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92

飞天舞88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考试科目申论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ynthiahql

已采纳

公务员考试申论主要考的内容是公务员思维和公文格式:

一、申论题目会有几篇材料阅读,字数大概在5500-6500字,根据材料出题,答题字数有严格的规定,需要通过分析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加工写出答案。二、主要有五大题型: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应用文、大作文三、申论主要考察大家的会考察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公务员省考国考资源汇总百度云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OC6buFrlsbvgfkE0EnQ0w?pwd=2D72 提取码:2D72

资源包含:省考和国考公务员的各类学习资料,多种网课机构学习资源,历届真题、靠前冲刺行政能力测试、资料分析、公共基础、综合写作、常识、理论知识、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言语理解、申论、时政、真题资料、面试等等国/省公务员考试学习资料汇总。

公务员考试科目申论

201 评论(11)

我是五叶神

公务员申论一般都考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七种能力。申论,是中国大陆国家公务员进行资格考试的其中一个科目。申论考试是指在公务员考试中,通过对设定资料的阅读,回答有关问题,考察应试者能力的一种考试形式。在公务员考试中,通过对设定资料的阅读,回答有关问题,考察应试者七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体写作能力、时事政治运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的一种考试形式。

118 评论(9)

a416066323

申论详细介绍:

一、申论题目会有几篇材料阅读,字数大概在5500-6500字,根据材料出题,答题字数有严格的规定,需要通过分析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加工写出答案。

二、主要有五大题型: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应用文、大作文

申论都考什么?:

1、申论主要考察大家的会考察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2、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公务员省考国考资源汇总百度云网盘资源下载

链接: 提取码:2D72

资源包含:省考和国考公务员的各类学习资料,多种网课机构学习资源,历届真题、靠前冲刺行政能力测试、资料分析、公共基础、综合写作、常识、理论知识、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言语理解、申论、时政、真题资料、面试等等国/省公务员考试学习资料汇总。

277 评论(15)

巧克力麦乳精

您好!“申论”一词出自孔子所说的“申而论之”,“申”为引申、申述的意思,“论”为议论、论证,那么从字面上来说,“申论”则是指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 作为一种应试文体,申论最早出现于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完善,申论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基本科目。 申论考试实质上是模拟行政,即要求应试者一厢情愿的把自己当作一名公务员来思考、处理相关问题,综合考察了应试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鉴于你对申论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建议你去中政申论了解了解,专家会陪同你走过由入门到精通的过程,同时中政申论也是最大的题库系统,收录了历年国考、省考等申论真题,并有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的模拟预测卷,你多做做试卷自然就知道申论是什么了。 中政申论在线系统:

165 评论(15)

瓶子好多

申论主要考: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书写能力

265 评论(15)

有前有钱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考试。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测试方式,申论的命题非常准确、科学,它是在充分吸收策论、基础写作和公文写作优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标的科学的测评方式。

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也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扩展资料

公务员考试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申论要求的特点进行构思,根据行文者身份及行文对象进行布局,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一般用总分结构,突出重点部分,开头结尾做好设计。

2、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问题进行分类,哪些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原因分析,应当弄清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弄清所有有关联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注意文字的连贯性,巧用关联词和承接、连接词。(而且、反而、从而、进而、继而、既而、然而、因而、不但…而且,不仅…也,最终、于是、尽管。)

5、注意字数不得超出规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申论

16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