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小猴妖
你好。公务员考试题目较多,时间较少,所以需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合理安排每一道题目每一个模块的作答时间。比如:常识判断题,不能用太多时间,一眼看过,懂就是懂,不懂想也想不出来的,直接给出答案,平均每题10秒左右;还有语言理解和挖空题等等,也是45秒一道题,不然很难的就直接跳过。这样就可以腾出一点时间放到后面的推理题和计算题,这样才有机会作答并作对更多的题目。
王豆豆228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之真假话问题的解法,比如:矛盾法1)适用题型当题干的命题间存在矛盾关系时,可采用矛盾法解真假话问题。2)运用说明第一步找到题干中存在的矛盾(一找);第二步绕开矛盾判断其他命题真假(二绕);第三步回头判断矛盾真假(三回)。[一般,第二步即可找到答案,无需进行第三步。]3)三对矛盾关系①所有是和有些非;②所有非和有些是;③某个是和某个非。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又必然一真一假,利用矛盾的这一特征,就可解决这类真假话问题。反对法1)适用题型当题干涉及反对关系时,需用反对法解真假话问题。2)运用说明反对法的步骤和矛盾法类似,只需将一找二绕三回中的矛盾全部替换成反对即可。3)反对关系反对关系包括上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互为上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必有一假,可以同假;而互为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必有一真,可以同真。解题时,可利用这一特征来解决该类的真假话问题。假设法1)适用题型当题干的命题间没有关系时,在找到矛盾或反对关系后仍不能确定其他命题的真假时,此时需考虑用假设法来解题。2)运用说明假设某句话为真或为假,由此得出结论,再判断结论是否违背题干。如果违背题干,说明假设不成立;反之,则说明假设正确。行测备考或参考(行测解题技巧)
爱画画的兔子
很多同学在判断推理复习过程中,经常会觉得真假话问题毫无思路、无从下手。其实真假话问题技巧性还是很强的,我们在做题过程中,要明确每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找准矛盾关系,理解矛盾关系的最大特征就是互为一真一假,这样再去做题的话就会简单许多了,这有一道格燃教育的例题你可以看下:1.一件盗窃刑事案件中,警方抓获了甲、乙、丙、丁四名犯罪嫌疑人,对他们进行质问,他们是这样说的:甲:是乙作的案;乙:是丁和我一起作的案;丙:丁是案犯;丁:不是我作的案。且四句话只有一句是谎言。如果以上为真,则: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丙;B.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乙;C.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乙和丁;D.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乙这道题中虽然出现了四句话,且只有一句话为真,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其实我们分析每一句话之间的联系,能很快找到丙和丁互为矛盾关系,根据矛盾的定义可知丙和丁必有一真一假,剩下的甲和乙两句话就必为真话了。【答案】C。参考解析:题干中丙丁的话互为矛盾关系,即必有一真一假,故甲与乙的话皆为真话。根据乙的话可知丁作案,所以丁的话为假话。故正确答案为C。
大旺旺。
可以利用以下五个技巧进行答题:
一、代入排除法;
二、数字特性法;
三、比例法;
四、赋值法;
五、十字交叉法。
我们可以利用以下五招解数学题:
一、代入排除法
代入排除是最直观快捷的行测解题方法。在两种情况下考虑用代入排除法:一是看到多位数
问题、年龄问题、同余问题等题型,用代入排除;二是没有思路和方向的时候,考虑代入排除。
【例 1】有四个学生恰好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他们的年龄相乘等于93024,
问其中最大的年龄是多少岁?( )
A.16岁 B.18岁 C.19岁 D.20岁
【答案】C
【解析】直接求解比较麻烦,考虑代入排除。带入A选项,最大的16岁,这几个人就是6,
15,14,13。四个数的乘积尾数为0,不符合,排除。同理排除BD。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二、数字特性法
【例1】(2008-广东-15)某年级有4个班,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
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4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问这四个 班共有多少人?
A.177 B.176C.266 D.265
【答案】A
【解析】考虑数字特性法中的奇偶特性。乙、丙两班总人数比甲、丁两班总人数少1人,
运用奇 偶特性可知乙、丙与甲、丁之和也就是四个班总人数必然是奇数,排除B、C。
由题意(乙+丙+丁)+(甲+乙+丙)=131+134=265,可以推出四个班人数小于265,
因此答案选择A选项。
三、比例法
比例是各数或各物理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凡是符合等式A=M×N的形式,其中,A、M、N代表
不同的物理量,且三个量中必须有一个量确定,都可以采用比例法。在实际的应用中,诸如路
程=速度×时间,收入=单价×销量等均符合条件。当A固定时,M与N成反比例关系;
当M固定时A与N成正比例关系。
【2012浙江-53】A、B两地间有条公路,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先走半小
时后,乙才出发,一小时后两人相遇,甲的速度是乙的2/3。问甲、乙所走的路程之比是多少?
