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5

会飞的猪lucky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公务员考试申论要点答多了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周一小姐

已采纳

《申论》考试中扣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根据对2000年开考《申论》以来阅卷情况的分析,发现扣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审题粗心大意《申论》考试题型变化不大,但答题要求每年都有所变化。这就需要考生会审题,搞清楚试题的各种要求,以免出差错。在进入考场之后,考生因心理压力大,加之紧张,有时会因理解上的一字之差而使答题谬之千里,导致出现“跑题”、“误题”和“错题”等现象发生。在保持心态平和的前提下,在答题之前,对试卷给定的题目进行认真、周密、详细的审读,真正弄清楚每一题目的内涵和各题的答题要求。首先审读试题的第一项要求,搞明白是“概述”主要“观点”,还是“概括”主要“问题”。“概述”与“概括”是有较大差别的。其次,真正把握住是要求提出“建议”,还是提出“对策” ;是要求写“讲话稿”,还是撰写“情况报告”。也就是说,用哪一文种来答第二题,头脑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文种”概念。另外,对“虚拟身份”也要看清楚,明确是“政府职能办事人员”,还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是“调查组”,还是“调查组成员”,否则,身份不明确,答题扣分就是必然的了。2007年《申论》试题中根据所报的岗位而设置了选择题。如第三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第四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可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有的对两题都作了回答,有的应答第三题而实际上答了第四题。出现这些问题,均是审题时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下面这份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一、二题的答卷:1. 关于概括题PPA话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各国对PPA的反映虽然不一样,但涉及的核心问题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态度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医疗部门,或者包括医疗工作者,对人的生命的责任感问题。为什么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把PPA列为禁药,而日本暂不采取类似“停止”、“禁止”的政策呢?其中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生命是否关怀、是否负责的大问题。试题要求是“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而考生是概括主要问题,可见考生根本没有审清题意。这一题的分值是20分,而考生所答并非试题所问,属于跑题,扣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2. 关于对策题(1)立即通知全国各地医院和药品经销公司,禁止销售含PPA的药品制剂。(2)通知各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公布含PPA药品的名称,防止大众仍误服含有PPA的药物。(3)要求各地药品经销公司,对含有PPA药物购买者全额退款。(4)通知有关机构加紧研制不含PPA的新感冒药品,以满足市场上的需求。(5)要求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督和检测工作。试题要求是“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而考生所列五条,不是以“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提意见,似乎是以执法部门对此事作处理决定。如“立即通知”、“通知”、“要求”等用语,均不是“工作人员”提“意见”的用语。答此题时,不仅弄错虚拟身份,而且文种也弄错了。3. 关于论述题《申论》最后一题要求写文章,这文章实际上是议论文,也是《申论》试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试卷对该题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答题要求,可有的考生就是粗心大意,没有详细审题,更没有真正领会答题要求。如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第六题,在答题“要求”第2点中,明确提出“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根本忽视了这一要求。也许考生根本不知晓“人与自然”问题上有何种错误倾向,因而有意回避;也许因考试紧张而漏掉了这一答题要求。而这一点正是该题的重点,失分就成为必然的了。二、混淆主次在《申论》考试中,无论是阅读概括题、对策题,还是论述题,都有一个主次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申论》给定的材料较丰富,而且设定的“问题”绝不是一个两个。如淮河流域触目惊心的污染问题,有地方干部弄虚作假的问题,有百姓身体健康问题,有为民请命、仗义执言得不到支持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中,有主有次,有的考生在答题中,把干部弄虚作假当成主要问题,这就混淆了主次,因为主要问题是治污。抓住了“治污”就抓住了核心。如果围绕谁来组织治污,怎样制定治污方案,如何有效执行治污方案,谁来监督治污等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治污方案和开展论述,就符合《申论》评分参考标准了。我们还以淮河流域治污问题为例,一位考生在答第二题时,是这样设计方案的:1. 成立淮河流域治污领导小组。2. 深入调查,摸清淮河流域全部的污染源和因污染患病的人员数量。3. 制定淮河流域治污整改方案,落实责任人。4. 对淮河流域两岸的干部作风进行调查。5. 发动群众揭发干部弄虚作假的问题,按揭发问题的实际情况给予物质奖励。6. 对因受污染的群众,给予恢复健康的物质补助。7. 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治污、治病整改的情况,对违法、违规、违纪的有关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公之于众。8. 组织淮河流域各省、市人大代表,不定期检查,听取当地人民群众的意见,监督整改方案的实施。客观地讲,这份答卷考虑较为全面、细致,所提方案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既从组织上,又从人大监督上等方面做了全局上的设计,具有大局观念,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这位考生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干部作风问题,群众补偿的问题等等一应俱全地组合列入进来,这实际上冲淡了主要问题,分散了得分点,重点不突出,难以得高分,是得不偿失的。三、脱离给定材料,想当然地答题对《申论》试题作答,一定要依据《申论》给定的材料,即便稍有游离,也可能偏题或跑题。近几年在评阅《申论》试卷中,发现脱离给定材料而想当然答题的亦不少,这也是影响得分的主要因素之一。以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的第三题中的第(2)题为例,“根据‘给定材料5’,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15分)”应该说,这是一道解释题。题目看似较简单,可考生却失分较多,分析其原因,发现不少考生是想当然地答题,没有认真、细致地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可以说,有的考生是望文生义式的答题。在解释“存量土地”的含义时,有的考生答为:“存量土地是城市为有计划地发展和建设的需要,通过规划预备出来的土地。”在解释“地荒”的含义时,有的认为“是开发商办齐土地使用所有手续后而没有动工建设的闲置未用的荒芜土地。”这两种答题都存在明显的问题。只要认真阅读《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就会很明显得出结论,这样答题的考生根本没有理解给定材料的意思。因为在给定的材料中,对“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都有明确的说明。这暴露了哪些问题呢?一是这类考生存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问题。二是没有把给定材料作为答题的重要依据。

