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玛语录
读韩愈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
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
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
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
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
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
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
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
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
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
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
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
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
1.B2.C3.D4.C5.(1)(5分)他很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
(2)(5分)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1.分 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B项,喻:宽解,开导。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 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项,①代词,他;②助词,的;B项,①代词,他;②代词,它的;C项,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向。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分 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①是编者叙说社会情况,不是韩愈所为;③是韩愈借机会称赞裴度。
所以选D。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4.分 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宰相……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宰相坎坷《进学解》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宪宗还下诏命令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分 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诱厉”“后进”“馆”“给”“怡然”“向”“于是”“始”“为”“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参考: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
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
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
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
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公务员考试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
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
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还亲切地称呼他的名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招考网,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
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 事业单位招考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
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
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
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1)A(拜:授予官职)(2)C(C结构助词,的;A认为,动词/因为,介词;B介词,在,到/介词,比;D介词,和,同,跟/动词,交往)(3)D(裴度事不能说明韩愈“与人交,荣悴不易”)(4)①“延”,宣扬;“寻”,不久.②“凡鄙”,平庸粗鄙;“省”,回家看望.③补出主语“皇帝”;“因”,于是;“诉”,述说.答案:(1)A(2)C(3)D(4)①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韩愈宣扬美名,因此在当代知名.不久韩愈考中进士.②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③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皇帝)述说碑文失实,(皇帝)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
15.B 16.B 17.D 18.D 19.(1)近日裴锷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赠序给他送行, (文中)竟称呼裴锷的字。
(2)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为此事生气。 (3)但看到那些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
(4)螃蟹有六条腿,俩个钳子,但是却只能住在蛇或鳝鱼的洞里,用心不专一的缘故。 (5)(曹操)本来是当世的英雄,然而现在又在哪呢? (6)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当时的不良习俗所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解析】 1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B项“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中的“延”扩展,可引申为“传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与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B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他。A项分别为,介词,表被动;介词,向。
C项分别为,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D项分别为,语气词,不译;兼词,于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问“全能体现韩愈直率、坚正性格特点的一组是”,这类题目可用排除法作,正确率较高。
②句介绍他的遭遇及《进学解》成文原因,③句是说他与庸俗之人交往的事,⑥句是说他的偏袒或疏漏。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多是对文中原句进行很小的改动,往往是学生容易理解错的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带入到文中一一对比。
