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鱼
【导读】我们知道,公务员数量关系题是行测科目其中一部分,其余部分是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判断,数量关系因为涉及计算,所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于一些计算能力差,或者本身就是文科的考生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公务员数量关系题答题技巧了,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1、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的积累是解题的关键,考生必须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公式。如幂次数、整除特性、圆的面积公式等等,如果没有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公式,很多题目将无从下手。
2、题型
公务员考试考生必须熟练地把握所考题型,并进行系统化的分类,特别是最近两年试题形式,往往会成为当下考试的延续或者起到借鉴作用,应特别予以重视。
3、思想
公务员考试数学题中常见的典型的解题思想必须掌握,如构造法、极端法、枚举法、归纳法、逆向法、图示法、设“1”法等等,每一种方法都是一把破解难题、节省答题时间的宝剑,需要考生在实战中细细领悟。
4、训练
所有学习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已知”的过程,进行大量有效的训练就是让自己“会用”的过程。训练时要掌握节奏:一题多解,寻找最优方法;一解多题,掌握方法的适用范围。学练结合,最后达到学以致用。
5、技巧
公务员考试常用的数学技巧必须掌握,如“代入排除法”、“十字交叉法”、“数字特征法”等,使用这些方法,您可以避免复杂计算和公式,有时直接结合选项即可得出答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心态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题目较难,复习备考枯燥,所以说必须调整好心态,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整体上来说是“先易后难”的学习步骤,循序渐进,对于具体的题型一定要遵从“机械程序化”的解题思维,这样行成规律化、系统化之后,你会发现数量关系其实并不难。
公务员数量关系题难度还是有的,所以需要大家在做题过程中、日常训练中,做好分析总结,总结一些简便的方法和做题技巧,学会举一反三,如果大家还有更好的公务员行测备考技巧,欢迎前来交流。
qianting13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题解题技巧,如:代入排除法从选项入手,代入某个选项后,如果不符合已知条件,或推出矛盾,则可排除此选项。①直接代入:把选项一个一个代入验证,直至得到符合题意的选项为止。②选择性代入:根据数的特性(奇偶性、整除特性、尾数特性、余数特性等)先筛选,再代入排除的方法。图解法图解法运用的图形包括线段图、网状图/树状图、文氏图和表格等。①线段图:用线段来表示数字和数量关系的方法。一般,用线段来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整个运动过程等,来解决和差倍比问题、行程问题等。②网状图或树状图A.网状图一般由三组斜线组成,各组分别代表一种事物。从各自的顶端向下面走,分布率就从100%向下降。即用一个三角形网状表示某个对象在三个方面的分布情况。B.树状图通过列树状图列出某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其概率。③文氏图用一条封闭曲线直观地表示集合及其关系的图形,能直观地表现出集合之间的关系。其中圆表示一个类,两个圆相交,其相交部分就是两个类的共同部分。两个圆不相交,则说明这两个类没有共同元素。④表格将多次操作问题和还原问题中的复杂过程一一呈现,也可以用表格理清数量关系,帮助列方程。分合法利用分与合两种不同的思维解答数学运算的方法。①分类讨论指当不能对问题所给的对象进行统一研究时,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逐类研究,最后将结论汇总得解的方法。需注意分类标准统一,分类情况不遗漏、不重复,不越级讨论。一般是多种情况分类讨论后,再利用加法原理求出总的情况数。②整体法A.将某一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在问题中总是一起考虑,而不单独求解;B.不关心局部关系,只关心问题的整体情况,直接根据整体情况来考虑关系,这种形式经常用于平均数问题。
偶是九九
