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58

追风的夕夕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考试分解题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胖蟹爪爪

已采纳

可以记忆一些常用的公式:

一、行程问题:

简单相遇/追及:

例 小丽、小美、小凡三人决定各自开车自驾游从S市出发前往L市。小凡最先出发,若小美比小凡晚出发10分钟,则小美出发后40分钟追上小凡;若小丽又比小美晚出发20分钟,则小丽出发后1小时30分钟追上小凡;假设S市与L市相距足够远,且三人均匀速行驶,则小丽出发后( )小时追上小美。

A.2 B.3 C.4 D.5

【中公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会发现出现频次较高词汇为“追上”,所以本题可以分解出三次追及问题,反复利用追及距离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1、小美追及小凡:追及距离=小凡先出发10分钟行进距离。

2、小丽追及小凡:追及距离=小凡较小丽提前出发30分钟所行进的距离。

3、小丽追及小美:追及距离=小美比小丽提前出发20分钟所行进距离。

进行求解即可算得t=300分钟,即5个小时,选D。

二、容斥问题:

(1)二者容斥相关公式:

例 某班共有200人,现在调查大家对语数英三名授课老师的满意程度。100人对语文老师满意,80人对数学老师满意,70人对英语老师满意。有30人既对语文老师满意又对数学老师满意,有20人既对语文老师满意又对英语老师满意,有10人既对数学老师满意有对英语老师满意,还有5人对3位老师都满意,问对三位老师都不满意的有几人?

A.1 B.5 C.6 D.10

【中公解析】选B。大家在解答容斥问题的时候,要仔细阅读题目,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选择相对应的公式,进行解答即可。根据题意全集为200,其中

三、计算问题

1、等差数列:

2、等比数列:

例 一次数学考试中老师给全班同学的成绩进行排名后发现,有11个同学的成绩是相同的并与其他同学的成绩刚好构成等差数列,且相同成绩的11个同学的分数刚刚好是等差数列的中项。排名第一的学生得99分,排名最后的学生得31分,已知全班总分为2015分,求全班有多少个学生?

A.25 B.27 C.29 D.31

【中公解析】选D。首先,我们要先将文字信息翻译成数学语言。根据题意,求n?根据题目中所给已知条件,我们首先先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将进行求解。根据选项,n为奇数,故。所以根据求和公式,进行代入,解得n=31。选D

以上就是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总结的关于行测备考过程中数量关系部分的常用公式,数学中的公式没有死记硬背的,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才好,所以大家仍然要继续努力,多做题目,从而提高做题速度及准确度。

公务员考试分解题

155 评论(13)

静心观海一

在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是各位考生在备考时的重难点,是很多考生达到高分、实现突破的绊脚石。但同时它又是题目数量比较多,比重大、分值高的一部分。这部分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必须把分数抓到手;但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同学单纯靠语感去做题,抓不住出题人的意图,错误率自然有非常高。做题用时通常较久,性价比不高。基于以上原因,中公教育专家介绍给大家一个好用的技巧——抓文段的主题词。所谓主题词就是文段围绕展开的话题。只要没有主题词的选项,哪怕就是题干的原文,也不会是正确答案。主题词具体包括:高频词和关键句中的论述对象。有时候我们在纠结两个选项的时候,通过主题词的方法可以帮我们快速排除锁定答案。比如: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目标,是为了有效改善农村少儿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素质。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食物资源、饮食习惯、传统民俗不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对各地农村少儿健康和营养状况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的食物结构和改善计划。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A.农村少儿的营养需科学改善B. 各地的营养改善方式存在差异C. 营养改善目标是通过研究来确定的D. 地域不同,营养改善的目标就不同文段先指出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目标,其后指出由于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改善计划。可见,整个文段都在围绕改善农村少儿营养这一话题展开。因此“农村少儿”就是我们文段的论述对象即主题词。A 项包含主题词。B 项只叙述了一个事实,且与文段主题词无关。C项说法错误,需要通过研究来确定的是计划而非目标。D 项说法错误,也不包含文段的主题词。因此只有A选项正确。主题词除了可以在片段阅读的主旨观点题中帮我们快速排除错误选项直接锁定正确答案让我们纠结的难题变的简单外,在语句表达的题目中也有很广的应用。如:“_______”,我们不妨拉开一个比较长时段的历史来观察。传播史告诉我们,新媒体之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新”的媒体,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文化政治。文字的书写对于结绳记事是新的,雕版印刷对于竹简刻字是新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较于手抄和雕版印刷是新的。所以,“新”这个东西并不值得我们手忙脚乱。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A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背后B潮流永远不待人C太阳底下无新事D时间是变化的财富【解析】分析整个文段,都是在围绕“新”这个话题展开的,因此“新”就是这个文段的主题词,因此我们横线处所填语句也要与“新”这个话题有关。分析选项,A选项强调的是先后问题;B选项强调潮流不等人;D选项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只有C选项强调了“新”这个话题。故正确答案为C。通过主题词这个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正确率的同时,提高做题速度,实现分数的突破。