A.5:6 B.1:1 C.6:5 D.4: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V甲:V乙=2:3,T甲:T乙=1.5:1,
则S甲:S乙=2×1.5:3×1=1:1。因此,答案选择B选项。
【2008年山东-43】两个相同的瓶子装满酒精溶液,一个瓶子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是 3:1,
另一个瓶子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是 4:1,若把两瓶酒精溶液混合,则混合后的酒精和水的
体积之比是多少?
A.31:9 B.7:2 C.31:40 D.20:1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核溶液问题。两个瓶子体积相同,酒精和水的体积比分别为“3:1”和“4:1”,
分别将瓶子分成“3+1=4”和“4+1=5”份,因此,要变成“和同”的比例形式。
4和5的最小公倍数为20,则3:1=15:5,4:1=16:4,
混合后酒精和水的体积比=(15+16): (5+4)=31:9。
因此,答案选择A选项。
四、赋值法
【例 1】(国考2012-71)2010年某种货物的进口价格是15元/公斤,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量
增加了 一半,进口金额增加了20%。问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价格是多少元/公斤?
A.10 B.12 C.18 D.24
【答案】 B
【解析】题中2010与2011两年中的进口价、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发生改变,故可赋值2010
年的进口量为2公斤,则2011年的进口量为3公斤,两年中单价、数量和金额的数量
关系如下图所示:
2010年进口额=15×2=30 元,则2011年进口额=30×(1+20%)=36元,
那么2011年的进口价格=36÷3=12元 故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价格是12元/公斤。
因此答案选择B选项。
五、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在溶液问题、经济问题、工程问题和和差倍比问题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1】(2010贵州-9)要将浓度分别为20%和5%的A、B两种食盐水混合配成浓度为15%的
食盐水900克。问5%的食盐水需要多少克?( )
A.250 B.285 C.300 D.325
【答案】C.
参考资料
华图教育.华图教育网[引用时间2018-4-13]
吥唥靜尐姐
一、数量关系是公务员考试常考的题型,主要测查考生理解、把握数量事物间量化关系和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技能技巧,主要涉及数字和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运算等方面。二、答题方法对提高做题速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考生首先要摸透每个方法的涵义,认真学习;其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加练习,在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在临场中也可以灵活运用。三、如果自己数学基础非常差,其实复习的效果肯定不会很好,这时候就要选择性的放弃,把更多时间放在自己的优势题型上。例题:例:老王五年前投资的一套艺术品上涨了50%,为尽快出手,老王将艺术品按市价的八折出售,扣除成交价5%的交易费用后,发现与买进时相比赚了7万元。问老王买进该艺术品花了多少万元?A.43 B.50 C.84 D.100方程法:设老王买进该艺术品花了X万元,根据题意上涨50%,知道此时的价值为1.5X,接着按照市价的八折出售,就需要用1.5X×0.8,最后还要扣除成交价的5%,所以还要再乘以0.95,所以该艺术品最后能拿到手的价格就是1.5X×0.8×0.95=1.14X,又在最后赚了7万元,所以得到方程1.14X-X=0.14X,解得X=50,所以最后选择B选项。比例法: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比例,其实比例就是用份数表示实际量,所以我们假设老王买进艺术品花了100份的钱,上涨50%,变成了150份,打八折之后又变成了120份,扣除成交价的5%,就用120×0.95,结果为114份,比最开始赚了14份,所以根据比例可以知道,14份对应7万元,所以每份就是0.5万元,成本是100份,所以成本为50万元,选择B选项。特值法:设老王的艺术品买进时100万,则上涨后150,打八折后150×0.8=120,在扣除交易费后120×0.95=114,则赚了114-100=14万。假设购进价100赚了14万,但实际赚了7万,所以实际的购进价就是50万。通过这道题目,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行测考试当中的数量关系的难度没有那么大,其实真正的难点在于拿到题目不能够非常快速的找到解题的关系条件,也不能够直接找到很好的解题方法。
天天爱小狐狸
2020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应试技巧,理解题意,如:笔试行测资料分析1)题干分析①确定问题所求的时间(时间点、时间段);②确定问题考点(增长量、增长率、倍数、比重、平均数等);③明确所涉及的统计指标;④根据公式列式并计算或查找比较。2)注意事项①已知百分点,求上年速度的问题,注意材料及题干的时间,以防误选。②隔一年求量的题目,选项中一般会有中间年份的答案作为误导选项。面试准确把握题干1)辩证分析。2.)题干的逻辑关系,一般由背景、现状、问题、影响组成,其核心在于考生是否对事件的背景熟悉,理论基础如何,对问题的成因是否有针对性的了解,影响分析能否结合实际等。3)紧扣题干信息,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联系实际的能力,加以论述。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