公务员考试行测计算类题如数量关系、资料分析题,解题技巧:数量关系题解法,如:代入排除法从选项入手,代入某个选项后,如果不符合已知条件,或推出矛盾,则可排除此选项。①直接代入:把选项一个一个代入验证,直至得到符合题意的选项为止。②选择性代入:根据数的特性(奇偶性、整除特性、尾数特性、余数特性等)先筛选,再代入排除的方法。图解法图解法运用的图形包括线段图、网状图/树状图、文氏图和表格等。①线段图:用线段来表示数字和数量关系的方法。一般,用线段来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整个运动过程等,来解决和差倍比问题、行程问题等。②网状图或树状图A.网状图一般由三组斜线组成,各组分别代表一种事物。从各自的顶端向下面走,分布率就从100%向下降。即用一个三角形网状表示某个对象在三个方面的分布情况。B.树状图通过列树状图列出某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其概率。③文氏图用一条封闭曲线直观地表示集合及其关系的图形,能直观地表现出集合之间的关系。其中圆表示一个类,两个圆相交,其相交部分就是两个类的共同部分。两个圆不相交,则说明这两个类没有共同元素。④表格将多次操作问题和还原问题中的复杂过程一一呈现,也可以用表格理清数量关系,帮助列方程。分合法利用分与合两种不同的思维解答数学运算的方法。①分类讨论指当不能对问题所给的对象进行统一研究时,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逐类研究,最后将结论汇总得解的方法。需注意分类标准统一,分类情况不遗漏、不重复,不越级讨论。一般是多种情况分类讨论后,再利用加法原理求出总的情况数。②整体法A.将某一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在问题中总是一起考虑,而不单独求解;B.不关心局部关系,只关心问题的整体情况,直接根据整体情况来考虑关系,这种形式经常用于平均数问题。隔板法解决的是相同元素的不同分堆问题,如果把n个相同的元素分给m个不同的对象,问有多少种不同分法的问题,可以采用“隔板法”。适用隔板法需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所要分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②所要分的元素必须分完;③每个对象至少分到一个。比例法题目中通常给出多个比例,需通过多个比例之间的联系,将多个比例统一在一起,然后求出答案的一种方法。比例法答题步骤:写出比例,找不变量,统一份数。①写出比例是指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写成比例的形式;②找不变量是指找出多个比例之间的不变量;③统一份数是指将不变量的份数统一成一样的份数。资料分析题解法,如:错位加减法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数值保持不变。当题中各个选项形式相同、数量级相同,只需考虑结果的有效数字,计算结果一般不需要考虑小数点。有效数字法一个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数起一直到最后一位数字,称为有效数字。即,把一个数字前面的0都去掉就是有效数字。尾数法通过题干结果的末一位从而得出答案。1)根据选项确定计算到末几位;2)以小数点后位数多的为准,不足的在后面补0;3)先加后减。特征数字法将百分数化成接近的分数,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从而化简运算步骤。
宅基腐闹不住
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数学运算部分中,有一类题目的问法比较固定,题干会出现“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这类题目统称为“极值问题”或者“最值问题”。这类题目的整体思想就是“等”、“均”、“接近”。中公教育专家在此通过简单例题说明该思想。
例:若两个自然数的和是10,求这两个自然数的积的最大值。
利用枚举法观察:
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1、9,积为9;
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2、8,积为16;
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3、7,积为21;
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4、6,积为24;
这两个自然数分别是5、5,积为25;
显然,当这两个自然数均为5的时候,乘积取得最大值25,且观察发现这两个自然数越接近,则乘积越大。所以两数和一定,这两个数的差越小,则这两数的积越大。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巧妙地解决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一元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当b>0时,y有最小值;当b<0时,y有最大值),当 时,y取到最值,将x带入函数式求得具体的最值。该函数在数学运算中的常见考法如下:
例1:某期刊以每本2元的价格发行,可发行10万份。若该报刊单价每提高0.2元,发行量将减少5000份,则该报刊可能的最大销售收入为多少万元?
