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小胖子O
这个问题可就难了,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不是文凭,而是头衔!
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科举考试的殿试前三甲!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这似乎就像是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前三名。
但是这两者事实上是完全不能拿来比较,虽然都是靠公务员,但是人家只分文武科,不分岗位,含金量超级足的。这么说吧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完全可以他们那一届读书人里面的最强三人组。
以前的科举考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分别称为秀才,举人以及进士,殿试是对进士的进一步分级,按名次高低分为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皆称为进士,有点大学里一二三本的感觉。
但是这和咱们读书的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这些可不一样,人家举人都比咱们现在的博士含金量要高,人家的童生都能算是个大学生。
所以,拿文凭最高的博士去配秀才,人家都嫌低啊,更不要说其中最高端的前三甲了!
要知道,估计人家历朝历代所有的举人加起来,估计都还没有咱们现在国家的博士人数多,更不要说这前三甲了。
据统计,在从隋朝开创科举到清末废除科举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
在古代,你只要是秀才就可以当老师教书了,而且还不用交粮交税,不用服兵役徭役,见到县官也不用跪,这些特权放到现在谁有?吕秀才是真不知道他咋混的!
而举人就更不得了,当年范进中举那些人的态度为何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因为中举以后就意味着其有了参加会试的资格,是准官员!一旦会试通过,他便是进士,是天子门生,能够入朝为官,光宗耀祖了,这官儿可不是什么小官儿,最差都得是个知县往上。
而能进殿试的就更厉害,被选出来的这第一第二第三名,会被皇上分配不同的职位,状元当时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而榜眼和探花同时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二甲进士也有机会进入翰林院进修。
翰林院可是个不得了的地方,是朝廷储备高级人才的地方,历来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姑且不论官职大小,这在翰林院混,怎么也得相当于咱们国家的两院院士
所以,如果非要给其找个文凭的话,院士应该是没跑了
跑跑跑pao
状元一定是进士,但进士不一定是状元,因为状元只有一个。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状元之最
1、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松子红枣茶
状元一定是进士,但进士不一定是状元,因为状元只有一个。状元是第一名进士的专称。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就像今天考大学,有一本、二本、三本,分数线不同,录取的成绩也不一样!高分的你就上名牌。状元呢就是名牌中的第一名!呵呵
xiao叶子0118
古代的科举考试就相当于现在的升学考,考状元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实际上在殿试前还要先经过乡试、会试等,最后能参加殿试的才有可能成为状元。三甲是有官职分配的。可以说殿试相当于考公务员。
宁波的的汤圆
1.考童生——中考2.院士——考生员(秀才)——第一名:案首——高考3.乡试——考举人——第一名:解元——大学毕业考4.会试——考贡士——第一名:会员——公务员考5.殿试——考进士——第一名:状元——高级公务员
pinguo0911
严格来讲呢,状元不算学历,而是一个头衔,是古代科举即古代公务员考试的第一名!
每届全国能获此殊荣也就一人而已,这可比如今的什么高考状元含金量要得的多。
如果非要问他是什么学历,那应该是进士!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都属于进士这一类。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人数不定。而进士这个学历,放到今天,论级别怎么也得算是博士吧!
我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一共诞生了11万名进士,平均每年84人。
因为在其下面还有秀才,举人这样的级别。这都算是功名。咱们可以用学士,硕士与其一一对应!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即秀才的第一称解元,会试即举人的第一称会元。殿试即进士的第一称状元。 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不过七百多人而已!
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所以说,所谓状元,就是古代所有(文学类,或者说经学类)博士的最强者!可想而知,这该是一个多么高的荣誉!
要知道,在古代成为秀才,就已经是国家认可的统治阶级的一员了。拥有免税免徭役,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特权。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当然了,如此地位自然令天下读书人趋之若鹜!要想当状元,你首先得要获取考试资格,先成为秀才,再成为举人,然后还要成为进士资格考试的第一名。况且古代交通不便,许多人往往需要提前数月赶往京城参加科举。其间路途艰险,旅费高昂,许多人胸怀大志,却因为没有盘缠而放弃。
所以古代考状元,是一个才干与意志的双重考验,那真可谓于千军万马之中拔得头筹!其难度不亚于一个精子成为受精卵。
当然,成功了,那你便是鲤鱼跃龙门了!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