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23

zhenghan116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考试中的寒食节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飞天舞88

已采纳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积极备战山东公务员考试,中公网校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广大考生在山东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省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由于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这就对不同专业的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显得更加公平,同时也加大了答题难度,对于考生的知识储备量要求非常严格。正因为如此,很多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会认为,常识部分没有规律可循,复习也没有用,浪费时间精力,考试时一道题都用不上,干脆放弃,省出时间来复习其他科目。但是,通过认真分析真题,我们发现,实际上常识模块有自己的出题规律,以下备考指导希望对考生复习过程中,针对常识部分的学习有所帮助。

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共有20个题目,包括

3个历史题,即包含一个党史题,考点为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近代史题,考点为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结束后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两千一百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战争期间及结束后签订《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4月)战争结束后签订《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战争结束后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赔款数额为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被称为庚子赔款。以及一道古代史题,考点为历史名人参与处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4个文化题,包括两个个文学题,考点为唐代诗人诗歌、文学作品的作者、内容和背景、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以及绘画的作者派系和国籍。

4个法律题,包括一个防震减灾法题,考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两个民法题,考点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七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以及合同法是债权法的内容,合同只能来调整财产关系而不能调整人身关系。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题,考点为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1个哲学题,考点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定条件下,量的优势可弥补质的不足。

1个经济题,考点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世界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目前拥有158个成员国,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有“经济联合国”之称。我国于2011年加入WTO。2011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宣布批准俄罗斯成员身份。

2个地理题,考点为京杭大运河,开凿于隋代,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人工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并不流经河南洛阳。以及世界地理中关于地质的地位考查。

2个生活常识题,考点为日常生活用品和雷雨天气的一般常识。

1个科技题,考点为同素异形体。

2个山东省情题,考点为山东省粮食产量、中原经济区规划、发现最早的山东人、山东省2013年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以及山东省12次人大会政府工作报告。

通过分析发现2013年的常识真题侧重强调知识性和学科范围的广泛性,涵盖文学、历史、绘画、科技等内容,进一步体现专业背景的公平性。历史、文化、地理以及常识部分较国考常识的难度的都不深,基本为日常积累常规基础。哲学所占比重较少,就这一部分的复习只要弄懂基本哲学原理即可。经济部分难度不大,就最近两年的题目来看,经济部分的侧重点在于基础理论、经济术语考察以及经济会议常识考查,考生在复习这部分时无需过多进行计算题的复习。法律部分由于其学科特征,稳定性较强,所以可预测性相对较强,集中重点还是在民法部分的学习。另外,法律出题基本会遵循逢新法必考的原则,所以,建议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一下2014年生效的新《公司法》和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山东省情部分,其时效性较强,基本是山东近两年的大事时政,所以建议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关注山东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因此,对于常识判断绝对不能放弃,一定要认真复习,但是也决不能求全求多,那么多科目的内容想要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按照前面的分析,把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和几个重要的专题把握住,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

更多详情咨询公务员考试网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公务员考试中的寒食节

174 评论(11)