199 评论(11)

麻辣个鸡的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理题型涉及数量关系、资料分析,考生需掌握各题型的解法及技巧。如,数量关系题型涉及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利润问题、相遇问题等。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计算题解答技巧,如:1)代入法将选项直接代入题干,验证答案。①直接代入:把选项一个一个代入验证,直至得到符合题意的选项为止;②选择性代入:根据数的特性(奇偶性、整除特性、尾数特性等)先筛选,再代入排除。2)质因数分解把几个数先分别分解质因数,再把各数中的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独有的质因数提取出来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3)特值法,如:①利润问题:可把未知量成本设为特值,常设为1或100。②工程问题:设工作总量为“时间们”的公倍数。4)公式法,如:①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②利润问题③三者容斥公式:A∪B∪C=A+B+C-A∩B-B∩C-C∩A+A∩B∩C.5)整除法当计算工程中要求一个乘积的结果,如列式是M=AB,求M,此时可利用M是A或B的整数倍来猜答案。

173 评论(11)

晴风浪子

一、整除性:整除的特性可以帮助考生快速从题干特征入手,提炼出答案应具有被哪个数字整除的特性,再结合选项,正确答案便一目了然。但是,迅速做题是以掌握整除的判定方法为前提:2整除,一个数能被2整除,当且仅当末一位数字能被2整除。3、9整除,一个数能被3、9整除,当且仅当其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9整除。

二、奇偶性:奇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像1、3、5、……这样的单数,严格来说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是奇数。偶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像2、4、6、……这样的双数,严格来说能被2整除的整数是偶数。概念很简单,但是更常考的是奇偶数加减运算所体现出来的性质:

333 评论(10)

写下文字

1、要想知道该学什么,那首先要知道考什么。只有对考点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才能真正做到备考到位。

从2012年-2018年,国考副省行测每年15题(地市10题包含于副省),共105题。这105题的数学题中,从题型形式上既有数学应用题,也有几何题,甚至还有判断函数图像。

2、对于题目形式,要了解应用题通常怎么出题,几何题又是考查什么知识点,判断函数图像又是什么东东。

一般来说应用题就是我们小数初中应用题,如果要讲的更贴切的话,那就是奥数。举个例子:

【例题1】两同学需托运行李。托运收费标准为10公斤以下6元/公斤,超出10公斤部分每公斤收费标准略低一些。已知甲乙两人托运费分别为109.5元、78元,甲的行李比乙重50%。那么,超出10公斤部分每公斤收费标准比10公斤以内的低了多少元?

A.1.5元 B.2.5元 C.3.5元 D.4.5元

而几何题,通过给出图形,然后让我们利用一些基本公式、常见技巧求长度、求面积、求体积。比较爱结合极值问法,求最大值或者最小值。

最后一个就是函数图像判断,还是举个例子。

【例题2】一正三角形小路如下图所示,甲、乙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朝不同方向沿小路散步,已知甲的速度是 乙的2倍。问以下哪个坐标图能准确描述两人之间的直线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直线距离) ( )

从题目内容上,有容斥问题、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几何问题、排列组合、等差数列、增长率、极值问题、概率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日期问题、年龄问题、植树问题、时钟问题。

