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呱呱
众所周知,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模块因考察范围广、涉及知识点多,是考生复习的重难点,也是大家最头疼的部分。那么,常识部分究竟该怎么学了?有没有简单地复习方法?高顿公考小编认为,只有了解国考常识部分的考情,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接下来小编带大家看一下2023国考常识考情分析。
1、近5年常识题整体考情分析
在国考行测科目中,常识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史、科技等方面。2018-2022年国考的常识总题量都是20道,占行测科目总题量的15%左右。建议总时长14分钟,平均0.6-0.8分钟/题。
整体来看,命题人对政治和科技这两大模块青睐有加,需要考生重点掌握;法律和文史考查数量次之;经济考查很少,最多考查1道。
2022年国考和往年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公共科目笔试试卷分为3类,在此前基础上新增了行政执法类岗位试卷。行政执法类相对于其他两类而言,法律模块题目占比最多,超过1/3。所以如果是参加行政执法类考试的考生,需要重点掌握法律类相关知识。
2、政治常识题考查趋势分析
政治常识考查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政治常识进行细分,可以划分为时政和中共党史等。其中,时政是最主要的考点。
时政主要考查重大会议及文件内容,也考查当下的时政热点。比如2022年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七一勋章”获得者与其先进事迹、新发展阶段、有关信仰和信念的名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需求侧改革等。考生需要紧跟时政,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3、法律常识题考查趋势分析
法律常识考查较多,但题量不稳定,整体呈下降趋势,但行政执法类对法律常识青睐有加。法律常识进行细分,可以划分为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
法理学主要考查法谚(如:法无授权不可为、枪炮作响法无声等);
宪法主要考查非公有制经济、《宪法修正案》、特赦;
民法主要考查《民法总则》、《民法典》、《著作权法》;
刑法主要考查《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重点罪名(如盗窃罪、抢劫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交通肇事罪、寻衅滋事罪、危险驾驶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受贿罪、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行政法主要考查行政法调整范围、《行政处罚法》;
其他法律法规主要考查国际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律师法》、《劳动合同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立法法》、《证券法》、《人民陪审员法》、《公司法》、《反垄断法》、《民事诉讼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纪委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数据安全法》、《安全生产法》、《乡村振兴促进法》。
法律的考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考查法条,相对比较简单;另一种是以当下的热点事件为案例进行考查,如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套路贷、乘客抢夺方向盘、烈士名誉权保护等。因此,考生在备考时,不仅要掌握法条所规定的内容,还要能够通过案例进行分析推理,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济常识题考查趋势分析
经济常识考查题量很少,一般为0-1道。经济常识进行细分,可以划分为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经济名词等。
宏观经济主要考查国民收入、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公共物品、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国债、货币供应量);
微观经济主要考查贷款;
经济名词主要考查我国财税制度变迁。
考生在备考时主要关注宏观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以及对于当下新出现的经济名词进行准确理解。
5、文史常识题考查趋势分析
文史常识考查较少,整体呈下降趋势。文史常识进行细分,可以划分为中国史、世界史、文学、艺术和其他人文等。
中国史主要考查人才选拔制度、近代历史文献、我国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演变、先烈的书信;
世界史主要考查重要国际会议(如华盛顿会议、巴黎和会、万隆会议、雅尔塔会议);
文学主要考查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课题与参考文献、诸子百家、思想观点产生年代、有关“德”的表述与出处;
艺术主要考查陶瓷、少数民族文化;
其他人文主要考查墓志铭与科学家、宫殿的名称与典籍。
整体而言,文史考查范围宽泛,需要考生具备较为深厚的知识储备,并能够结合题目进行判断。中国史侧重于考查古代生活和近代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需要能够整体把握古代生活的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并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和含义做好积累。世界史考查很少,积累世界著名战役和会议即可。人文类多与诗词和古文结合考查,考生在掌握其本身含义的同时,还需要理解背后的深刻内涵。
6、科技常识题考查趋势分析
科技常识考查较多,但是整体略微呈下降趋势。科技常识进行细分,可以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科技成就、信息技术、生活常识和地理国情等。
物理主要考查力学(如重力、浮力、压强、)、光学(如照明用品、激光)、核磁共振、与成语有关的物理原理、能量与做功、物理学家与名言;
化学主要考查钢、电池、干热岩、常见气体的工业制备方法;
生物医学主要考查果树、蛋白质、病毒、细菌、酸菜/腐乳/木耳、血液循环、唐诗中蕴含的生物医学原理、疫苗、口罩、利用植物去判断生长地的环境、DNA双螺旋结构、生物灾害、成语与植物的关系;
科技成就主要考查近年来我国各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如“潜龙二号”、“墨子号”、“蛟龙-600”、“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世界最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最高能量的宇宙伽玛射线、军事武器、探测设备、通信卫星、空间站、空间探测器、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郭守敬望远镜”、“深海一号”、“天问一号”;
信息技术主要考查现代通讯科技(如5G、路由器、计算机通信、无线局域网);
生活常识主要考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急救知识);
地理国情主要考查地球公转、北斗七星、季风气候、国内外著名河流、“一带一路”、土壤、地理分界线、油料作物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与地域对应、诗句涉及的物候特征、塑料大棚(温室效应)、等高线、珠峰高程测量、毛乌素沙漠。
