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圆舞曲
在越来越火的公考大趋势下,想要在公考大军中脱颖而出,越来越需要考生具备优秀的考试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对更多的题目。在行测的若干题型中,言语理解的准确率如何提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在言语理解的部分,题型大体分为3类,分别是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仔细观察考试题目,大家就会发现,不论考题数量的多少,语句表达的题目一定会考查,其中语句排序的题目是必考题目。那么,如何真正提高大家做语句排序题目的准确率呢,就语句排序的技巧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首先看首句进行排除,即不能做逻辑起点的句子:(1)含有指代词且指代对象不明确不能做首句。有明确指代对象可以作为首句。例:那个男孩在看书。没有明确指代不可以做首句。那个胖胖的,穿着格子衬衫,桌子上放着水杯的男孩在看书,指代明确可以做首句。(指代词:这、那、其、此、他、她、她)(2)成对出现的关联词语,后者不做逻辑起点。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如果……那么……(3)含有总结词不做首句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因此,由此可见(虽然因果关系,有时也可以做总结)例:①声波叠合积累产生的震波会对飞行器的加速产生障碍,形成音障②当飞机速度接近音速时,将会逐渐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③而当飞机进一步加速突破音障进入超音速后,飞机最前端会产生一股圆锥形的音锥,听起来如爆破一般,所以被称为音爆④因此,美国联邦航空局在美国境内限制超音速飞行⑤噪音问题是超音速飞机的技术难题⑥音爆会对地面建筑产生损害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⑤②①③⑥④ B.⑤④①③②⑥C.⑥②①③⑤④ D.⑥④⑤②①③解析:⑥句首的“音爆”与③句尾的“音爆”构成顶真手法,因此⑥应紧跟③。同时,⑥是④的原因,故④应紧跟⑥,此三句的顺序为③⑥④,符合的只有 A。
大熊二的小熊大
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其报考要求如下: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
流程:
1、浏览报考信息(考试公告、考试大纲、职位条件一览表)
2、选定职位(专业上有疑义,可咨询所报单位)
3、开始网报
(1)登陆网报网站及页面
(2)填写报名信息并上传照片
(3)等待审核
(4)审核通过后网上缴费
(5)报名成功
注:当下大多数省市均采取网上报名,并在网上直接打印准考证,现场确认报名的方式。
不能报考人员
此次招考公务员,下列人员不能报考:
(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
(2)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
(3)现役军人;
(4)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
(5)服务年限不满2年(含试用期)的公务员;
(6)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
(7)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
此外,报考人员不得报考与招录机关公务员有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所列情形的职位。
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公务员录用考试是职位竞争考试,报考人员通过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环节的选拔,最终将被录用到所报考的职位上去任职。如果报考人员与招录机关公务员有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所列情形,一旦报考该职位且被录用,则立即形成回避关系。
扩展资料
考试方式
各个地方的考试科目都是地方自定的,一般都有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各有不同,北京、山东、浙江、上海和广东等省的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要报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同学要注意查阅当地政府公布的招考简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当下就公务员考试改革的趋势来看,倾向于向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靠拢。
笔试
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以前公共科目笔试按A、B类职位分别进行。A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B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时间由招考部门自行通知。
从2006年开始,A、B类都要考一样的科目,就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只不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别命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按中央机关招录职位区分为三类,在考试内容和招录政策上有所区别:
1、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
2、市(地)级以下直属机构
3、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单位)
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公共科目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统一确定,专业科目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需要设置。
面试
面试比例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一般有3:1、4:1、5:1三种,只有通过笔试后,按录用人数与面试比例确认笔试成绩排名前几位的才有面试资格,进入面试关。
面试改革
2014年的公务员面试中,湖南实行省市县乡四级联考集中面试。在面试进行前的半小时,考官、考生分别“抽签”决定考场,考官100%异地交流。面试过程中考生不准透露自己的名字,仅交代考号。考生考完后当场宣布成绩,用公开透明的方式杜绝一切“猫腻”。
体检和考察
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结束后,将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进入体检和考察的人选。
录用
