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淘7011
要说孔子是文弱书生,孔子泉下有知,要跳出棺材板打人,孔子这是躺着也中枪呀!
说起孔子,大家都熟悉不过,他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文化遗产。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对孔子的印象,停留在文弱书生里。然而,事实上,孔子并非是弱不禁风的书生,也并不是身材矮小的教师。
关于孔子的形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道: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所以,从中可见,孔子长得很高,身高九尺六寸,大约1.94米,这放在今天,依旧是鹤立鸡群。
可能有人会反问,长得高不见得就厉害,你看那些反差萌的大老爷们,见个蟑螂都能吓个半死。要说孔子身长九尺多,那也指不定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然而,其实也不然。实际上,孔子不仅人高马大,身强体壮,臂力也是惊人。
什么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指孔子力大无穷,能徒手打开城门。可见,这功力可不是一般人都能比及。
为此,坊间就传出了不少传闻,说孔子会武功。话说,这究竟是真是假先不说,按这突变的画风来看,就有些颠覆了大众的认知想象,毕竟孔夫子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温文尔雅的形象。
另外,要知道,孔子虽然力气非凡,但他却不想被众人知晓,一直藏着掖着。所以要说他会武功,孔子第一个不答应:胡说!
不过,姑且不说他会不会武功,光是那博学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远见,就已经足以让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敬仰和供奉!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勇士,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叔梁纥)
不过,叔梁纥虽然是个战斗英雄,走南闯北打天下,干过不少惊天地泣鬼神之大事。但是,在生儿子这事上,却“败得”一塌糊涂。话说,他先娶了一个妻,又娶了一个妾,但是却没能生下一个像样的儿子,几乎都是女儿,共9个之多,比玉皇大帝家的七公主还多两个千金。
要说年纪一大把了,一直未能生出一个合格的儿子,这放在古代,那可是天大的事情,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叔梁纥很是着急,最后,晚年时又再娶了一位年轻的女子颜氏,最终才生下了孔子。
关于孔子的出生,这事被司马迁写成“野合”而生,记录在《孔子世家》之中。另外,也有称是“祷于尼丘山而得孔子”。
为何称“野合”呢?因为当年叔梁纥娶颜氏时,颜氏才17、18岁,而叔梁纥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年纪。老头儿配少女,这显然不太符合礼法,为此被称为“野合”。当然,这说法似乎也说得过去。
不过,要说是生在尼丘山,这显然有些不太符合常理。毕竟,如今人们看到的那个尼丘书院边上的夫子洞,又小又潮湿阴暗,要说在那个地方生孩子,女人能不能活着走出来,都是一个事,别说那么脆弱幼小的胎儿了!
(夫子洞)
不过,不管怎样,最终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孔子终于是被生下来了。这点他的老父亲或许永远都不曾敢想,也不曾想到,更不曾看到了。因为孔子三岁时,他的老爹爹就年老归西,撒手人寰了。
或许,孔子的武力,多少有些遗传了父亲的基因。
不过,和他老父亲不同,孔子走的是“文道”,他自幼博学多才。
史书记载,孔子从小就和别的小孩不一样,别人家的孩子是1岁和尿泥,2岁拆炕灶,3岁拿爹妈姥姥太爷当马骑。而孔子则是学大人模样,设坛祭祀。可见,这超前的思想和言行,可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
年轻的孔子,曾干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等的小官。虽然官小,但孔子办事却从始至终都极为认真,苛刻完美。
后来,为了弘扬思想文化,他还曾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之后,还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只是遗憾的是,因为时运不济,孔子虽然一身才华,但是却始终没有机会施展才华。
直到他51岁,垂暮老矣之时,才凭借着过硬的本事和不懈的努力,当上了中都宰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之后几个月,又一路青云直上,升到了代理宰相的位置。
在孔子任职的那一段时间,鲁国的社会治安良好,实力大增,“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
不过,后来因为鲁国国王沉迷酒色,荒废政事,社会不再是安稳和谐。最后,心寒不已的孔子,选择离开了鲁国,并开始周游列国,推行他的理念。
但是,可惜的是,最终他的宏伟理念仍未能得到各国领导者的认可,毕竟在当时那个普遍急功近利的“霸道”时代,孔子的理想国的理念是不符时宜的。