jiujieayiyua

寒食独贮望乡情——咏寒食节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寒食节日,应是阖家团聚的时候,可是,因种种原因,许多诗人离乡背井,远在异乡,“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唐•赵嘏《东望》),逢此节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先看唐代诗人宋之问的《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唐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依附二张的宋之问等皆遭贬谪。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 这首诗是写在路途中,因景生情。当时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诗人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了对故乡的怀念,对君主的惦念。 诗的前两联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诗人骑马行在路途中,适逢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遥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后两联诗人抒发感慨: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想起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会长出来。诗人被贬遥远南方,心中悲情难免;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感叹暮春将去,忧虑时光易逝,岁月易老。 再看唐代诗人沈佺期的《寒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诗中表现了寒食节家家禁火、处处禁烟的节日特点。在此诗中,诗人运用早期宫廷诗的“封闭式”结尾,并能利用这种巧妙的结尾表现个人情绪。寒食节本来意味着家人团聚,但对于游子来说,却只能突出他的孤独。“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然”即燃,不知何处的火,在游子的心中燃烧。不仅隐喻他的忧愁,并且与外部世界形成悬殊对照,这种不一致与他的处境是相应的。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表现了手足情深: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 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唐代诗人崔道融的《寒食夜》,表现了浓浓的乡情: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 前两句写景,描写寒食时节,梨花满枝,洁白如雪;风吹树动,月光从树间洒下来,如碎玉一般。勾勒出了一幅寒食月夜美景图。后两句抒怀,在这寒食节夜,大家伫立望月,遥望故乡,思乡之情尽现。由己之思乡推之大家思乡,表现了一种普遍的情绪。 写得感人至深的还有唐代诗人薛能的《寒食有怀》: 流落伤寒食, 登临望岁华。 村球高过索, 坟树绿和花。 晋聚应搜火, 秦喧定走车。 谁知恨榆柳, 风景似吾家。 寒食节漂流在异乡已经很令人伤感,同时又感到了韶华将逝的无奈, 可就在这时,忽然见到了一派郁郁葱葱的榆柳树, 诗人的心禁不住的颤动,因为那幅场景简直就是自己的故乡,那满树繁茂的榆柳叶就好象绵绵层层的对故乡的回忆! 再看唐代诗人赵嘏的《东望》: 两见梨花归不得, 每逢寒食一潸然。 斜阳映阁山当寺, 微绿含风月满川。 诗人在寒食节的时候对着美好春光却忍不住伤感,因为不能归家,于是眼前的景物愈是美好,内心愈是感伤。 唐代科举考试在秋季,而放榜则在第二年春季,寒食节前。高中的士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落第的士子则无比伤心。适逢寒食,思乡之情与失意之愧交织在一起,令人倍感伤感。 先看唐代诗人钱起《下第题长安客舍》: 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 梨花度寒食,客子未春衣。 世事随时变,交情与我违。 空馀主人柳,相见却依依。 钱起与众多读书人一样,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够进士及第,光耀门楣,干一番事业,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但是唐代的科举制度深受荐举制度和门阀制度的影响,寒士及第的少之又少,到了晚唐时期,科举腐败混乱,干谒请托现象非常严重,绝大多数寒士多试不举。所以钱起虽然诗名出众,然而也屡考屡败,留下了许多首落第诗作,《下第题长安客舍》就是其代表作 又一次科举考试的落第,让胸有“鲲鹏之志”的钱起深感悲伤与羞愧。寒食节到,茫茫如雪的梨花落满地上,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愁思苦情,凝聚着诗人再次落第的困苦,羞愧难当的情思,科考不第的愤慨和壮志难筹的隐痛。诗人感叹世事随时变化,人与人的交情违逆心意。落第的悲痛无人倾诉,羞对客店主人的盛情款待,落第愁苦之情溢于言表。 同样的心情,也出现在唐代诗人武元衡的《寒食下第》中: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 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道旁柳丝摇曳、如雪梨花香飘万家的寒食节美景。可是内心痛苦万分的落第者,又如何面对这芳菲如画的节日景象?诗人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进一层。 再看唐代诗人来鹄《寒食山馆书情》: 独把一杯山馆中, 每经时节恨飘蓬。 侵阶草色连朝雨, 满地梨花昨夜风。 蜀魄啼来春寂寞, 楚魂吟后月朦胧。 分明记得还家梦, 徐孺宅前湖水东。 寒食节到,本该阖家团聚,可诗人科举落第,寄寓山馆,孤独寂寞之情涌上心头。首联上句“独把”二字,写一个人独自饮酒,表现了诗人孤独冷落的处境。下句写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内心十分苦闷。颔联景中寓情,通过写春草、梨花被风雨摧残,表现诗人的伤感之情。诗中以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青翠娇艳,梨花绽放洁白如雪,这些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诗人感到的却是草色迷蒙,梨花委地,衬托出心情感伤,人生失意。颈联的“蜀魄”即杜鹃,叫声为“不如归去”。“楚魂”,鸟名,传说为楚怀王灵魂所化。这两种鸟都是魂归故乡,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思家之情。尾联的“还家梦”体现诗人思家之情浓,希望自己做一个像徐孺一样的名士,隐居山林,聊慰科举失意的沮丧之情。 唐代诗人裴廷裕的《偶题》,绘寒食风景,抒思乡之情: 微雨微风寒食节, 半开半合木兰花。 看花倚柱终朝立, 却似凄凄不在家。 寒食时节,微风细雨纷纷扬扬,木兰花正含苞待放。诗人翊柱伫立,从早到晚看着木兰花,凄凉地感觉自己好似不知家里。诗人客居他乡,虽有家却似无家,思乡之情表露无遗。 清代诗人洪升的《寒食》,充满了故园深情: 七度逢寒食,何曾扫墓田。 他乡长儿女,故园隔山川。 明月飞乌鹊,空山叫杜鹃。 高堂添白发,朝夕泪如泉。 诗人客居他乡,连续七年的寒食节都是在外乡度过,没有扫墓祭奠亲人。故园远隔万水千山,儿女都是在他乡长大。明月中看到乌雀绕着巢飞,空山中听到杜鹃“不如归去”的鸣叫,思乡之情愈加浓烈。想到年迈的父母亲已满头白发,从早到晚泪如泉涌。诗中写实与想象、景词和情语互相融合,深沉的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92 评论(12)

