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妞轩儿
科举是从社会最底层开始选拔,不只是培养官员,同样是是脱离最低阶层的唯一途径。有功名者,高人一筹。而公务员考试是从中层选拔,准确的说,你没有一定的知识或学历基础,参加不了。有一道门槛,没听说哪个扫马路的去考公务员。但是古代要饭的只要苦学,也有机会。
碎碎便便
一、科举考试科目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
二、科举考试内容:
1、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2、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3、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4、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5、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6、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
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北宋徐徽言、明代戚继光等等。
扩展资料:
科举分级: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2、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4、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5、解元
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0、生员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假如天天做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另一种追逐
时至今日,公务员是一个相当吃香的职业,但是要想成为公务员,就需要通过国家的考试与层层选拔,最终才能够成功跻身进公务员的行列。
现今的公务员如果放在古代,多多少少也算是个朝廷官员了。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吧,然后看哪个朝代的公务员最难考。
一、夏商周的世卿世禄
其实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选官制度,但由于史料记载不全,所以具体情况不太明晰。
到了殷王时期,有记载“殷正百辟”的记载,即指殷王直接统治地方的各种官职,而这些官职主要来源就是靠着王室贵族和奴隶主们的直接册封,这种一般都是子孙后代为官。而另一种则是从非世袭的贵族中挑选比较贤明的人来做官。
这两种形式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由君主或者诸侯们凭借自己的意志来认定,没有什么规范的制度,这大概就是早期的官职任选制度。
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选官的制度变成了,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作为基础的世官制制度,当然这一时期也并不全部官职都是来自于世家贵族,与世官职相伴随的还有“选贤与能”,就是说这一时期也会从下面的民间选拔少数人进朝为官。
但是这一时期从民间选拔上来的官吏都不会掌握重权,大多担任的都是一些基层的官位。
然而到了春秋晚期诸侯争霸,各国大量笼络贤才,这一时期又有了自荐的任官模式,例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通过游说自荐然后直接被封为宰相的。
随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崛起,他们大部分人都并不是贵族出身,但在一方却拥有很庞大的势力,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获得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官职。
这样旧的选官制度就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形式了,各诸侯国为了能够笼络更多人才,只能对新兴地主阶级妥协,在选官制度上做出一定的改变。
二、秦的选官制度
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具备一套非常完善的选官制度了,这套制度在秦统一全国后受到大力推行,这套选官制度对官吏选拔的条件、任免、考核、奖惩都进行了明细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忠君的政治标准。要求被选拔的官吏必须忠于自己效忠的君主,维护皇帝的专制和国家政权的统一,这是作为最基本的要求。
德才标准。这里的德才标准指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和封建政权,这里判断一个人的德才合不合适的标准是以地主阶级的标准来判断的。
品格与作风标准。
《秦简·为吏之道》中写着“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蔡,安静毋苛,审当赏罚。”
且还明确的规定了凡是为官者必须要遵守“五善”“五失”的规则。
“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五善的意思就是为吏者要忠顺朝廷,尊敬上级,廉洁奉公不能以权谋私,办事要谨慎妥当,要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还要懂得谦虚礼让,同事之间要和睦相处。
“吏有五失”“:一失夸以世,二失姿以大,三失擅制割,四失犯上弗知害,五失贱士而贵贝货。”
五失的意思是说不要只知道夸夸其谈,不去做为,也不要总是自我吹嘘,更不要总是自作主张,轻易许诺,胡乱表态。不可以目无王法,犯上作乱,不要看轻人,贪慕名利。
爱民、勤政标准。明确的规定了要做到爱民凡事要亲力亲为,做到人民的表率。
之后秦统一全国后又增加了两种选拔方式。
军功选拔制度。
军功选拔顾名思义就是按军功行赏,秦初秦国中央和各级地方官吏的组成结构大致分为三类。
是秦国的原班人马,通过战功行赏继续继任。
是在统一战争中战功显赫的人,秦统一后新组建的官吏体系大部分官吏都是从这类人中选拔出来的。
是原六国的旧部,秦吞并六国后,六国有些残余势力选择归顺秦国,秦便选择了其中一些任用。
试吏法。
试吏法就是秦通过各地的舆论反映来选择在当地比较有声望的有志之士,通过一定的测试后如果合适,便选任为当地的基层官吏。这种因地制宜的选拔方式让各个地方能够更好的发展。
三、汉代的察举制
汉代开始为了选拔更多优秀人才,开始推行察举制,汉政府通过这个方式为中央选拔了不少人才,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正常运转。
