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6

冷暖自知66暖暖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2021吉林公务员考试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per船长

已采纳

吉林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每个题型分值如下:

1、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总共40个题目,每个题目0.6分,共计24分。

2、数量关系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共计20分。

3、判断推理部分,总共35个题目,图形推理每个题目0.5分,定义判断每个题目0.8分,类比推理每个题目0.5分,逻辑判断每个题目0.8分,共计23.5分。

4、常识部分,总共25个题目,每个题目0.5分,共计12.5分。

5、资料分析部分,总共20个题目,每个题目1分,共计20分。

行测答题技巧:

一、学会偷时间:

行测的考试时间为9:00-11:00,监考老师会在8:55左右发放试卷和答题卡,但规定直到考试铃声响才能动笔。

这五分钟对于行测这种争分夺秒的考试来说异常珍贵,傻子才老实巴交呆坐着不动呢,写完了名字、涂完了准考证号后,你可以充分利用这5分钟时间,目视试卷上的常识类、图形类题等不需要心算的题,并飞快地转动你的脑子思考正确答案。

不要试图去翻阅试卷,动作太大会引起监考老师的注意,引起接下来的特别关照就不好了。

11:00考试结束的铃声响后,监考老师会马上说“考试结束,请停止答题”,如果你还没答完(尤其是还在涂答题卡的傻孩子),千万别傻乎乎地马上听话和停笔,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还在奋笔疾书,他也顾不得你一个人,你尽管再写1分钟左右,直至他下最后通牒为止。脸皮不厚,怎么立足!

二、合理布局做题顺序:

在临场考试状态下,你的神经会绷得异常紧张,脑子也会较平时不那么灵光。因此我强烈建议,你上来先攻克常识判断题、言语理解题这种不太费脑子的,等大脑适应了考试节奏、进入状态后,再来攻克需要烧脑的版块。

每个人对于行测的几大板块都有自己的擅长和软肋。由于绝大部分人都难以完成行测所有板块,你必须对自己的做题时间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优先保证自己擅长的板块有充足的时间,而最末顺序就留给那些即使好好去做正确率也不会高到哪儿去的题吧。

事实上,这也是行测考查的重点之一:在资源紧张的前提下,懂得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量体裁衣的策略,方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最大化!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数学很烂,因此把数量关系类题放到最后一部分,这样即使最后随便乱涂几个,也不会比我认真去做要差到哪儿去,我还为自己擅长的逻辑推理和言语理解部分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时间!

三、要有全面战略眼光,不要恋战:

上面已经提过,行测考试中120分钟要做至少120题,平均1 题的思考和答题时间还不到1分钟,其中还包括通常比较耗时的数量关系。如果你想将整张卷子漂亮地答完,就不能在某一题上纠结太久。

一个数量关系题可能只有1.6分,即使你耗费了10分钟算出了正确答案,你也已经是输了,因为这10分钟你本可以去在其它题目上拿到8分或许更多。

行测的考查方式决定了:只有当你具备了舍小取大的魄力,方可赢得大局胜利。用人话说出来就是,如果一道题你初步读下来判断自己不会做,或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做得出来,请果断放弃之,不要思缠烂打!

先随便选一个答案并做出显眼的记号,最后若全部题目答完、答题卡涂完还有剩余时间,再回来思考这些弃儿。

2021吉林公务员考试题

272 评论(15)

大碗碗儿

单选题戊∶己∶庚A.钠∶镁∶铝B.寅∶卯∶巳C.牛∶虎∶龙D.秦∶汉∶隋参考答案:B解析: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戊”“己”“庚”属于并列关系,且三者属于连续的时间先后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钠”“镁”“铝”均是化学元素,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但不存在时间先后,排除;B项:“寅”“卯”“巳”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与题干三词都属于中国古代历法用词,符合;C项:“牛”“虎”“龙”属于并列关系,但不存在时间先后,排除;D项:“秦”“汉”“隋”都是朝代,三者属于并列关系,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来源:2021年0327内蒙古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93题、2021年0327吉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71题、2021年0327天津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87题、2021年0327安徽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61题、2021年0327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111题、2021年0327湖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89题、2021年0327辽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90题、2021年0327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87题、2021年0327黑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网友回忆)第91题

182 评论(12)

毕筱倩mm

热点概况

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这个读书日显得与众不同。面对疫情影响,5G、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打开了立体式、沉浸式阅读空间,24小时书店、共享阅读拓展了原有的阅读场景和体验。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让阅读绽放在云端,给“宅家”读书带来十足乐趣。一直以来,与书结缘被视为生命中最美的相遇,疫情当下,居家生活的人们更能感受到阅读的意义。

