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之后
1.公务员相对稳定在毕业时候,工作是很难找的,但是考上了公务员,意味着进入社会,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公务员的稳定,是所有人都有目共睹的,公务员的工作很少会有人去辞职,而且工作单位通常情况下也不会随意辞退员工。2.人脉的积累人脉在职业发展中后期是非常关键的,不仅能帮助职业的发展,而还能抵抗生活的风险。一线城市人口流动很大,很多同事只是人生匆匆过客,职场人脉粘性很差。公务员因为其职业的稳定性,且在经营人脉上有其他职业不具备的优势,它可能是你未来3年一直都干的工作,这对以后发展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3.国家公务员职业发展国考招录职位的职业发展起点比地方公务员招录职位高,如果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更容易升迁提拔。4.国家公务员薪资待遇薪资待遇方面,国家不断完善中央和地方公务员薪酬体系管理工作,提高公务员薪资。21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和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离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
whippedcream
旺黔诚大树职教来给大家做出解答!
2022年国考人数突破200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国考一共才招考3.12万人,平均每个岗位有60多个人去争夺,并且只要第一,其他都是陪跑。
疫情当下,只有“铁饭碗”才能安抚众多求职者焦躁的内心。自疫情爆发以来,各大互联网公司、培训机构和众多私企不断发生裁员和破产倒闭的情况,实体店经济倍受打击,尤其餐饮店和工厂,尽管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措施,但禁不住疫情的“霍霍”,众多求职者看到较为惨淡的行业,内心焦虑,不禁会选择“铁饭碗”来求稳定。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社会上延伸出了两句话:
1、宇宙的尽头便是考编;
2、“铁饭碗”不会大富大贵,但不至于饿死;
可见大家对于考编的认可度大大提高。
对非应届生来说,虽然适合岗位在不断减少,限制条件不断增加,但这似乎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在能报考的年纪纷纷拿出了越挫越勇、全力以赴的架势。
对已经不符合条件的超龄人员,对考公始终念念不忘,不断呼吁“放宽公务员报考35岁门槛”,并且该话题几度冲上热搜,可以看出这背后的关注群体之广泛和考公愿望之强烈。
人们挤破头都要进体制内的全民考公热,不禁让人想起八九十年代人们纷纷出走体制的下海潮,这种转变的背后有外部的诸多因素影响,也体现了人们生活理念和追求的转变。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人们考公热情高涨的背后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稳定性
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众所周知。新冠疫情的反复,让全球经济运行按下了暂缓键,直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企业就业形势的严峻,也加重了企业职工的不安全感。如果说以前还有人认为公务员职业“平淡、无趣”,那现在他们只会在刷题的间隙发自内心的感叹一句“真香”。
二、社会地位
从古至今,公务员的社会地位一直很高,尤其在北方地区,在亲朋好友眼里,在企业挣钱再多都不如一个公务员身份来得靠谱。进企业下乡时,人们脸上的笑容也足见他们对公务员身份的尊重。而且,公务员在体制内对各种审批流程、法律服务等信息了解的比较多,自然会成为被咨询的对象,无形中提高了在亲朋好友心目中的地位。
三、职业信念
随着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好警察、好法官、人民公仆等模范公职人员的正能量事迹被广泛报道,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公职人员的职业尊荣感,也让不少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也成为了他们考公的最深沉的动力。
四、福利待遇
跟企业相比,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不算高,但在当地也绝对不算低的,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再加上公积金、精神文明奖、取暖补贴、住房补贴等各种附加福利,“双公”家庭轻轻松松成为中产阶级。
五、从众心理
还有一类考生,没有树立自己的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人云亦云,看到别人考公务员,自己也备考。但其实虽然公务员的包容性比较大,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时间是自己的,是否选择考公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具体情况来进行慎重分析。
一位网友说,他的一个本科同学,家在黑龙江,毕业后先去了一个大学当辅导员,后来跳槽去某笔培训机构当老师。在读研的时候一次聊天中得知,之所以辞去辅导员,是因为工资待遇实在太低,便转身去了当时爆火的培训机构,工资确实比之前高出很多,在培训机构还谈了一个对象。在疫情爆发后,再后来跟他的一次聊天中得知,他已经在备考公务员了,只不过是边工作边备考,其他机构的裁员让单位很多人人心惶惶,只有备考才能安心一些。他说,“在我2021年毕业时,由于我们系这一届毕业生人少就不提了,我对象所在的系一半以上的全都去考编,在毕业后,与一位研究生同学聊天时才知道,他一毕业就去了北京的某大型商场做管培生,他对象去了内蒙的一个农科院,没到两个月的时间,两人同时放弃各自的工作,全职备考公务员,万幸的是今年他对象已经上岸了,坐等他上岸。其实两个人只要一个人工作稳定了,另一个人再去备考压力就能小很多,现在想想,这两人当时同时放弃工作真的是勇气可嘉,或许这就是考编的魅力吧。”
在前几年,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考公、考研、就业、创业、出国等是几种并列平行的选择,是可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意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出相对独立的选择的,现在,考公已经成了应届毕业生的必选和首选。
通过身边的这些例子只想说明现在的求职者从心态上已经追求一个“稳”字了,考编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目标了,编制队伍此时也正迎来年轻化的好机会,而我们正披荆斩棘,抱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在独木桥上奋战。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