我是怖怖

传统节日,在我国是经过长期发展沉淀下来并进行了总结,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在考试过程中常以常识题的形式出现,比如说前后排序的形式,或者是某个节日喝什么酒等形式,所以,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顺序、标志和寓意的掌握就十分重要。下面我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一下整理,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春节:其主要标志为——元旦、桃符、椒酒、屠苏、春联、鞭炮。有几个标志可能大家会不太熟悉,在下面给大家进行一下知识解释和梳理。在我国古代元旦就是过春节,不像现在我们元旦是固定的一月一号,春节是大年初一;桃符在我国是传统的民俗文化,希望在辞旧迎新之际,新的一年没有任何祸难,因此会在桃木板写上“神荼”、或者是“郁垒”二神的名字,以此来祈福好运。后来到今天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屠苏是古代一种酒名,即屠苏酒,经常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大家一起饮用,庆祝新年。椒酒是用椒浸制的酒,在我国古代,过节就用此酒向家长敬酒,包含着祝寿、拜贺的寓意。

元宵节:其主要标志为——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猜灯谜、灯火阑珊等,这个节日后来和佛教文化有关,佛教在东汉时传入我国,因为佛堂会在初一十五上香点灯,皇帝觉得这种方式很好,后来演变成了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

寒食节:其主要标志为——重耳、介子推、寒食。经常有学生将寒食节与清明节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天,这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所以不能生火做饭,吃寒食。

清明节: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主要是为了纪念先祖。

端午节: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雄黄酒。菖蒲是一种水生植物,可以提取其中的精华做芳香油,能散发香气,用来防疫驱邪,一般在端午节这天,把菖蒲叶和艾叶捆一起插在房屋下,防疫驱邪;雄黄是一位中药,可用来泡酒,它可以解毒,是端午节的一种饮品。传说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也有一种说法是纪念伍子胥的)

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团圆、婵娟。婵娟主要是形容月色明媚或者代指明月。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婵娟。这一天的寓意是阖家团圆。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菊花盛开的季节在九月份,所以对应好标志,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的就是重阳节,我们现在又叫老人节,主要寓意是祝老人健康长寿。

以上是按时间顺序整理的一些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希望广大考试把各种节日的主要标志和寓意掌握,以方便能够在考试过程中灵活运用,把主要标志和相应知识点掌握了,接下来通过一道真题来进行知识的巩固。

1.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B.这一天人们按照习俗吃冷食

C.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

D.“且分新火试新茶”说的是节日之后的情景

A【解析】寒食节亦称“禁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日,但并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不要相混淆。在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寒食节绵延两千余年,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且将新火试新茶”来自苏轼《忆江南?超然台作》,全词为“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说的内容酒是寒食节过后人们重新生火煮新茶的情景。故选A选项。

10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