察举制就是皇帝下诏书面向全国公开征求人才,中央或者各地方的官吏向朝廷推荐民间的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择优授予官职录用。
由于汉代开启了独尊儒术的局面,因此两汉期间举荐的人士只能是儒家学子,其他各家弟子均不能被举荐。察举制算是初步开启了考试选官的制度,察举制的考察主要分两大类。
特举特科
特举特科是指皇帝因为时势需要临时规定一些考察科目,因此这种考察方式并不会定期举行,正因为这种考察方式并不是定期举行的,所以通过这种选拔方式入朝为官的人数并不算多。
岁举特科
岁举就是每年都要进行的选举方式,科目是孝廉和茂才,孝廉就是历史上说的“举孝廉”,推举能尽孝悌,正直清廉的人。茂才原本应该称为秀才,但是因为与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冲撞了,因此改为茂才。茂才主要是选拔文采出众的读书人,在当时茂才的地位是要比孝廉的地位高的。
汉代的察举制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认,但很显然汉代的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还是不够完善,存在很多漏洞,毕竟举荐人才的权利还是掌握在当朝权贵大臣们手中的,因此也导致很多真正的人才并没有办法出人头地。
因此汉后期有句话“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对察举制度很好的讽刺。
三、曹魏之后的九品中正制
因为东汉中期后世家大族、党派、外戚、宦官等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导致社会危机加重,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崩坏。曹魏时期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选官事宜主要由各品的中正官负责。这就对中正官的要求很高,中正官要具备慧眼识人的才能,还要像官职的名字一样,不偏不倚中正纳贤。
九品中正制是把士人和官吏总共分为了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九个等级,然后通过士人的品阶来分配不同品阶的官职。九品中正制的品地品评有很严格的程序,需要层层审核、申报。
这期间评级的品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很有可能根据每个中正不同的评价,最终导致品阶与最初的评级有所不同。九品中正制的评级依旧有三项。
簿阀:就是指家世出身。
状:是对行为才德的评价,也包括任官时所做的政绩。
品:就是九品里的评级。
采取九品中正制来选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汉代察举制腐败的现象,通过中正的逐层评级可以最大程度的杜绝朋党勾结等现象的出现,使选官的权利成功的收归了中央。但到了东晋中后期,这种制度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了,九品中正制逐渐沦为加强门阀统治的工具。
四,隋朝之后的科举制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最科学的“公务员”选拔制度。
科举考试是从隋唐到清代、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公务员”选拔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从隋朝开始,开始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隋朝以前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的缺点,为寒门名士提供了入仕的机会。
科举制这一制度自从出现后一直到近代,才由学校彻底取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科举这种选官制度比起之前的那些选官制度真的是公平实用很多了。虽然清朝后期的八股取士限制了人们的思想,但不能否认,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功绩是功大于过的。
都说现在考公务员难,实际上,不管是在哪个朝代,想当个公务人员看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国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发展到现如今已经是相当完善了。如果你也有一颗考公的心,那不如去试试看,万一一不小心就考过了呢。
董小小小姐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则称为“亚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4人能够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只有黄观和商辂两人,清代则有钱綮、陈继昌两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玉鐾)。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进修。其余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间中亦有派为知县、知府等职。进士榜下即用为知县,被称为“老虎班”;指其行事往往雷厉风行。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三生皆缘
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 公共科目笔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三部分。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以《2001年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为准。考试用书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全国指定用书《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公共基础知识学习指导》。(考试用书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年版) 公共科目笔试结束后,各招考部门在笔试合格人员中,按照笔试总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按计划录用人数3倍的比例确定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人选。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时间由招考部门另行通知。招考专业涉及中文、法律、计算机、通信、经济类、管理类、财经类、外语类、文秘类等专业。 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