孔子的晚年是凄凉的。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带着诸多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不过,好在,孔子之后,他的思想和理论继续得到了传播和弘扬,在他之后,中国的历史,无不深深烙着他的印记。如今,再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他从始至终都未离开,且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今的中国,依旧沿用着孔子的古老文明思想。
关注我,了解更多文化知识,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探讨~
魔都贤先森
孔子被尊为“文圣”,其军事才能被其辉煌的文名所掩盖,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以至“孔丘知礼而无勇”(《左传·定公十年》)的偏见至今未泯。其实,孔子本是文武全才,他不仅膂力过人、武艺超群,而且对于军旅之学也颇为精通。 论孔子的军事才能,当从其父亲谈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材魁梧,骁勇善战,以军功升为陬邑大夫。《左传·襄公十年》记载:晋国组织鲁、曹等诸侯联军攻逼阳,逼阳守军开城门而暗置悬门,诱其部分入城放下悬门,企图围而歼之。关键时刻,叔梁纥挺身举起沉重的悬门,直到入城联军全部撤出,才撒手而退。主帅孟献子引《诗》称赞他“有力如虎”。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先秦1尺,约合今0.66尺,若按此折算则孔子身高约2.112米。《吕氏春秋·慎大》也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可见孔子虽无意以勇力成名,却也像其父亲一样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察看原图 发送到手机周代已形成相当完备的六艺教育体系。《周礼·保氏》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凡贵族子弟,都要受此六艺教育。作为陬邑大夫之子,孔子在青少年时代,无论是通过乡校还是主要靠自学,习得六艺是毫无疑问的。其于礼、乐、书、数造诣之深,已无需多言;其于射、御二艺,也是十分娴熟的。《礼记·射义》记“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在今山东曲阜孔庙西侧),盖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至于“御”,可能更优于射。《论语·子罕》记载了一则事例,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与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孔子听别人说他博学而缺乏足以成名的强项,便与弟子商议选一艺来展示专长。在射、御之中,孔子经权衡而选定“执御”,可见其驾驭战车的本领比射箭更强。 现代学者多将“执御”与一般赶车相混淆,认为孔子“执御”是选低贱职业,表现出圣人之谦逊。这是一个误会。春秋仍以车战为主,驷马战车在崎岖的道路和地形复杂的原野上奔驰、战斗,御者技艺高低,直接关乎将士生死和战争胜负。即使是平日演练,也有“五御”之十分繁难的技术要求,不可混同于一般的赶车。先秦一般赶车称“仆”,如《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才称“御”,如《诗经·车攻》“徒御不惊”;《庄子·达生》有“桓公田于泽,管仲御”之言。从齐桓公田猎而宰相管仲执御,可知御者地位并不低贱。特别是当射、御并举,御绝不可能混同于仆,只能是指驾驭战车这项十分专业化的军事技艺。 除膂力过人、武艺超群外,孔子对军事也颇为精通。 在诸侯攻伐不已、战争不断的春秋之季,要实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的政治理想,不重视军旅之学是不行的。《史记·孔子世家》记孔门“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72位高徒对于射、御也是精通的;又记“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性之乎?学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可见孔子不仅自己精通军旅之学,也向弟子传授武艺等军旅之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武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也并非出于偶然。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奉行“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其军事知识与礼乐文献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孔子精通军事,却并不好战:“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他对于战争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反对鲁莽行事、打无准备之仗,更反对欺负小弱的不义战争。