年因为就业形势不太好,让原来一些没打算报考公务员的同学也参与到其中来。根据这个调查数据,近半报考公务员的应届生用不到一个月时间来备考,这说明很多应届生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被动选择报考公务员。“目前应届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总体不清晰,在考虑职业选择时总是被动的。”葛玉好说。从2009年起,公考明确提出“中央及省级以上职位要求报考者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不过从近年招录情况看,每年仍有大量省级以下职位可供应届生报考。据悉,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首次突破两万人,其中基层职位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仍有74.85%的职位应届生可报考。在北京市2013年公务员招录中,3385个岗位中半数以上点名要2013年应届毕业生,只有不足600个岗位对基层工作年限“无限制”,其余岗位都要求两三年的基层经验。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市人保局公告明确,应届生实习见习经历、企事业单位项目研究经历都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葛玉好表示,如果国家鼓励大学生要先从基层做起,给“公考热”降温,就应真正坚持数年从基层选拔人才的做法,给大学生一个清晰的择业信号,坚定从基层开始工作的信念。■ 个案“回家乡发展公务员是更好的选择”陈芳(化名)放弃了广东一家大企业的offer,选择了回家乡当公务员。她说,对于选择回到二三线城市发展的毕业生来说,公务员的工作性质、福利待遇及发展空间,都更具有吸引力。陈芳是武汉某名牌大学的应届研究生。去年年底,正当同学们刚开始为找工作“摩拳擦掌”时,陈芳已经拿到了广东一家知名企业的offer。但为了能离父母近些,今年3月,程丽决定报考家乡省会的公务员,放弃了别人羡慕的企业offer。陈芳买了套复习资料,用1个多月的时间复习,分别参加了家乡的省考、选调生和两院公务员考试。除了省考落榜,其他两个考试均通过笔试。眼看选调生的面试日期即将来临,但陈芳一直忙于硕士论文,无暇抽身准备面试。当她看到选调生往年的面试题时,突然发现自己根本不会答,赶紧在距离面试五六天前紧急报了一个面试培训班。4天5夜的培训,代价是4000元。在三星级酒店封闭式集训的那几天,陈芳参加了不少模拟的面试训练,“培训压力可不比真正的面试小,最终我通过了选调生的面试。”程丽说。“如果不是回家的话,应该是不会考公务员的。”陈芳说,按照自己的专业,比较适合的工作是做网站编辑。考公务员前,她也曾向家乡的两家单位投过简历,但均未被录取。在陈芳看来,家乡可供选择的机会并不多,可发展的空间也不是很大。她认为在发展机会较少的城市工作,当公务员是更好的选择。“和本科时喜欢闯的心态不同,读研后更希望能够稳定。”陈芳说,公务员的作息时间固定,福利待遇也比企业更有保障。“政府的管理理念也在改变,这也给了我们年轻人施展能力的机会。”陈芳说,她出生成长于农村,对基层更为熟悉,并且作为选调生,她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为考上公务员报9000元培训班赵亮(化名)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家乡,第一次公考没答完题,第二次花9000元上培训班,考了第二名,进入面试。他说:“现在就业这么难,考上公务员也就是一个去处,可能家里人更开心吧。”赵亮是辽宁大学中文系的应届毕业生。去年初决定报考公务员,4月开始准备。公考在11月举行,他给自己留了7个月的准备时间。赵亮说,他是个求稳定的人。经过7个月的准备,赵亮走进了考场,“考得太差了。”他说,虽然平时做题还挺顺手,但真到考场才发现时间太紧,客观选择题根本没做完。赵亮失去了信心,但家人亲戚都鼓励他继续考,“他们也觉得这行稳定。”紧接着,赵亮开始准备今年4月的辽宁省省考,他报考了沈阳当地的一个街道办,“人就收一个,这意味着我要考前两名。”这回他报了一个培训班,家里花了9000元钱,包含笔试和面试,笔试没过就退还面试培训的钱。赵亮说,收获真不小。原来做题是自己瞎琢磨,掌握了技巧后做题的速度快了很多,客观题也能保证答完了。主观题方面,他觉得原来自己总写不到点子上,后来在培训班上都掌握了。5月6日,笔试结果公布,在那个岗位上,赵亮考了第二名,进入面试,落后第一名近2.5分。相对于其他仍然失败的同学,赵亮觉得自己就快突围了,“虽然9000元有些贵,但是也值了。”赵亮说。5月22日,赵亮开始上面试培训班,准备月底的面试。上午、下午、晚上都有课,每天要上近10个小时,“不断让你在人面前说话、回答问题。”赵亮觉得,这些重复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因此他每节课必到,“比大学上课还积极。”“现在就业这么难,公务员考试也是一条就业道路。”赵亮坦言,自己没有目标,考上公务员对他来说也就是一个去处,“可能家里人更开心吧。

324 评论(11)

钮咕噜嘟嘟

人民日报是党报,各类报道权威主流及时,对于在岗公务员和党员干部学习理论、掌握政策、了解时事动态等非常有用,同样对报考公务员的考生答题会起到很好的辅导引导作用。

100 评论(10)

极夜北极光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去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9.9%,两者之间存在着16.2个百分点的差距。这意味着,很多农民工虽然人在城市,户口却在农村,“人”与“户”处于长期分离的状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由于户籍人口比较稳定,所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有价值。但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能否达到45%,还需要观察。|综合分析*》》更多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技巧、最新相关资讯 请锁定中公教育国考频道《《[原因分析]一是中小城市户口价值难以打动农民,而农村户口“含金量”日益上涨,农民自然不愿进城落户。过去,农民千方百计进城落户,是因为城市户口价值大于农村户口价值,而今中小城市户口的价值不明显,就会缺乏吸引力。二是虽然中小城市户口如今仍“捆绑”某些福利,但绝大多数福利已经与户籍剥离,比如孩子在中小城市上学、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等,都不再需要城市户口,这是进步,但也意味着中小城市户口相比过去已“贬值”。同时,相比大城市户口价值,中小城市户口又处于劣势。三是农村户口价值。一是“根”的价值,即农民认为自己的“根”在农村,只有户口在农村才能把“根”留住,让自己以后有退路;二是土地的价值,土地与户口往往连在一起,由于近些年土地价值日益上涨,农民自然不想失去土地分红,因为这是农民翻身的主要依靠。至于一些地方出现“逆城镇化”,也是中小城市户口价值小于农村户口价值的体现。因此,要想实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标,仅靠现有改革措施还难以打动农民。用更充分的理由去吸引农民进城落户,让农民看到进城落户有更多好处,他们才能心动和有所行动。[对策措施]中公教育总结如下措施:首先,要大幅提升中小城市户口价值。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多项公共服务。中小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也要努力向大城市努力,让农民有归属感。让落户农民有稳定的就业和合理的收入,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和舒适的生活。其次,要把土地权益与户口剥离。如果农民进城落户不影响其相关土地权益,照样可以拿到土地分红,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会更高。总之,只有加强统筹规划,让中小城市发展更具活力,让农民尝到中小城市户口的“甜头”,户籍改革目标才有望实现。当然,这种人口转移不是故意把乡村搞差,让农民“被迫”进城,而是必须建立在尊重发展规律、做好统筹协调发展、整体上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优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让留下的和进城的都各得其所。

202 评论(12)

零下十三月

建议可以手机下载一个app,另外人民日报评论也很有用,希望能帮到你!

16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