各方观点

新华网评:扶助书店、兴办书院书房、举办阅读活动、建设图书馆、搭建阅读交流平台……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已是社会普遍共识,全民阅读正焕发勃勃生机。走向阅读社会,需要每一个人参与行动。

人民网:疫情激起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也放大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阅读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让我们在疫情中更加从容。

北京青年报:从根本上说,读书没什么难的,只要我们定一个阅读计划,在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读者”,坚持下去,就能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读书人。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深度分析

(一)阅读的意义

1.阅读让我们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阅读传授给我们的丰富知识、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恐惧,让我们更加自信地工作、生活。当我们能理解党和政府防控措施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当我们了解了传染病的基本原理,传播方式,当我们认识到科学防护的意义和作用,就能在面对疫情时从容自信,面对潜在风险时有条不紊,就能正确甄别舆论场纷繁复杂的杂音,对疫情的防控充满信心。

2.阅读能帮助我们冲破信息茧房

当前,计算机算法为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但同时也形成了信息茧房,推送给你的永远是你最关注的,而你关注的话题可能最终成为一张网,阻碍你了解更广阔的世界。阅读能够帮助人们有效的摆脱信息茧房,不再仅仅关注当下的疫情,而是帮助人们跳出既有的视野和思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高的站位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预见世界,依据科学原理,借鉴历史经验,运用多学科交互认识疫情的走向。

3.阅读为我们营造了宁静的港湾

移动互联网时代,快节奏、高压力,人们适应了短、平、快的信息获取方式。静心阅读让我们摆脱了海量信息的奴役,与作者对话,漫步在书中的世界,远离外界的众声喧哗。阅读是一种慢生活,在疫情使社会充斥着烦躁与焦虑的时刻,它带给我们一种舒适的生活,使我们感受到安稳、愉悦和充实。

(二)如何更好地阅读

1.多开有益之卷

互联网时代,阅读方式正在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现在流行的读屏、听书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便利,但也在很多时候变成了单纯打发时间的娱乐方式。对于这样的现象,应当多加引导。例如,阅读类APP可以在经典作品上加大甄选和推广力度,承担起社会责任,不能一味迎合市场,推送粗制滥造和博人眼球的内容;读者也应该逐步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多开有益之卷,批判思考,汲取智慧,而不是来者不拒,囫囵吞枣。

2.少些功利心态

真正的阅读,无关功利,只计耕耘,不问收获。技术与知识更新速度愈快,人们对阅读愈是要坚守正确的价值观。不问结果用心读,不嫌枯燥坚持读,不被干扰主动读,不怕麻烦思考读,如此,才能在投之以专注力后,从文字中提纯出思想力,转化出行动力,从而享受阅读的意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阅读才能迸发出改变人生的巨大力量。

3.品味阅读之味

书除了提供信息、增进智慧之外,还可以让人真正走进生活。与书有关的故事,同样也是阅读的一种滋味。品味阅读之味,就要静得下心来,警惕“浅层次阅读”,对此全社会要大力提倡深度阅读,督促网络平台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严厉打击“流量创作”;其次,对管理部门而言,需尽快完善网络出版规定,要像管理纸质出版物一样管理网络内容;第三,政府要利用好数字化的媒体和工具,打通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障碍,引导人们深度阅读。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参考观点

让精神在阅读中丰盈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很多实体书店开始向线上拓展,北京105家实体书店陆续入驻外卖平台,读者可以享受最快30分钟的送达服务。在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书香如甘泉一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一位学者说得好,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困难时刻,阅读之所以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也正在于此。

放在更宽广的人生视角看,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还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和气象。阅读为什么能给我们带来气质的变化,塑造我们的性格?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二是因为阅读还能给人以智慧。如今,信息唾手可得,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但信息芜杂,人声鼎沸。是书籍,而不是碎片化的资讯,能给人以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同时,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阅读让人们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中,获得人生的坐标,更好地审视自己和外在的环境,知道自己该向何处去。因为有知识,我们才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因为有智慧,我们才能懂得如何对抗不确定性,在风浪面前有定力、有眼光、不焦虑。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世界,是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是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是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也越见精神和修养。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份倡导。以书为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拥有的,将会是强健的精神筋骨,我们收获的,将会是丰盈的精神生命。

34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