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琴弦
一提到公务员考试行测行程问题中的多次相遇问题,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考生都会直呼太难,直言早已放弃。但是很不幸它又是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一个重点知识,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多次相遇问题一定是完胜行测的杀手锏。考生们在备考中不要有恐惧心理,自己认真地归纳,多做一些练习,也能够玩转多次相遇问题。题型一:求两地之间的距离1.给出两人的速度以及某次相遇的时间,求两地距离。例题1:A大学的小李和B大学的小孙分别从自己学校同时出发,不断往返于A、B两地之间。现已知小李的速度为85米/分钟,小孙的速度为105米/分钟,且经过12分钟后两人第三次相遇。问AB两地距离为多少?【解析】通过题干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两者速度和为85+105=190,时间为12,可求出两者路程和为190×12,第三次相遇路程和等于五倍的两地间距,所以AB=190×12÷5=456。⒉题干中给出的是相遇地点的位置,比如相遇点距离两地的距离,或者是距离中点的距离,由于相遇时两人处于同一位置,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其中一人的路程变化就可以了。例题2: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以均匀的速度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离A地6千米,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返回,在离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析】题干中给出的是相遇地距A或B地的距离,所以只需要考虑甲乙中一者就可以了。那我们不妨只考虑甲的情况,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S甲=6,到第二次相遇甲所走的路程为3S甲=18,第二次相遇距B地3千米,可知甲此时走过的总路程为SAB+3=18,两地相距15千米。题型二:求相遇次数在题干中会给出两地之间的距离,给出甲,乙两者的速度,让考生解答在一定时间内甲,乙两人会相遇多少次。面对这种类型的题,我们只需运用(2n-1)SAB≤时间×速度和便可以求解出最后的答案。例题3:甲、乙两人在相距50米的A、B两端的水池里沿直线来回游泳,甲的速度是1米/秒,乙的速度是2米/秒。他们同时分别从水池的两端出发,来回游了10分钟,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共相遇了多少次?【解析】利用式子(2n-1)SAB≤时间×速度和;(2n-1)×50≤10×60×(1+2)可得n≤2.3,n为整数,则n=2。题型三:求时间题干中给出两地间距,给出两者的速度,求第n次相遇的时间。对于这种类型的题只要明白从出发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相遇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为1:3:5:......:(2n-1)即可。例题4:老张和老王分别从相距1800米的A地,B地相向而行,老张每分钟走40米,老王每分钟走50米,两人在A、B两地来回行走,不计转向时间,问老王,老张出发多长时间第五次相遇?【解析】由题意知第一次相遇时间为:1800÷(40+50)=20,第5次相遇时间应该为(2×5-1)×20=180。虽然行程问题中的多次相遇问题是一个难点,但如果考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能够通过画行程图的方式确定路程时间的比例关系,将累计与单次的区别梳理清楚,之后在做题的时候再做好分类,那么这类题的分数就不难得了。
ddungmickey
特值法是我们数量关系当中常见的一种方法,每年考试都会有题目可以用特值法快速求解。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特值法。行程问题研究的是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的行程问题都可通过找出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中的两个已知量后,利用核心公式求解。接下来,我们重点学习行程问题知识要点及其公式。1.知识点--核心公式公式:路程=速度×时间2.知识点--比例关系公式:时间相同,速度比=路程比速度相同,时间比=路程比路程相同,速度比=时间的反比3.知识点--相遇问题公式: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4.知识点--追及问题公式: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5. 知识点--流水问题公式: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6.知识点--火车过桥问题公式:火车速度×时间=车长+桥长
俊之独秀
省考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的解答方法,如:正反比①正反比关系在M=A×B形式中,当M一定时,A与B成反比;当A或者B一定时,另外两个量成正比。②正反比在行程问题中的具体运用时间一定: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的正比例;速度一定:路程比等于时间比的正比例;路程一定:速度比等于时间比的反比例。图解法,如:①循文画图行船问题,水流方向对于分析题意有重要影响。选择竖直方向作图比水平方向作图更能形象地体现运动过程。由甲船从A地(上游),乙船从B地(下游)出发,确定两个对象与起点。②线有虚实用实线与虚线的差别来体现不同对象的运动轨迹,更直观。如果将在AB两地之间的往返运动分别在不同的空间来标示出来,既避免了重复,又利于厘清不同对象运动路线。如,实线表示甲船,虚线表示乙船甲、乙两船在A、B两地间直线往返,将每次往返单独呈现。
小夕玲儿
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带领大家学习行测数量关系中一个高频考点-行程问题之相遇;这类问题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难度稍大,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后都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所以大家还是要克服这种心态,学会基本的解题思路,多加练习,融会贯通。一.含义:相遇问题描述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就有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的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二.例题讲解:例1. 甲、乙两地铁路线长18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开出一辆动车,每小时行驶160千米,3小时后,从乙地到甲地开出一辆高铁,经4小时后与动车相遇,则高铁每小时行驶:A.180千米 B.190千米C.200千米 D.210千米【答案】B。中公解析:动车3小时行驶了160×3=480千米,则4小时高铁和动车共行驶了1880-480=1400千米,每小时共行驶1400÷4=350千米,高铁每小时行驶350-160=190千米,选择B。例2.甲、乙两人沿直线从A地步行至B地,丙从B地步行至A地。已知甲、乙、丙三人同时出发,甲和丙相遇后5分钟,乙与丙相遇。如果甲、乙、丙三人的速度分别为85米/分钟、75米/分钟、65米/分钟。问A、B两地距离为多少米?A.8000米 B.8500米 C.10000米 D.10500米【答案】D。中公解析:甲、丙相遇时,甲比乙多走了的距离为乙、丙相距的(75+65)×5=700米,所以此时三人都已步行了700÷(85-75)=70分钟,故A、B两地距离为(85+65)×70=10500米。例3.甲乙两人早上10点同时出发匀速向对方的工作单位行进,10点30分两人相遇并继续以原速度前行。10点54分甲到达乙的工作单位后,立刻原速返回自己单位。问甲返回自己单位时,乙已经到了甲的工作单位多长时间了?( )A.42分 B.40分30秒C.43分30秒 D.45分【答案】B。中公解析:由题意知,乙30分钟的路程,甲需要10点54分-10点30分=24分走完,故甲、乙相同路程所需的时间比为24∶30=4∶5,可得乙从相遇到甲的工作单位需要30×5÷4=37.5分。甲从相遇到返回自己单位共用时24+24+30=78分,所求为78-37.5=40.5分=40分30秒,选B。通过上面题型的展示,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相遇问题,灵活性比较强,题目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很多同学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其实只要掌握基础公式,对于每一道题目根据题意分析,一定能找到做题的技巧。中公教育专家希望大家能够多学多练,夯实基础!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