可以看出,考生在备考时尤其要注重物理、生物知识、地理国情的积累以及近几年来我国各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并且,科技常识考查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要求越来越高。如2022年结合成语考查了一些植物及其特点。除此之外,科技与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即使没有掌握该领域的专业内容,做题时根据生活经验,也可以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
总而言之,常识的特点是:范围广、内容杂,而且每个模块都与当年热点问题高度结合,从多个角度积极回应社会和舆论关注,考查方式越来越灵活,需要考生具备综合把握能力。此外,一些常识题目在选项的设置上也有迹可循,比如出现党和国家领导人、过于绝对的表述等,可以快速锁定答案,提高正确率。
以上就是高顿公考小编给大家介绍的2023国考常识考情分析的相关内容,供大家进行参考借鉴,2023国考笔试将至,小编提醒大家要利用好最后的时间,进行冲刺复习喔!
超爱吃的丫头
生物科学专业的话相对来说能报考的岗位还是比较少的,以烟台18年事业编为例,生物医学工程只有一个岗位,就是公安局的技术服务中心,岗位是物证检验鉴定科员;再就是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也是招聘了一个岗位是传染病医院的中心实验室技师。当然每个地方对于这个岗位的招聘岗位都是不固定的,最好的就是多去了解一下你想去的城市历年对你这个岗位的招聘岗位和招聘人数,当然,也是可以考虑三不限岗位的报考的,但是三不限的岗位竞争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公务员考试内容是不分岗位的,都是行测加申论。
二的一米
常识是公考行测中的另类存在,是属于理论上基本不可能得满分的题目,这是因为其涉及面太广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知识都不会如此渊博,不可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每年关于常识的教材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背诵内容让人应接不暇,然而,你即使天天拿着那些所谓的教材背诵,到了考试依然没什么卵用,因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习的方向根本就是错误的!明确常识到底是什么国考大纲中关于常识的全部介绍: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要求报考者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项。除了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还要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这就是重点所在,你需要进行分析和推理。【例题】匾额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建筑物的性质。下列匾额与建筑物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明镜高悬——贡院(镜,公平公正,应该是县衙这种地方,错误)B.万世师表——关帝庙(关羽和老师没有关系,错误)C.还我河山——武侯祠(武侯是诸葛亮,岳飞是抗金,错误)D.正大光明——乾清宫(排除以上,正确)常识题目分类讲解01知识型这类题目一般比较浅显,多是涉及到当年的大政方针或者是热点事件,必须处处留心皆学问。就拿2017年国考来说,就涉及到2016年的大事件,像是“一带一路”、“精准扶贫”、“两学一做”、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奥运会……这些肯定要出一道题。02半知识型这类题目,是选项中设置一些需要知道的知识点,能够加以区分判断,这些知识点对每个人来说不固定,有的人可能知道相关的一句诗词,有的人可能知道其中的历史人物,有的人隐隐约约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然而共同的结果是,能够判断出正确答案。选项一般不算复杂。【例题】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2014年国考第四题):A.南北朝贵族妇女去佛寺礼佛(南北朝佛教盛行,正确)B.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玉米(玉米不是我国原生植物,错误)C.周武王穿着铁制铠甲伐纣(商周是青铜器时代,没有铁,错误)D.秦朝儿童春天放纸风筝(秦朝生产力底下,错误)03推理型(1)选项判断题这种题题干基本上没内容,内容都在选项之中,然而其特点是:选项看起来都非常的“高冷”,貌似很难,但是经不起推敲,稍加推理验证便原形毕露。【例题】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著名言论对应错误的是(2016年国考第十题):A.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C.梁启超——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D.曾国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高中历史学过曾国藩不是力推改革的人物,错误)(2)题干推理型①隐形——题干不能用来直接进行推理,而是要转化一下,找出能够推理的核心,然后对应选项。②显性——类似于简单版的定义推理,也就是题干给你的信息足够丰富,能够直接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进行选项推理,是送分题。【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人的林业思想(2016年国考第十七题)?A.孟春之月,禁止伐木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C.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说的是林业,这是农业,错误)D.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常识学习注意事项1、学习要深入。常识题本身就没有太多的方法技巧,但就这短短的十几页,也是我研究了很长时间的结果,我觉得虽然浅显,但是也需要反复看,逐字逐句的看,深入理解。如果你觉得理解了90%就够了,有这么一句话——行百里者,半于九十。2、要做到学以致用。方法有了,但这个方法不是你创造研究出来的,那么拿来主义未免会画虎类犬。解决的办法是:多进行实践思考,多用理论去指导自己做题,每天固定的做30道公考的常识真题(必须是国考、省考的真题,模拟题绝对不要做),并对每道题进行分类、推理、研究,相信一周内就能够融会贯通。3、要学会创新。人非圣贤,这些理论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这个方法也不是完美的,也不能保证你做到100%正确,然而公考就是这种残酷的考试,能多拿0.5分都可能压倒竞争对手,所以要永不满足,即使你掌握了我的方法,你提升了常识的成绩,从而提升了行测的成绩,但是就完全解决问题了吗?未必。所以还需要你更加深入的去研究方法论,补充完善解题技巧,实现方法上的创新。一旦你能够研究出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的有效方法,那么一个足矣让你傲视群雄的成绩必然就是回报了。4.学会总结梳理。不得不说,有些工作亲力亲为确实不太现实,这边有梳理常识考点,3600问,常见的知识还是要考前刷一遍的,并且这边也有常识密押
家装e站邯郸站
为您推介常见的公考行测常识:
2640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2640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26403、期颐之年:一百岁