公务员考试申论要点答多了

251 评论(15)

菲歐娜小盆友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一题要点答多了,如果是问题相关的不会扣分,如果不是问题相关的就会扣一分的分,不过所占比例不会很大。

更多公考申论相关信息,请参考:四川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网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236 评论(8)

b玻璃心

一、书写一手工整、清晰的字申论考试作答都是计算机阅卷,要求考生作答要工整、清晰、美观。而现在考生通常有自己的书写习惯,形成自己的字体,但是在考试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往往认不出,易导致要点虽然书写,但是由于考官不认识、认不清而失分。我们可以每天练习一篇字帖,中公教育为方便备考同学,出版的《中公字帖》就是不错的选择,即能提高我们书写的规范、工整,还能在练习字体的过程中积累名言警句,作文好的开头、结尾等素材。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练习时有“格子精神”,使用稿纸本、或专业答题纸进行书写,形成工整、清晰的字体。二、诗句、新闻、材料常阅读第一,古诗词是我们文化的瑰宝,同时也蕴含了一些道理,在申论作文书写过程中运用古诗词会增加文采,同样也会增加说服力。第二,平时还要有阅读新闻的习惯,申论材料具体有时效性和广泛性,新闻就是申论材料来源的一部分,平时注意新闻的阅读,能够在考试时帮助我们理解材料想要表达的核心主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呈现要点。第三,申论材料阅读,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年真题了解申论材料出题的方向,角度,并进行积累,了解考官的出题思维,更能够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思考,得出出题者想要看到的答案。我们每天积累一篇素材,并做好笔记,不贪多,但是要记得牢,要理解透彻,打好申论学习基本功,就是从一点一滴阅读开始的。三、练笔不能少申论材料字数多,比较枯燥,许多同学都只在材料中划要点,对答案来确定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节省时间。但这是一个申论备考的一个误区,申论考试对字数要求严格,根据字数的不同,要点呈现的详细也是不同,要对材料中划出的要点进行删减,不动笔,对字数的掌握不到位。所以,坚持练笔很重要。综上所述,建议大家准备好如下学习备品:1、一个字帖本,每天坚持写一篇字帖。2、一个积累本,积累案例、素材。3、一个稿纸本,每天、每周练习规范书写。

343 评论(13)

锦和1105

您好, 中政行测 和 中政申论 备考平台为您解答!