拟录用人员由招录机关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从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和体检结果合格的人员中综合考虑,择优确定。2014年,湖南公务员面试考完当场宣布考生成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方公务员考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务员考试
春暖花开cai
类比推理是公务员考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同时,对应关系又是类比推理中考频最高的一个知识点。对应关系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所以对同学们的逻辑思维和日常积累有较高的要求。
所谓对应关系,就是两个事物通过某个关系联系起来,这个“某个关系”范围很大,事实上,任何两个事物只要有关系,都可以称之为对应关系,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考点。常见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这篇文章我们主要给大家梳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冷门”的其他对应关系。
1.配套使用对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物品需要配合在一起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种关系我们就叫做配套关系,比如手机和充电器,插头和插座,电视机和遥控器等等,这些物品都是配合在一起使用。
【例】菜刀∶砧板
A.火车∶铁轨B.飞机∶引擎
C.电脑∶操作系统D.行星∶轨道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菜刀”和“砧板”属于配套使用的对应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火车”和“铁轨”属于配套使用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引擎”是“飞机”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C项:“操作系统”是“电脑”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排除;D项:“轨道”是“行星”的运动轨迹,二者属于对应关系,但对应方式与题干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
2.动力来源对应
有时候,题目中会出现运行时需要依靠一定动力或者能源的事物,比如常见的几种交通工具:汽车动力来源于发动机,地铁和高铁动力来源于电能,自行车动力来源于人力等。当然我们常见的能源,大家也应该有所了解,比如太阳能、风能、电能、柴油、天然气等等。这类题目一般就是对事物的动力来源进行考察。
【例】飞机∶汽车
A.电瓶车∶自行车B.脚踏三轮车∶摩托车
C.高铁∶有轨电车D.轮船∶皮划艇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飞机”和“汽车”均为交通工具,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二者的动力来源都是发动机。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电瓶车”的动力来源是电,“自行车”的动力来源是人力,二者动力来源不同,排除;B项:“脚踏三轮车”的动力来源是人力,“摩托车”的动力来源是发动机,二者动力来源不同,排除;C项:“高铁”和“有轨电车”都是交通工具,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二者的动力来源都是电动机,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D项:“轮船”的动力来源是涡轮机和蒸汽机;“皮划艇”的动力来源是人作用于船桨,船桨向后划水,水对船桨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二者动力来源不同,排除。因此,选择C选项。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应
在原材料对应关系中,可以将原材料分为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也可以考查从材料制作为成品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比如木头和家具,玉石和饰品等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泥土和陶瓷,粮食和白酒等发生的都是化学变化。
【例】玉石∶雕琢∶玉器
A.蚕丝∶织造∶丝绸B.粮食∶酿造∶美酒
C.生铁∶冶炼∶钢材D.蚊香∶点燃∶烟雾
【答案】A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玉石”经过“雕琢”制成“玉器”,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且“雕琢”是物理变化的过程。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蚕丝”经过“织造”制成“丝绸”,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且“织造”是物理变化过程,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粮食”经过“酿造”制成“美酒”,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但“酿造”是化学变化过程,排除;C项:“生铁”经过“冶炼”制成“钢材”,三者属于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成品的对应,但“冶炼”是化学变化过程,排除;D项:“蚊香”经过“点燃”后可生成“烟雾”,但“点燃”涉及化学变化过程,“烟雾”也并非制作成品,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
以上就是给大家补充的几种对应关系,同学们也可以在做题过程中多总结,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从这些角度去找关系。
世界杯之猪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
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这就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很少,而且共同属性和推出来的属性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类比推理就极不可靠,称为机械类比。科学家常根据类比推理得出重要结论。
在逻辑学上,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
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而公务员考试中的类比推理是要求运用逻辑学中的这种方法,根据给出的一组或多组相关的词,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总而言之,就是我们要先在两组词或者多组词之间“找关系”,然后在选项中找到符合这种关系的词组就可以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类比推理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