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眉要加油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在现代,我们有高考制度,其实,高考制度是科举制度的一种延伸形式。在那是,想要成为状元,可真是要经过层层选拔。虽各个朝代考试的程序不尽相同,但都区别不大,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童试
也叫“童生试”,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级考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我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穷秀才就是这一类,因没有资格做官,所以并没有什么太高的社会地位。
乡试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考试,生员参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当然这个“会元”不是我们现在的“会员”,现在的会员一般只用每个月充值十几二十块钱这么简单,古代能考取会元的人那肯定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毕竟能在国家级考试中夺得第一。
殿试
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级考试,贡士参加,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因此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有淘汰的情况。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公务员考试热一直居高不下,在现代人的心中公务员这份工作还是香饽饽的。工资不高胜在稳定,尤其是在动不动就加班成为常态的风气中,公务员固定的休息时间也成为加分项。
古代人还没有星期这个概念,朝廷的“公务员”是如何安排休息的呢?
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因生产力低下,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种地。农事活动会因为由于节气的不同,而造成闲忙的时间不同,农民伯伯就是根据这些时段来调整自己的休息间隔。还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每年都会放一个星期“农忙假”,现在应该没有了。但是政府的“公务员”又不用种地,怎么安排休息呢。休假制度因此就产生。
汉朝的时候就开始有明文规定,而且还写入了法律条文当中,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也就是说“公务员”每工作五天就可以休息一天,留给你洗衣,沐浴。因为那时候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头发是不能够剪的。头发太长,每次洗头甚至都要两三个人帮忙才能完成。所以每一洗一回头都要了命了。作为男人也是不容易……这一习惯一直到近代清朝才被孙中山先生废除。
到了唐朝,官府的衙门设计得比较人性化,前面是公堂,也就是办公室,后面一般都设置成自己的家,家眷一般都随着官员的走马上任搬迁一同居住。因为放假对于“公务员”来说也就形同虚设,感觉无所谓了。五天一休显得有些频繁,休假政策干脆改为10天一休,史称“旬休”。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各休息一天。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这便是清晰记录大家趁着“旬休”而举行的聚会
我们都知道元朝是由畜牧民族一手打下的天下,元朝是“公务员”最苦逼的时代,元朝建立后,可能由于畜牧业出身的民族比农业民族还要辛苦;再加上之前宋朝政府官僚机构恶性膨胀,人员远远超出正常工作需要,行政效率低下太多,造成吏政涣散。元朝皇帝怕重蹈覆辙,于是休假几乎没有了,全年也只休息16天而已。
本来以为明朝建立会对自己人好一点,但是碰到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只好自认倒霉,朱元璋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导致休假日期又大幅缩水。直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人固定的星期休息制度才逐渐得到了大部分人的人认同,清政府逐渐确立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休假制度。
这只是公休的,其实古代“公务员”最让人羡慕还有一系列非常“人性化”的政策: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30日定省假(不含旅程);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15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2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9天假期。父母亲去世,解官戴孝三年(军职为一百天);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设不等的假期。苏轼在京城为官的时候,就最盼望定省假用以出去游山玩水。他的好多作品也是在外游玩的时候写出来的。
xiaoyimoon
2021公务员省考行测常识考点:中国古代戏曲在公务员常识中,历史人文内容一直以来是比较容易考的,本文为考生们整理一下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考察内容。这一专项内容主要考察人物和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一些主人公。戏曲的考察包括了元朝的戏曲和明清时期的戏曲,不但要掌握这些戏曲对应的相关人物,还应该要掌握这些戏曲对应的作者,当然有一些特别的一些戏曲里面可能还会出现一些相关的典故。首先,说说元曲。元曲我们得掌握五个人物:元曲四大家和王实甫。王实甫的《西厢记》众所周知,爱情故事,但作者王实甫并不是元曲四大家,而且《西厢记》也不是原创的作品。《西厢记》改版于唐朝的《会真记》也就是《莺莺传》,王实甫是在这基础上进行了改版。《西厢记》我们必须要掌握的,除了作者名字之外,还要掌握的就是主人公名字---崔莺莺和张生(张君瑞)。元曲四大家包括了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这四位我们不但要知道他们代表着元曲最高的水准,更应该要掌握四人的代表作,尤其是关汉卿被称为曲圣,也有曲状元之称,代表作就是《窦娥冤》。《窦娥冤》是中国古代四大悲剧(其他有《赵氏孤儿》、《长生殿》、《桃花扇》)之一。