《论语·卫灵公》记卫灵公问阵,孔子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郭老《十批判书》据此说孔子“是文士,关于军事也没有学过”,其实是误解。卫灵公穷兵黩武、内政不修,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孔子不愿与其谈论军事,是因为反对不义战争。从孔子支持和赞扬冉有指挥抗齐,又坚决反对季氏伐颛臾(《论语·季氏》),则可进一步看出他对于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鲜明态度。 孔子曾说:“暴虎冯河(徒手搏虎、徒步涉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强调面对战事要小心谨慎,“好谋而成”指积极谋划、争取胜利。这种不轻易言战,为正义而战、战则必胜的态度,可谓深得战争之道。他还说:“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礼记·礼器》)孔子奉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向来反对说大话。他讲“我战则克”,绝非盲目自诩,既有他自身综合素质的依据,也有“夹谷之会”和“堕三都”等史实为证。据《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年,齐、鲁之君在夹谷会盟,孔子主持“相礼”。他要求事先做好军事准备,当“莱人”持兵器“鼓噪而至”时临危不惧,一面号令“士兵之”(将士们拿起兵器打击他们),一面登坛不失礼节而又义正辞严地责其“非礼”,迫使景公挥退“莱人”,挫败了齐国君臣暗中指使“莱人”劫持鲁君的图谋,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也使齐人从此改变了“孔丘知礼而无勇”的看法。定公十二年,在“堕三都”过程中,孔子又指挥平定了公山不狃、叔孙辄的叛乱。这些足以证明,孔子“我战则克”所言非虚。 孔子军事上的深谋远虑还有一个例子,当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于古稀之年“沐浴请讨”。今之论者大都只说他是为了卫护“君君、臣臣”之道。其实细读《左传》可知:在孔子自卫返鲁前后,齐、鲁战事频繁,鲁国屡被强邻所欺。陈恒弑君、齐国内乱,是鲁国改变受欺负被动局面的难得机遇。孔子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郑重其事地再三请讨。当被问及“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时,他精辟地分析道:“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左传·哀公十四年》)陈恒弑君(很快转为“窃国”纂位),实乃冒天下之大不韪,遭道义谴责的同时,遭诸侯军事干涉的可能性也极大。只要鲁国坚决伐齐,通过外交努力,获得诸侯响应当不是难事,胜算很大。可惜鲁君目光短浅而坐失良机,而齐国陈恒却抓紧扭转危局,渡过危险期,遂使后来鲁为齐灭成为无可改变的定局。
肉祖宗想切肉
真不真不知道,史书是这么说的。当然不排除,崇拜渲染。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先秦1尺,约合今0.66尺,若按此折算则孔子身高约2.112米。据《隆中对》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汉代一尺大约21.35——23.75cm所以 应该180多吧
陈英杰哥哥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司马迁写史记是根据以前各国遗留的史料写的。孔子是鲁国人,描述孔子身高的史料最有可能是来自鲁国。而鲁国最忠诚的保留了周王朝的礼仪和文化,因此鲁国的尺度应该与西周一致。西周一尺为19.7cm或说19.9cm, 因此,按周西周尺,计算孔子身高为1.89米或1.91米,既能说明孔子是个大个子,比一般人都高,又很合理,而不会得出一些学真得出的错误结论。根据《三国志》记载,亮身高八尺 。 但是一尺到底等于多少厘米没办法准确衡量,有说一尺=现在的23.5厘米的,那就是1.88米;有说一尺=24.2厘米的,则身高为1。93米。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易教授《品三国》里的话,易教授认为诸葛亮身高1.84米。 关羽身高九尺,合现在的尺寸,应该在2.17米左右。《三国演义》描述张飞“八尺”,关羽“九尺”。 汉朝的长度一尺约等于现代23.3CM 照此算来,张飞身高184.32厘米。关于岳飞的身高似乎史书里本无记载。著名历史学家、宋史研究专家王曾瑜先生推测岳飞身高约为1.70米,在《岳飞新传》中说:“岳飞大概是编入广锐军充当骑兵。广锐军士的身长规定是五尺五寸,约合今1.70米。”在《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中说:“广锐军为五宋尺五宋寸。一宋尺约合31厘米,岳飞如确是按身长标准招为广锐军士,他身长应约有1.70米。”《宋史·兵志》:“真宗祥符中,重定等杖,自五尺八寸至五尺五寸为五等,诸州部送阙下,及等者隶次军。”广锐军是宋军最下等第五等,其身高标准是宋五尺五寸。岳飞被编入广锐军,说明身高在宋五尺五寸这个标杆以下。宋代一尺为31.2厘米,再乘以5.5等于171.6厘米。岳飞身高应该小于171.6厘米。岳飞的身高可能真的只有1.70米或更低。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