D项,“但也写了他高傲自大的性格特点”中“高傲自大”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第一句中注意“省,饯,呼其字”的翻译。
第二句中各个分句一分,注意“愬不平之”的翻译。第三句中注意“如仆隶焉,瞪然不顾”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他)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
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
等到考取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传布他的名声,因此他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韩愈去做他的佐官。
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在为人处世上笨拙。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专心于事务。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
韩愈曾经上了几千字的奏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地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做掾曹。 元和初年,韩愈被召为国子博士,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 *** 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做属官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裴锷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赠序给他送行,(文中)竟称呼裴锷的字。
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这事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做他的行军司马。
淮西和蔡州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被授予刑部侍郎,于是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为此事生气。
李愬的妻子进入皇宫,就(向宪宗)控诉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宪宗皇帝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
(1)D “之”为代词,指代“这件事”,作“不平”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C;“禁中”为“皇宫”的意思,作动词“出入”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2)B “有褒扬之意”错,有褒贬之意.(3)C A.“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语序错,原文为“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应该是“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后来考中进士”;B.“使得韩愈气的发怒”错,原文为“不听,怒”,是皇帝发怒;D.“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误,原文为“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应为韩愈对待豪门权贵就像对待奴仆一样.(4)①洎:自从;投文:投送文章;延誉:宣扬美名.句子翻译为: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②以:认为;累:多次,经常;怜:同情.句子翻译为: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 *** 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答案:(1)D(2)B(3)C(4)①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②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 *** 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在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 *** 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也未曾显达,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对后进则奖掖鼓励,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却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近十人.。
vera911213
唐璿于是向皇帝上奏安定西域的策略,请求朝廷恢复西域四镇,武则天于是派遣王孝杰成功收复龟兹等城,这些都是出自唐璿的建议提倡。
唐璿,字休璟,以字行,京兆始平人。曾祖规,为后周骠骑大将军。休璟少孤,授《易》于马嘉运,传《礼》于贾公彦,举明经高第。为吴王府典签,改营州户曹参军。会突厥诱奚、契丹叛,都督周道务以兵授休璟,破之于独护山,数馘多,迁朔州长史。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议弃丰保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疏曰:“丰州控河遏寇,号为襟带,自秦、汉以来,常郡县之。土田良美,宜
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就宁、庆,戎羯得以乘利而交侵,始以灵、夏为边。唐初,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得以完固。今而废之,则河傍地复为贼有,而
灵、夏亦不足自安,非国家利也。”高宗从其言。垂拱中,迁安西副都护。会吐蕃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韦待价等败,休璟收其溃亡,以定西土,授灵州都督。乃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后遣王孝杰拔龟兹等城,自休璟倡之。
“曾祖规,为后周骠骑大将军”出自《新唐书·唐休璟传》
【原文】
唐璿字休璟,京兆始平人。曾祖规,为后周骠骑大将军。休璟少孤,授《易》于马嘉运,传《礼》于贾公彦,举明经高第。为吴王府典签,改营州户曹参军。会突厥诱奚、契丹叛,都督周道务以兵授休璟,破之于独护山,数馘多,迁朔州长史。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议弃丰保灵、夏。休璟以为不可,高宗从其言。垂拱中,迁安西副都护。会吐蕃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韦待价等败,休璟收其溃亡,以定西土,授灵州都督。乃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后遣王孝杰拔龟兹等城,自休璟倡之。
圣历中,授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副大使。吐蕃大将曲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洪源谷,休璟以兵数千临高望之,见贼旗铠鲜明,谓麾下曰:"吐蕃自钦陵死,赞婆降,莽布支新将兵,欲以示武,且其下皆贵臣酋豪子弟,骑虽精,不习战,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六战皆克,斩二将,获首二千五百,筑京观而还。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后嗟异,擢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