白朴代表作《梧桐雨》,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马致远,可能大家对于他比较熟悉,《天净沙.秋思》耳熟能详,他也被誉为“秋思之祖”,代表作《汉宫秋》,讲述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描述了一段“昭君出塞”的悲歌。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讲述了王文举和倩女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且匪夷所思般的爱情,难怪有时候西方人会看不懂中国古典戏剧。这四位大师代表着元曲最高成就。除了元朝鼎盛之外,到了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个戏曲小高潮。明清时期,不但有兴盛的小说,也有继续发展的戏曲。明朝代表人物汤显祖,《牡丹亭》又是一个文学高潮,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这是一段“不见也能钟情”的爱情故事,《牡丹亭》也是《还魂记》。汤显祖的作品最具代表的是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汤显祖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他和莎士比亚都是在1616同年逝世,这一时期东西方两大剧作家可以说是遥相呼应了,同一年还有一位著名的作家逝世,就是《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清朝的戏曲南北都得到了发展,北方代表是孔尚任,代表作《桃花扇》,主人公是侯方域和李香君,描述的是南明这段一年的历史,以爱情写亡国之情。南方的代表人物则是洪升,代表作《长生殿》也是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剧情。总结一下,元、明、清戏曲需要同学们掌握的是作者对应的作品,作品对应的角色姓名。当然还有就是一些作品的历史地位,比如《桃花扇》是四大悲剧之一。最后,一个例题,大家来感受下这类的题目。例题: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戏曲说法正确的是( )A.《拜月亭》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悲剧之一B.《西厢记》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王实甫C.杜丽娘是《还魂记》中的女主人公D.孔尚任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美誉【答案】C。解析:《还魂记》也就是《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是里面的主角。中国古代四大悲剧包括《窦娥冤》《赵氏孤儿》、《长生殿》、《桃花扇》,没有《拜月亭》;王实甫是元朝的,但不属于四大家;汤显祖是“东方莎士比亚”。故本题答案选C。
空气精灵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中公教育,创建于1999年,公司总部位于北京,是目前国内直营分校覆盖城市最广、专职教师数量最多、公职类职业培训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机构。
经过十余年潜心发展,中公教育在国内31个省份、300余个地市,拥有300余家直营分校和旗舰学习中心、1500余名专职授课教师、1000余种教辅图书出版物、5000余名员工,成为集合面授教学培训、网校远程教育、图书教材及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大型知识产业实体。
中公教育是国内公职考试培训的开创者与领导者,秉承着“实用、有效、专业、深度”的办学宗旨,依靠顶级的师资阵容和完整的自主研发实力,培训业务涵盖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军转干考试、招警考试、选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考试、政法干警考试、公开选拨领导干部考试、教师招录考试等,拥有国内首家公职考试研究院,面向全国培训学员超过1000余万人次,为众多考生实现公职梦想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服务保障。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深田和美
您好,华图教育为您服务。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政府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类似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有区别。公务员考试更注重综合能力的考察。如有疑问,欢迎向华图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木易木每
应该是状元考试吧:1.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 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谢恩》:“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袍袖惹,桂花香,琼林宴,饮霞觞,亲夺的状元郎!”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自从在上辈状元公手里造好了,直到现在, 周 家老是兴兴旺旺。”2. 唐 时新进士, 宋 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 清 袁枚《诗话》卷二:“古称状元,不必殿试第一名。 唐 郑谷登第后,《宿平康里》诗曰:‘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按, 谷 登 赵昌翰 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 周必大有《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当时新进士,皆得称状元。”按, 叶适登 淳熙 进士,为第二名。参阅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清 赵翼《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3. 喻在本行业成绩最突出者。 李准《参观》:“ 辛明修 是全国有名的大劳模,历年来小麦丰产的‘状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