3、所以大家要想学好数量关系,那么上述内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对应的解题技巧也是大家必学知识点。例如容斥问题中:用文氏图表达集合,集合间常见关系有哪些,常见公式怎么列式等。利润问题中:成本、利润、利润率、售价、折扣、销量等概念的含义,以及常见公式有哪些。日期问题中:一年有闰年、平年,一个月有大月、小月、平月、闰月,一年几个星期,一个月几个星期等。然后利用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去读懂题目,解题。

从解题方法上看:有方程法、比例法、特值法、盈亏思维、整除法、公式法。历年真题所涉及知识点虽然很多,但是来来回回使用的方法却不是特别的复杂,除了每个知识点所独有的解题技巧公式之外,剩下的都是方程、比例、特值、盈亏、整除了。例如排列组合本身固定的解题技巧为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有序排列、无序组合、以及优限法、捆绑法、插空法、间接法这几个。

以上是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整理的国考行测数量关系复习要点,希望同学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具体的知识点,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为大家进行解析,中公教育祝每位考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51 评论(15)

深夜黑暗厨房

您好,中政教育为您解答:

综合分析类试题是以分析为主要作答方法、综合多种命题形式的一种试题类型,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地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本质和引申意义,阐释独立思考所得的观点,作答字数多集中在200~300字之间。

综合分析类试题是申论考试中考查次数较多、比重较大的题型,而且自从该题型出现后,几乎每年必考。同时是申论考试中出题花样最多、灵活性最强的题型,其中包括阐释型、启示型、评论型、关系型等多种题型,并且即使是同样的题型,提问方式也迥异。这无形中增加了考生作答的难度。中公教育专家十五年来致力于专业的申论研究,成果硕硕,在此与考生分享一二。

一、能力考查重点

(一)能力要求

综合分析类试题所涉能力主要表现为综合分析能力,该能力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申论考试主要考查的一种能力。

(二)考点分解

1.对资料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

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能否从给定资料中分析和归纳出题目所要求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把“分析”和“归纳”这两种方法提炼出来,对考生做出了要求。在这里,分析和归纳的对象主要为给定资料的内容、观点和问题。

2.多角度思考资料内容

这里的多角度,从内容上说,要包括对问题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全面分析;从性质上说,要看到问题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当然,在阅读给定资料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用上所有的角度,而是要针对具体问题,有目的地去思考。在这里,强调的是考生面对试题时,不能片面地考虑问题。

3.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推断,是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也等同于判断;评价,是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这两点对于得出结论、作答试题都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一考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前面两个考点存在顺承的逻辑关系,即合理的推断和评价是在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或归纳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结果。

二、题型分类

综合分析类试题出题形式非常灵活,就目前的出题形式而言,可分为七个基本类型:启示型、评论型、概括型、阐释型、申发型、比较型、关系型。

(一) 启示型分析题

启示型分析题,主要要求考生准确理解给定材料中所体现的现象和问题,并从中得出经验或教训。该题型的主要提问形式有“说明从……受到哪些启示”、“谈谈你从……得到哪些启示”、“……提供了哪些启示”、“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对……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等。

(二)评论型分析题

评论型分析题,主要针对材料中出现的社会现象、事件、措施或观点,让考生对此进行评价并作出结论,主要提问形式有“请对上述观点进行评述”、“对……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对此怎么评价”、“就……进行分析评论”等。“评论”、“评点”、“评价”、“评述”等是该题型的关键词。

评论的对象包括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一个观点或现象进行评论;另一种是针对几种不同的观点或做法进行评论。

(三)概括型分析题

概括型分析题,旨在考查考生能否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这种题型考查的内容比较广泛,比如“分析依据”、“分析特点”、“分析影响”、“分析新变化”、“分析优势”等等。它与单纯的归纳概括题有相似之处,即都要经过概括的程序得出材料的要点和含义。不同在于,归纳概括题属于按点给分,考生简单罗列出答案要点即可;而概括型分析题大多在按点给分的基础上,会多出一项结构分:考生必须在全面把握答案要点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架构起答案的结构(如总分总、宏观——微观、总体——具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时间顺序、空间结构等等)。

