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4

藤原惠津子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考试理智思考例子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三鲜豆皮皮

已采纳

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钟南山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陈忠和  他带领女排赢得了久违的胜利,而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一座阔别了17年的奖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对人生不幸坎坷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体育事业中,他不仅在教女排姑娘们怎样打球,更在引导女排如何面对人生荣辱,他使女排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体育的魅力,他使女排和他一样,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总能面带微笑。这种微笑出自内心,也因此更加动人。尾山宏  一位70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而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梁雨润  他视百姓为衣食父母,他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始终不渝地追求着为老百姓办事的政治理想,而这种追求需要莫大的正气和勇气。这样的为官生涯,架起了执政党和百姓之间的桥梁,完整地体现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这正是百姓和国家的希望所在。巴 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高耀洁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但她在实现“但愿人皆健,何妨握独贫”的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迈着坚定的脚步。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着人们的偏见和恐惧,她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弱者的无助冰冷。她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防治艾滋病这繁重的工程,她把生命中所有的力量化为一缕缕阳光,希望能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间,照亮他们的未来。华益慰  “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霍英东  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季羡林  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 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叶笃正  “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孔祥瑞  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公务员考试理智思考例子

172 评论(14)

财米财米

对于朴素逻辑这种题目,想必是大多数备考公务员的同学都比较头疼的内容,有些同学在做朴素逻辑的时候,会发现这道题目,不是做不出来,就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会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得不偿失,所以往往都会放弃这道题目。其实,对于朴素逻辑这种题目在做题的时候,如果你能找到破题大法,那么在做题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事半功倍。中公教育专家跟大家来一起看一看,对于朴素逻辑在做题时的破题大法是什么?这种题目在做题过程中的破题大法其实就是要遵循一个思路,叫作找突破口。做题过程中,题目可以复杂,但是,如果我们能找到突破口就可以迎刃而解。那么,突破口到底是什么呢?朴素逻辑这部分题目的突破口往往会有两种,一种叫做确定性的信息,另一种叫做关联性的信息,在本文中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其中的一个突破口——确定性的信息吧,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如何破题智胜,轻松获取通关秘籍吧!【牛刀小试】甲、乙、丙三人各自举着红旗、绿旗和黄旗,分别从东面、南面和西面三个方向朝山顶攀登。甲不举红旗,也不从东面上山;举红旗的人从西面上山。由此可以推出( )。A.举绿旗者从南面上山 B.丙从东面上山C.举黄旗的不是甲 D.乙不从南面上山【中公解析】答案:D。从题目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几句话中确定性的信息:“举红旗的人从西面上山”、“乙举着绿旗”。找到确定性信息以后,从他入手,通过这两句话去定位,我们就会发现①“乙-绿旗”相对应、②“红旗-西面”相对应。先定位了这几个的关系,然后去看剩下的话,“甲不举红旗”,且加上①,我们知道甲举黄旗“甲-黄旗”,并且“甲不从东面上山”加上②得甲从南面上山,所以有“甲-黄旗-南面”,同理有“丙-红旗-西面”、“乙-绿旗-东面”。【高分小例子】某大型晚会的导演组在对节目进行终审时,有六个节目尚未确定是否通过,这六个节目分别是歌曲A、歌曲B、相声C、相声D、舞蹈E和魔术F。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导演组确定了如下方案:(1)歌曲A和歌曲B至少要上一个;(2)如果相声C不能通过或相声D不能通过,则歌曲A也不能通过;(3)如果相声C不能通过,那么魔术F也不能通过;(4)只有舞蹈E通过,歌曲B才能通过。导演组最终确定舞蹈E不能通过。由此可以推出( )。A.无法确定魔术F是否能通过 B.歌曲A不能通过C.无法确定两个相声节目是否能通过 D.歌曲B能通过【中公解析】答案:A。(1)非A→B; (2)非C或非D→非A; (3)非C→非F; (4)B→E; (5)非E,题干的四句信息可以利用传递性连起来,为:非C或非D→非A→ B→E,逆否后为非E→非B→A→C且D,(5)非E是确定性信息,从它入手带入刚刚的逆否中会发现,答案为A。

352 评论(8)