A.24 B.23.5 C.23 D.22.5
分析:报刊销售收入=报刊单价×发行量,假设单价提高x次,报刊的销售总额收入为y,则y=(2+0.2x)×(10-0.5x)。将该函数化简成上述的一般形式后,再套用时,求得最值。显然化简过程复杂,计算量较大。建议采用“均”的思想。
【答案】D。中公解析:将y=(2+0.2x)×(10-0.5x)中x的系数化简成1,则原式变为y=0.2×0.5×(10+x)×(20-x),观察发现10+x与20-x的和(10+x)+(20-x)=30为定值。题目求y的最大值,也就是求10+x与20-x乘积的最大值,根据上面结论,和一定时,要想乘积最大,则这两个数相等,即10+x=20-x=30/2=15时,此时x=5,y=0.1×15×15=22.5。选择D选项。
例2:一厂家生产销售某新型节能产品,产品生产成本是168元,销售定价为238元,一位买家向该厂家预定了120件产品,并提出如果产品售价每降低2元,就多订购8件。则该厂家在这笔交易中所获得的最大利润是( )元。
A.17920 B.13920 C.10000 D.8400
【答案】C。中公解析:总利润=单利润×销售量,原利润=238-168=70元,假设一共降低x次售价,总利润为y元,则y=(70-2x)×(120+8x),化简成y=16(35-x)×(15+x)。观察发现35-x与15+x的和为定值50,所以当35-x=15+x=50/2=25时,y取到最大值,此时y=16×25×25=10000。选择C选项。
例3:某旅行社组团去外地旅游,30人起组团,每人单价800元。旅行社对超过30人的团给予优惠,即旅行团每增加1人,每人的单价就降低10元。当旅行团的人数是多少时,旅行社可获得最大营业额?
A.55 B.25 C.34 D.60
【答案】A。中公解析:营业额=单价×人数,假设一共增加x人,营业额为y元,则y=(800-10x)×(30+x),化简成y=10(80-x)×(30+x)。观察发现80-x与30+x的和为定值110,所以当80-x=30+x=110/2=55时,y取到最大值,此时旅行团人数为55人。选择A选项。
碗碗小公主
【解析】D。递推数列,后一项是前项的3倍再加2,所以53*3+2=161。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方法数字推理题难度较大,但并非无规律可循,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解答数字推理问题大有帮助。1、快速扫描已给出的几个数字,仔细观察和分析各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前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大胆提出假设,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延伸到下面的数,如果能得到验证,即说明找出规律,问题即迎刃而解;如果假设被否定,立即改变思考角度,提出另外一种假设,直到找出规律为止。2、推导规律时,往往需要简单计算,为节省时间,要尽量多用心算,少用笔算或不用笔算。3、空缺项在最后的,从前往后推导规律;空缺项在最前面的,则从后往前寻找规律;空缺项在中间的可以两边同时推导。4、若自己一时难以找出规律,可用常见的规律来“对号入座”,加以验证。常见的排列规律有:(1)奇偶数规律:各个数都是奇数(单数)或偶数(双数);(2)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3)等比:相邻数之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如:2 4 8 16 32 64()这是一个“公比”为2(即相邻数之间的比值为2)的等比数列,空缺项应为128。(4)二级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如:4 2 2 3 6 15相邻数之间的比是一个等差数列,依次为:0.5、1、1.5、2、2.5。(5)二级等比数列: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一个等比数理;如:0 1 3 7 15 31()相邻数之间的差是一个等比数列,依次为1、2、4、8、16,空缺项应为63。(6)加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如例题23;(7)减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差等于第三个数;如:5 3 2 1 1 0 1()相邻数之差等于第三个数,空缺项应为-1。(8)乘法(除法)规律:前两个数之乘积(或相除)等于第三个数;(9)完全平方数:数列中蕴含着一个完全平方数序列,或明显、或隐含;如:2 3 10 15 26 35()1*1+1=2, 2*2-1=3,3*3+1=10,4*4-1=15......空缺项应为50。(10)混合型规律:由以上基本规律组合而成,可以是二级、三级的基本规律,也可能是两个规律的数列交叉组合成一个数列。希望可以帮到您~
吃货阿呀
【方法】1、数量关系题:数学比较强悍的,技巧掌握灵活的,基本能在一分钟左右坐一道题的,就先做数学,不然,就舍掉数量关系题。2、常识题、言语题、判断推理题:不要浪费时间,肯定的答案快速选择,不确定的也不要纠结,因为不可能你都会。3、资料题:放在数量题前面做,因为资料题比较简单,肯定都会做。【总体的原则】是:保证每块有60%左右的准确率即可,其他的舍去。举个【例子】:逻辑题一共10题:保证6-7题是认真做的,其余3-4题比较难的就不要纠结了,凭感觉选一个差不多的即可。最后时间实在不够的情况下,【蒙题】,要蒙相同的选项,运气好的话会对不少。【总结】还是要有扎实的理论储备,培养做题的感觉,有些做对的题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选,但是就是想选这个选项,这就是培养了做题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言语题上的应用更明显。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