(四)阐释型分析题

阐释型分析题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的特定部分,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观点等进行解释说明,既揭示其本来意义,又挖掘其深层意义。重点考查考生结合上下文准确、简明地阐释给定资料的能力。其典型提问形式有“谈谈你对……的理解”、“请阐释……观点”等。题型关键词是“看法”、“观点”、“理解”。近年来国考申论热衷于该题型。

(五)申发型分析题

申发型分析题就是在结合题目要求的条件下,对某一事件、某一观点进行纵深地、全面地分析、阐发和论述。这类题型有的在题干中明确要求考生“由……引申,谈想法”;有的则是引用材料中的观点,让考生“谈认识”。

申发型分析题的特点是既依据材料,又超越材料,与其他类型综合分析题不同的是,这种题型考生从材料中可以获得的答案要点非常少,材料只是答案的切入点,作答的重点是超越材料,联系实际,引申发挥。

(六)比较型分析题

比较型分析题,顾名思义,就是明确要求考生分析异同的一类题目,包括观点、看法、意见、做法的异同等等。这类题目往往针对的是具有争议性的材料,因此,一般需要回到相关材料中归纳总结出不同比较体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

(七)关系型分析题

关系型分析题,就是要求考生分析出两种以上(包含两种)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这类题型在近两年才出现,与哲学科目中的辩证思维题类似,但它不仅仅是道简单的哲学题,因为,对这类题的分析论述还需要紧密结合给定资料。如果考生只从哲学角度分析,而不结合材料,那么肯定会造成自说自话的现象,得分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类题型的典型提问形式有“阐述××与××的关系”、“谈谈××、××、××之间的内在关系”等,即有的是要求谈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的则要求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作答基本要求

综合分析类试题,最常出现的作答要求为: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这三点是作答综合分析类试题过程中贯彻始终的要求,对作答题目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条理清晰

作答要条理清晰,就是要求考生在形成答案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从结构上来说,条理清晰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根据具体情况,答案采取“先总述后分述”、“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先宏观后微观”、“先总体后具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的结构进行组织,以体现逻辑层次。二是使用能够区分层次的词汇:首先……,其次……,再次……,最后……;一是……,二是……,三是……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次要;直接、间接、根本等。

从内容上来说,条理清晰指的是一种逻辑思维,考生在形成答案的过程中要仔细斟酌,保证在落笔之前就已完成了对要点的加工整合。如果逻辑混乱,形成的答案也将杂乱无章。比如,2010年918多省公务员考试第二题,要求谈谈“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是场大进小退、优进劣退的改革”这一观点得出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作答时应围绕整合的目的、政策、效果这三个方面展开,如此形成的答案,便能有条有理,层次分明。

(二)观点明确

观点明确指的是考生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确予以陈述,不能模棱两可。

观点不明确,在综合分析类试题中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对问题的评价缺乏明确观点;二是对问题的性质、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影响、后果和解决的必要性等缺乏明确概括,以罗列问题的表现形式代替对问题的定性,以问题的具体表现代替对问题的归纳;三是对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影响、危害、后果以及为什么要解决问题等,没有明确认识和清楚表述。

需要注意的是,观点正确是观点明确的前提,不正确的观点再明确也是无用的。考生要充分联系给定材料,在宏观把握材料大背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抓本质,进而获得给定材料所要表达的实质观点,在作答中“为我所用”。

(三)分析合理

要做到分析合理,需把握以下两点:第一,找准、找全分析对象;第二,分析要合乎事理,符合逻辑。

1.找准、找全分析对象

找准、找全分析对象,是确保分析合理的前提。如果分析对象都搞错,分析再合理,最终也会与正确答案差之千里。

2.合乎事理,符合逻辑

即分析必须符合客观对象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规律;符合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显到隐、由外到内、由重到轻、由主要到次要的事物客观顺序和认识顺序、表达顺序(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是逆向,不管正向排列,还是逆向排列,都必须符合正确的顺序);也要符合辩证法关于联系发展、内因外因、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原因结果、偶然必然、现实可能、内容形式、现象本质等原理。

16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