西突厥乌质勒失诸蕃和,举兵相攻,安西道闭。武后诏休璟与宰相计议,不少选,画所当施行者。后曰:"恨用卿晚。"进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后诮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曰:“休璟练知边事,卿辈十不当一。”改太子右庶子,仍知政事。累迁检校吏部尚书。景龙二年致仕。延和元年卒,年八十六。
休璟以儒者号知兵,自碣石逾四镇,其间绵地几万里,山川夷岨,障塞之要,皆能言之,故行师料敌未尝败。初得封,以赋绢数千散赒其族,又出财数十万大为茔墓,尽葬其五服亲,当时称重。
【译文】
唐璿,字休璟,是京兆始平人。他的曾祖父唐规,是后周的骠骑大将军。唐休璟少年时死了父亲,跟随马嘉运学习《易》,跟随贾公彦学习《礼》,参加了明经科考试名列前茅。唐休璟任吴王府典签,后改任营州户曹参军。时逢突厥引诱奚、契丹反叛,都督周道务把军队交给唐休璟,唐休璟在独护山打败突厥人,查点割取的所杀敌人的左耳,为数不少,唐休璟升任朔州长史。
永淳年间,突厥人包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商议放弃丰州而保卫灵州、夏州。唐休璟认为不可以这样做,高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垂拱年间,唐休璟升任安西副都护。适逢吐蕃打败焉耆,安西道大总管韦待价等战败,休璟招收他手下溃散逃跑的士兵,来平定西土,被任命为灵州都督。于是陈述制敌的策略,请求收复四镇。武后派遣王孝杰攻克龟兹等城,是唐休璟建议的结果。
圣历年间,唐休璟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副大使。吐蕃大将曲莽布支率领骑兵数万侵犯凉州,进入洪源谷,唐休璟率兵数千登上高地眺望,见敌军旗帜铠甲鲜明,对部下说:“吐蕃自从钦陵死去,赞婆投降,莽布支新近领兵,想显示武力,而且他的部下都是显贵大臣、部落首领的子弟,他们虽然精于骑术,但不熟习作战,我为诸君攻取他们。”于是披上铠甲先攻入敌阵,六战皆胜,斩杀敌人两个大将,斩获敌人首级二千五百个,筑成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功绩,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筑成的高冢)而回。吐蕃来请和,朝廷设宴,吐蕃使者多次窥视唐休璟,武后询问原因,使者回答说:“洪源之战,这位将军杀死我方很多士卒,骁勇无比,现在很想认识他。”武后赞叹称异,提升唐休璟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
西突骑乌质勒与众蕃失和,率兵互相进攻,安西道断绝。武后下诏令休璟和宰相商议,没过多久,就筹划决定了应当施行的措施。武后说:“遗憾的是任用你晚了。”唐休璟加官升爵为夏宫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武后责备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人说:“唐休璟熟知边疆事物,你们这些人十个不顶他一个。”唐休璟转任太子右庶子,仍然主持政事。多次升迁担任检校吏部尚书。景龙二年辞官退休。延和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六岁。
唐休璟身为儒臣号称通晓用兵之事,从碣石到四镇,其间土地绵延几万里,山川的平坦险阻,关塞的险要,他都能讲出来,所以用兵预测敌情不曾失败。最初得到封赏,把赋绢数千匹分发下去周济族人,又拿出数十万钱财大建坟墓,将五服以内的死去的亲属全部葬进去,受到当时的人们的称赞推重。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日:“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
初,萧嵩以休柔和易制,故荐之。休既知政事,多折正嵩,遂与休不叶。宋碌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 ”言终,谏疏已至。尝引鉴,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 ”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注]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日文忠。
[注]讦(jì),直言不讳。
选文背景介绍
大唐帝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繁荣昌盛、灿烂辉煌的朝代之一。唐朝,从兴起到灭亡,历时290年。“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在唐朝290年中创造的一个治世。从登上政治舞台到一代英主“唐明皇帝”,李隆基他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宫闱平乱(铲除诸韦,诛灭“太平”);贤臣当国(始终注意宰相的选拔与任用,并亲选地方官);抑欲而昌(销毁服玩,罢谴宫女,诏禁厚葬,自上而始);完善法制(宽仁为本,废除酷刑,行罚先亲,刊定法典)。终于使唐代社会达到鼎盛,出现了“开元全盛”的景象。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的用人之道。以《资治通鉴·唐纪·玄宗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证。
上问萧嵩可以代光庭者,嵩与右散骑常侍王丘善,将荐之,固让于右丞韩休。嵩言休于上。甲寅,以休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始,嵩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及与共事,休守正不阿,嵩渐恶之。宋景叹曰:“不意韩休乃能如是!”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尝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译文】唐玄宗向萧嵩询问,谁人可以代替裴光庭为相,萧嵩和右散骑常侍王丘很要好,想举荐他为相,王丘坚持要让给尚书右丞韩休。于是,萧嵩向唐玄宗推荐了韩休。甲寅(十六日),唐玄宗任命韩休为宰相。
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今他当上了宰相,是很符合当时朝廷上下期望的。开始,萧嵩因为韩休恬淡平和,以为很容易控制他,再加上王丘的极力举荐,所以也就引荐了他。等真正与他共事时,才发现韩休刚正不阿,不为权势左右,于是渐渐地就厌恶起他来了。唐玄宗有时在宫中设宴行乐或到后花园游玩打猎,稍有过失,总是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只见话音刚落,韩休的劝谏书就已经送到。之后,唐玄宗经常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旁边的人劝说道:“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以来,您可比以前瘦多了,与其这样为什么不将他撤换掉呢?”唐玄宗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国家必定富裕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依顺我的旨意,从不与我反着来,可退朝后,我睡不安稳啊!韩休他常常为国家社稷与我争执,退朝后我则可以宽心睡个安稳觉。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社稷,并不是为了我自己呀。”
由此可以看出,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之国富民强,就是因为他能有“貌瘦天下肥”的态度,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常言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唐玄宗能坚持任用常常使他窘迫的韩休,而不信任萧嵩,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用人之道吗?
