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己庚辛
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门”,为什么?对于优秀者,很多人都去了竞争激烈的企业上班,他们也有许多人拿到了高薪,成为了“中产阶层”。然而,对于一些学业上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文凭含金量一般,在企业中竞争力也很一般,能够成为公务员,显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当然,这些年的公考热,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公务员的激烈竞争,也为优秀人才进入社会管理中提供了条件。对于很多向往编制的学生来说,他们或许看重的是公务员背后的各种福利。不得不说,对于公务员而言,他们能够保证稳定的收入,能够享受国家工作人员的待遇,而且有些岗位的工作还较为轻松。可以说,是一些学历一般,却家境优渥的毕业生,最为理想的岗位之一。毕竟对于这些孩子,他们根本不用为缺钱而发愁,只是需要一个光鲜的工作而已。当然,对于一些缺乏资源,学历一般的寒门毕业生,考入公务员也是极为不错的选择,也可以通过考编,实现一次阶层的跨越。不过,对于寒门的毕业生,这也是他们最大限度一次跨越,如果想要再进一步,那么就比登天还要难。或许,这也是当下公考热背后暗藏的一种现象。不过,有些人对公考热,充满了担忧。他们担心公考热,会让大量优秀的人才,进入到机关事业单位,从而与企业产生人才竞争,甚至产生一些人才浪费。实际上,公考热的背后,是公务员相对稳定和良好的收入。这些年,有些新闻报道,有些公务员为了贴补家用和提高收入,甚至干起了兼职。这说明,只要把握好公务员收入这个度,就能够很好地筛选人才,让有能力,有勇气竞争的人才流入到企业。当然,也可以让喜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才,进入到社会组织管理之中,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如果从人才梯队来看,公务员是参与国家管理的第一梯队,而事业单位的人才则是第二梯队。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临时性的用工形式。对于公务员来说,未来可以进入到领导岗位,能够为国家制定政策,可以为国家发展把握方向。至于事业单位的人员,则更倾向于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和更加温馨的服务,是政策的落实者。无疑,这样的结构,也就意味着不一样收入福利。因此,发挥编制和工资的作用,就能够在企业和机关事业的用人方面,找出一个平衡点。公考热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完全在于编制内人员的工资薪酬以及福利,处在社会一个什么位置。也只有让多数高尖端人才瞧不上,中等人才还觉得可以的情况下,才是最好的平衡点。既能够为国家管理机构选拔优秀人才,也能够为企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其实,“公考热”是国家重视管理人才筛选和培养的必然结果,而且从大的方面来看,并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高校,应该加大培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在科研方面发力,能够在高尖端方面实现突破,将高校的学生能够培养成为顶尖人才,增大顶尖人才的数量,这才是根本。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公考热”,实际上是顶尖人才匮乏的另一个写照。期待高校能够用心培养每一位大学生,让他们都能够成为国家的脊梁。
比福爷爷
1. 工作稳定,刮风下雨政府总是不会失业的。只要你进来了,不大错误,不犯罪,就不用担心失业。2. 社会地位高:如果你们老家有两个人,一个年薪 30 万码农,一个在省委办公厅科员,大家都会羡慕尊重在办公厅工作的,不管你是年薪 30 万还是 50 万。等你在办公厅熬到处级干部,地方政府领导,到年底都会去你家慰问,而码农可能要为了办一个证件盖章到处,去政府求人。3. 福利保障相对较好:工资五险一金,双休、年假基本上可以实现(基层除外),最重要的是比如女同志产假,单位有女同志自从怀孕,几乎就没有看到来上班,产假休完了又请假,领导开会多次批评,后来来上班了,也只是刷脸而已。开放二胎,好多人备孕去了!4. 工作环境好,你去任何一个地方,就会发现当地的政府一定是最好至少是比较好的建筑。舒适程度不用多说。
可爱滴娃
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我国政治走向的风向标,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各种重大事件的汇总。《人民日报》中的文章可谓集全国专业政治写作之大成,不但热点追踪非常及时,其观点亦非常鲜明,完全可作为广大考生热点备考的指南针!而申论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备机关工作能力,在考生纠结如何才能在文中体现这种能力之时,是否忘记了《人民日报》这一“法宝”?中公教育专家带领大家进一步挖掘《人民日报》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选对文章并不是每一篇评论员文章都可以作为热点积累,适合热点积累的文章叫“新闻时评”。在对人民日报近期发表的新闻时评精读和细思中,时评类文章不仅在热点的选择、整体的构思和语言的表述上,与申论写作方法一脉相承,还能对考生起到启迪和引领的作用。二、学习开头新闻时评的写作,多数都是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话题引入,进而展开分析、评论,让人有触景生情、渐入佳境的感觉。在《让文化味浸入旅游市场》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泰山为话题,从“泰山旅游不愁客源,躺着就能赚钱”这一看以理所当然的现象出发,引出当前“交通提速了,游客离开得更快了”这一矛盾,最后提升到“只有找准泰山文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契合点,才能走出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之路……”,这一文章从热点的选取到引出立意,可谓切入合理,恰到好处。三、学习文笔概括是申论的基础,更是申论考试中最常见的题型。例如在《人民日报》文化建设类的新闻时评中,面对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影响,作者多采取分类概括手法,对多个性质不同的问题或影响,以高度概括性和简明扼要的语言予以表述,让人一目了然。如在《用心于正才有媒体文明》一文中,对于部分媒体伦理失范这一社会问题,作者是这样高度概括的:当前媒体的伦理失范虽然少数,但也值得警惕。从纸馅包子到“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罔顾新闻真实性,这是“信息虚假化”;从“前任张太声明”到标题使用脏字,迎合猎奇心理感觉刺激,这是“取向低俗化”;从消息让位软文到新闻被广告绑架,这是“商业过度化”;从各种恶搞戏说到专抓明星绯闻,这是“娱乐泛滥化”。把八个社会热点用“四个化”高度概括,使用了“从……到……,这是……”的排比修辞方法,短短的200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失范”的乱象、原因和带来的危害,形成了:“负面事件+(导致事件的)原因+(事件带来的)后果”的逻辑结构。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经常阅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既可以达到积累热点、了解世情的目的,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由案例切入立意,更可以从中学到把散乱的、相关的热点说清楚的技巧,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