26404、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26405、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26406、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26407、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26408、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6409、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26410、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6411、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26412、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26413、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26414、寒食: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26415、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26416、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26417、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26418、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26419、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26420、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26421、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26422、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26423、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26424、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642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个光辉起点。《诗经》的体例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类,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颂不如雅、雅不如风。《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诗经》的一大特色就是写实的手法和纯朴自然的风格,这种质朴的现实主义传统,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26426、春秋三传是指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26427、“孔孟”为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26428、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同时他还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认识论等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
26429、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
26430、“老庄”为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26431、老子,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的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其作品的精华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6432、庄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其言论“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26433、荀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26434、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他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26435、屈原,名平,字原。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里的《国风》并称“风骚”二体。
26436、屈宋是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6437、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史记》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上下3000多年的历史,是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古文”的最高成就。
26438、汉初骚体赋最为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代表作家是贾谊,其主要作品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26439、汉代乐府民歌书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所谓“乐府双璧”,即《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的合称,汉乐府中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作。
26440、三曹是对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26441、“建安七子”是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朊瑀、应玚、刘祯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26442、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6443、元代文学以戏曲著称,元杂剧以它高度的社会历史价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体制,开辟了我国戏曲文学的黄金时代。书会才人出身的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领袖。
26444、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明代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26445、清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的斗争,给小说创作以深刻影响。清初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其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26446、鲁迅
原名周树人,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6447、郭沫若
是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1921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成为“新诗第一人”。
26448、矛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矛盾最先创造了中国式的“三部曲”的写作方式,最先是“《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后来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26449、沈从文
京派代表作家之一,文学成就集中于小说。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西》等。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26450、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