答题会有一个字数限制,尤其是采用答题卡答题的时候,如果作答要求400字左右,答题卡只会给出相应的作答范围,所以如果你的要点太多,可能会写不下,这样后面的内容会扫描不到。

如还有其他疑问,可到一品公考论坛的问答版块进行提问,获取专业解答。

如果不知道如何把握作答数据等,可以到中政申论下载答题卡进行作答,在复习的时候就严格养成在规定的字数内进行作答。

如仍有疑问,欢迎向"中政行测在线备考平台"和"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提问,我们会及时解答。

332 评论(13)

天晴0608

一、提出对策题型审题是关键。一说到审题好多同学都会觉得题干非常简短,快读即可不用过多关注。出题人也正是抓住了考生这样的心理,往往审题环节就设置一些陷阱,让广大考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中招。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题干是这样表述的:给定资料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假设你是一名普查员,请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单就题干来看确实是让我们针对问题直接提对策,然而我们再看一下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分条作答、不超过300字。看完要求我们就会发现单纯的提问题是不行的,我们还得把问题进行简要概括。所以说我们在审题时不能把题干读完就去梳理材料,有时作答要求也会给我们指明作答方向。

二、明确方向才能轻松应对。提出对策题型重点就是怎么提对策,那么我们首先明确一下对策的来源:来源一是材料中的直接对策,这种对策不需要我们怎么去加工,甚至可以直接拿过来形成我们的答案,我们在梳理材料重点去关注问题词、政策文件内容和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建议。来源二是我们不能直接找到但是可以通过进一步推导能够得出来的间接对策,一般来说导致问题的原因、其他地方或者人物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成为我们的对策来源,这就需要我们简单的进行转换即可。来源三是根据平时我们的所见所闻从而积累的一些对策,例如: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等,但是同学们在使用这一类的对策时,要进行加工、填充,使之具体详实可操作性,不能照搬照抄,不然的话我们所提的对策就会“假大空”。

网页链接

142 评论(13)

馒头笑开了花

申论考卷突出要点精准作答的方法有:

一、找要点词

有词成句、有句成段、有段成篇,其中关键词阅读是最基础的阅读方法。申论材料中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分类:

1.问题:所谓问题即是不好的、消极的、负面的、极容易引起严重后果不良现象。所以让我们归纳问题、找问题就是寻找不好的方面。

2.原因:所谓原因即是导致某事发生的前提条件或者是要素。我们寻找原因一般过规律寻找以下词汇。

3.影响:所谓影响即是某种事物带来的行为或者思想上的改变。一般在归纳概括题目中考察较多,但是在作文写作中更是影响为主,所以要重点掌握。

5.对策:对策即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等;申论材料有辩证性,在有问题的同时也会相应的对策出现。所以找做法或者方案也可以寻找材料中的。

二、找关联词

文章除了有以上的要点词之外,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还有很多的衔接词,其中一些衔接词比较重要,也起着链接答案要点的作用。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的关联词:

1.并列:句与句之间用并列词表示,那么句子之间无主次之分,之有前后之分;一般来讲并列前后都是要点的话,有几个并列就寻找几个答案要点。

2.递进:主复句的形式,一般后面意思往往比前句更进一层。递进前后都是答案要点,需要抓住递进前后句子。

3.转折:前面和后面意思不一致,表示转折。往往更强调转折之后。

扩展资料:

公务员考试申论要点如何找全找准?

一、杜绝审题不准

因为审题不准而丢分的考生不在少数,就好比今年国考上热搜的“莱康村”,不少考生看成“菜康村”,还有同学看成“莱康村同志”,这样审题的话,哪怕是把分送到你手上,你都拿不到。因此审题认真是一定的,且是必要的,对题干不重视、一目十行的一带而过,根本没办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很容易误解出题人的想法,意图,使得在需找答案时方向太片面,太简单。因此在备考阶段审题这个基础一定要打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答题要点的正确性。

二、作答对象要牢记

在申论作答时,常见的作答手法就是先去阅读问题,带着问题再去材料中寻找答案。但是在认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容易忘记,使得遗漏部分的要点。或者就是频繁地去看问题,浪费时间。所以小中建议大家在阅读材料时,可以把作答对象抄写在试卷材料中,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时间的浪费,也能够更精确地去获取材料中的要点。

三、材料信息不敏感

有些答案在材料中并不是很明显,也很容易在阅读的过程中忽略,这就会导致有些答案要点看不出来,最终导致要点概括不全的现象发生。因此在找申论材料中的信息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以下在词语上:高频词、关联词、答案要点词;段落句式逻辑:总分(总)、分总、并列、转折、因果、递进等。因此,在最后阶段一定要训练自身对这类题的敏感度,训练好自己的题感。

33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