是这个吗?希望对你有用
诸位们说的,实在是对我太过誉了.我原本资质一般,但被举为孝廉.后来时值天下大乱,我在谯郡东边五十里的地方建造了一个精致的小斋舍,本想以读书打猎消磨时光,等到天下太平了之后,我再出来做官.没想到朝廷提拔我做点军校尉,于是就改变了主意,专门就像为国家平乱立功,就希望在死后,我的墓前可得题字“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我一辈子就满意了.想想,自从讨伐董卓,剿灭黄巾军以来,灭掉了袁术,吕布,袁绍,刘表才平定了天下.我身为宰相已经是为臣的很贵重的身份了,还能再想什么呢?假设国家没有我,真的是不知道会有几个人称帝称王割据一方.有的人看见我的权利太重了,就暗自揣度,怀疑我有篡逆之心,这简直就是荒谬.我曾经念读孔子称颂周文王的话,这个话我现在仍然记忆深刻.但是想要我交出兵权,解散部队,然后退居现在封的武平侯的职位,实在是不行啊.真的是怕我一交出兵权就被人所害,而我失败了那么国家也就有倾覆的危险了,是不想因为图个好的虚名而让国家和自己至于实际可能发生的灾难当众.各位必然不知道我的意思啊。
殷景仁陈郡长平人。曾祖父殷融,晋朝太常。祖父殷茂,散骑常侍、特进、左光禄大夫。父亲殷道裕早亡。
殷景仁小时候就有成就大业的胸怀,司徒王谧见到他就将女儿许配给他。他始任刘毅的后军参军、高祖的太尉行参军。他建议朝廷命令百官举荐人才,以其推荐的人是否贤能作为他们升降的依据。任宗台秘书郎、世子中军参军,转任主簿,又任骠骑将军道怜的主簿。出朝补任衡阳太守,入朝任宋世子洗马,又转任中书侍郎。景仁为学但不著文章,敏捷有思致,口不谈义理,深识大体,对国家典章朝廷礼仪旧的规章制度,无不抄录撰写,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有志在当世的抱负,高祖非常了解他,提升他为太子中庶子。
1.B2.C3.D4.C5.(1)(5分)他很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
(2)(5分)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记载它。1.分 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B项,喻:宽解,开导。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 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项,①代词,他;②助词,的;B项,①代词,他;②代词,它的;C项,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向。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分 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直接表现韩愈“操行坚正”。①是编者叙说社会情况,不是韩愈所为;③是韩愈借机会称赞裴度。
所以选D。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4.分 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宰相……推荐他撰写《平淮西碑》”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宰相坎坷《进学解》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宪宗还下诏命令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分 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诱厉”“后进”“馆”“给”“怡然”“向”“于是”“始”“为”“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参考: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
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
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
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
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公务员考试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
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
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还亲切地称呼他的名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招考网,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
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 事业单位招考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
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
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
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11.C 12.B 13.B 14. (1)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方面都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
(“旌”翻译为“表彰”1分,“显”译为“显达”1分,“条教”译为“法规教令”1分,“意义”译为“美名,声誉”1分,大意1分。) (2)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
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
(“宜”译为“应该”1分,“发”翻译为“打开、挖开”1分, “暴尸于所近市”状语后置句1分, “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1分,大意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可根据句意内容,从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及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本题中可根据几个动作先后“先”“又”断句,还可以根据名词作主语或宾语断句,例如“大军”“凌”;文言虚词断句,例如“乃”等。C项,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
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故选C。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12.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B项,“这部书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表述错误,这是《资治通鉴》的内容及作用。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命题人往往将此考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放在文言文阅读命题中进行考查,解答此类题,考生往往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误区,即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
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例如选项B就把《史记》和《资治通鉴》弄混了,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13.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B项,王广不同意,他认为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要成为灾祸的开始。所以选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选项B就犯了颠倒是非的错误。
14.此题考查翻译问句的能力。译文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例如,“旌”翻译为“表彰”;“显”译为“显达”;“条教”译为“法规教令”;“意义”译为“美名,声誉”“宜”译为“应该”;“发”翻译为“打开、挖开”;“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例如本题中状语后置句“暴尸于所近市”,翻译时,应按照正常的语序翻译。 【参考译文】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人。
王凌被举荐为孝廉,任发干县长,逐渐升至中山太守,他所任官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曹操征召他为丞相府属官。 曹丕即位,任命王凌为散骑常侍,调出京都任兖州刺史,和张辽一起到广陵讨伐孙权。
到江边,夜里刮起大风,孙权大将吕范等部的船只漂到了长江北岸。王凌和众将领出迎痛击,斩杀和俘虏许多敌人,缴获许多敌人船只,立下战功,被封为宜城亭侯,转任青州刺史。
后随从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敌军遭遇,曹休军队失利,王凌奋力拼死突围,使曹休幸免于难。又转任扬州、豫州刺史,都能得到军民的欢心。
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王凌晋封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又迁升车骑将军、仪仗与三公相同。
当时,王凌的外甥令狐愚凭借自己的才能,任兖州刺史,屯兵平阿县。舅甥俩一同掌握兵权,专权掌握淮南的重大权力。
王凌不久调回京都升官当了司空。宣王司马懿杀死曹爽后,晋升王凌为太尉,并。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