雯浩天使

您好,我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现在把制约公务员考试得高分的10个因素推荐给您,希望对您有参考作用。一、阅读速度不够“快” 公务员考试的试卷的阅读量很大,就拿行政能力测试来说,全卷的总字数都在两三万字左右。据统计:2000年中央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能力测试卷的全卷总字数是20081字,2001年是22073字,2002年A卷是28087字,2003年A卷是29300字,2004年A卷是24453字,2005年A卷是30553字。从总体上看阅读量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在两个小时内要看完近三万字,还得理解内容然后再选出正确答案,对考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考生考完后出来说题目太多做不完,实际上应该说是“读”都“读”不完,怎可能“做”得完?可以用速读记忆软件训练提高阅读速度,目前,国内口碑较好的是精英特速读记忆,百度搜索排前列。 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阅读速度,在绝对阅读速度提升的前提下,留给我们的对题目的思考时间就会相应地增加,那么在考虑较充分的条件下,题目的命中率一定会比匆忙下判断要高得多。二、知识面不够“广” 常识题的特点是几乎没有技巧可言,考生会则得分,不会要“蒙”中还真不容易。这时候平时知识面不够“广”,考生在这部分题目的分数就会一直上不去,当然就无法突破自身的瓶颈分数了。所谓知识面“广”,其实跟人的个性很有关系,一个人如果兴趣广泛,涉猎的方面较多,自然就能知识面“广”。考生要针对性地对常识题主要考察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复习时要把“面”铺开就可以了,不必对这些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对时事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兴趣,毕竟考生一旦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将来要从事的机关工作必定是与政治、法律密切相关,所以培养这方面的兴趣既是备考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 三、无法快速寻找题干重点 在行政测试的考题中,题量大是一个难点所在,但与此同时,就单个题目而言,其内容的复杂性和较强的干扰性也是一大难点。就举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语言理解题的34题为例子: 34.如果从伦理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一种悲剧性的社会现实。面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许多小生产者和劳动者,我们不能不寄予深切的同情。但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着眼,两极分化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后的必然经济结果,它发挥着约束和激励的功能,使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都趋于更合理的配置。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看,两极分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转折性字眼后面的原文内容相符,应选择) B.我们应该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应排除) C.我们不应该对落入破产者行列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寄予太多的同情(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应排除) D.我们应该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应该过多地从伦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对转折性字眼前面的内容的描述,应排除) 从上题我们可以看到,B、C、D都与原文相符,但本题题干的重点落在转折处“但是”这个字眼之后,因此,正确的选项应该是A选项。而考生一旦不能找到题干的重点所在,很可能就选择了错误的答案。 四、估算技巧不足 公务员考试中的数量关系题考察的不是考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考生的估算能力。因为在考试中,数量关系题用的是选择题的考察方式,而且四个选项的干扰性较之其他数学考试来说,已经很低了。所以考生通过合理的推断计算,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从干扰性不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另外,大家如果拿这两年的全国真题的答案来看一看的话,就会发现某些甚至是相当部分的数量关系题的答案几乎是用十分钟以上的时间都很难想出来的,要在一分钟内完全解出?几乎不可能。因此考生如果寄望每道数量关系题都在解出答案后再选出与之相符的选项,那么必定是费力而不讨好地白白失去自己宝贵的做题时间。以下举一道真题来做一个示范: 33.1,10,31,70,133,( X )。 A.136 B.186 C.226 D.256 正确答案:C 【估算法】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9,21,39,63,其差值是不断递增的,那么我们可以推断下一个差值一定大于63,即未知数X一定大于133+63,即X>196,则马上排除A、B选项,在C、D 选项中,C选项最接近196,则选择C选项。 【传统解法】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差是9,21,39,63,而9=3×3,21=3×7,39=3×13,63=3×21,而3,7,13,21是一个以4位首项,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由此可见,所填的数字是(21+10)×3+133=226。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解法来说,估算法在逻辑思维上更加直观,思维过程要更加简单,一方面可以节省宝贵的做题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考生的思维疲劳,有利于后面的题目解答。五、观察类比的技巧需要提高 考生在这方面的不足体现在图形推理题中,其实这种题型最早不是用来做公务员考试的题型,而是用在智力测试中的。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做不好这类题目的人就意味着智力(IQ)比别人低吗?答案是否定的。诚然,观察类比能力确实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人的智力情况,但每个人的特点并不一样,有些人对图形比较敏感,有些对文字比较敏感,还有些人对颜色比较敏感…… 六、材料阅读量在上升 据统计:2001年中央公务员考试的申论测试卷的材料总字数是1574字,2002年是2243字,2003年是4243字,2004年是3918字,2005年是3597字,2006年是8317字。尤其是06年的申论考试,阅读量突然大幅增加,当然这与目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相对过去而言,现在的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面对和实际处理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过去, 七、在观点上不一定能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 在申论考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提出的观点要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为什么?首先,国家需要的是能正确执行国家政策的公务员,而不是与国家政策有相左意见的公务员。其次,能在观点上与国家主流观点保持一致,也在一个侧面向阅卷老师反映考生有阅读时事的良好习惯,同时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基础,是比较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选之一。而目前相当多的考生并不喜欢阅读枯燥乏味的政治文章,甚至连政治新闻也很少关注。这就导致了考生对国家主流观点缺乏认识,八、对策的可行性较差 在申论考试中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是在公务员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在这里就存在着一个角色错位的问题。考生不是真正的公务员,没有任何行政经验,许多社会问题考生根本没有实际接触过,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在考试中却要求考生一个“准公务员”的身份去解决这些考生不熟悉的社会问题。考生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只能凭感觉去“想”对策,而不能像有经验的公务员那样去找到合适得对策,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对策空洞无物,要么是理想化的不可实施方案。九、对所谈到的话题并不熟悉 第一,不熟悉的话题将导致考生在下笔前的思考时间过长,影响后面的答题时间。在申论考试中很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如果仅仅是以答完申论考卷为目标的话,申论的时间的确是很充裕的,但考生如果是以获得申论高分为目标的话,时间并不如想象中充裕。因为在答卷的过程中,考生需要严密的逻辑思路和高超的语言表述来打动阅卷老师。第二,面对不熟悉的话题,考生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地对策。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存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申论考试的要求是要考生把对该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写在申论的答卷上。我们就可以很好得解释为什么国家的申论考试为什么一定要考相对比较热门的话题,因为一旦考察的是极度冷门的话题,没有多少人对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么考试的区分度就会大大降低。十、卷面整洁度差 良好的卷面整洁度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那么老师对你这份卷子的起评分将高于其他的卷子,无形中就等于赢在了起跑线上。反之,整洁度差的卷子就等于给了阅卷老师一个较低的起点,从而影响了评分。一般来说,卷面中的字体不宜过大,不宜采用草书等较难辨认的字体,对自己字体有把握的考生可以行书的格式,没有把握的考生则宜以工整的楷体为主。满意望采纳为谢。

16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