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尐雪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 结果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几乎没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蚂蚁却无所事事,终日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从不工作。 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有趣的是,当研究小组断绝掉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了一团。 而“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 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脑子里没有停止过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01 前几天跟一个学长交流,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刚毕业那年,他和一个同学一起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实习。 为了给老板留下好印象,他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实习期间,他几乎每天加班到12点。 而他的那位同学,每天掐着点来,又掐着点走。 两个月后,公司考核转正,他本来以为自己稳了。 结果,他没能转正,而他的同学却成功留在了那家公司。 他很气愤,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60天的勤奋努力,不过是个笑话!” 所在部门的领导看到后,发给了他两份业务报告,一份是他的,一份是那位同学的。 他的那份报告,密密麻麻几千字,内容却中规中矩。 与之相比,另一份报告,虽然只有千余字,但是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在战略分析那一栏,他只草草提了一句,而他同学却浓墨重彩、深入浅出地指出了公司的优势劣势以及市场中潜藏的机会与风险。 原来,在他为琐事忙到脚不沾地的时候,他的同学已经把策略层面的问题研究透彻了。 豆瓣上,有个叫“杀死伪勤奋”的小组,里面有这样一句特别扎心的话: “机械式努力的背后,不过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这看起来是勤奋,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维的深度。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 就像我的那位学长,他被自己表面的努力麻痹住了,将勤奋肤浅地理解为“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而忽略了思维上的精进。 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02 之前看《思考力的快慢》,书里有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加利福利亚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爱好写作的年轻人。 他每天笔耕不辍,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 但是他写出来的小说却总是滞销,无人欣赏。 他很苦恼,就去教堂问神父:“请您告诉我,为什么我夜以继日地写作,但是作品却没有任何进步呢?” 神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早上都在做些什么?” 他有点不解说:“我在写小说。” 神父又问:“那么上午呢?” 他答道:“也在写小说。” 神父继续问:“下午呢?” 听到这话,年轻人有点不耐烦:“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写小说。” “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呢?” 看着丝毫不知道自己问题在哪儿的年轻人,神父耐心道: “你所谓的勤奋,不过是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并没有什么难的。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难的是思考,没有思考,你的小说就没有灵魂;没有思考,你的勤奋就没有意义。” 是的,将埋头苦写作为唯一的创作手段,不思考总结,凭什么提升呢?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部分人看似的勤奋,不过是思维上的懒惰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一个囿于杂务而懒于思考的人,注定会陷入平庸的困境。 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思考的习惯,才是你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03 “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有句名言: “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留一定的余闲都很重要,它不是对资源的浪费,而是让系统更加高效地运转。” 同样地,对于个体而言,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下一定的余闲时间,来思考充电,升维自己。 作家李尚龙曾在新东方当老师。 在那里工作的最后一年,他向排课的领导提出了一个要求:周末晚上不上课。 有同事劝他:“这样你一个月少赚四五千块呢!” 他咬了咬牙,但还是说:“别排了吧。” 之后,每个周末的晚上,在其他同事忙忙碌碌赶去公司上课挣钱的时候,他却待在家里读书、看电影、写读书笔记,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和人生方向。 结果现在,教培行业没落,他的同事们,要么无奈失了业,要么被迫转了行。 而他,已经成了一名畅销书作家,年入百万。 他在《忙,但不要穷忙》一文中回忆这件事的时候直言: “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一些空余的时间,这些时间,要给自己放空。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向,有没有更棒的路。 就好比一个团队里,总要有一两个领导是闲的,因为他们负责思考,负责更好地制定方向。” 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就像李尚龙,他没有和他的同事一样,日日在工作的漩涡里打转儿,一味穷忙。 相反,他把自己从忙碌的生活中剥离了出来,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不断找寻新的人生路。 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在《随想录》里写道: 人只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我思故我在。 人,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才能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
鹭鹭的宝贝妞
说起定义判断,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就纳闷了:what?这么简单还需要拿来探讨?但其实刷过很多题的同学都知道,定义判断看似简单,正确率却往往不高,反而是很多学员的失分项。要想提高定义判断的正确率,个人认为应该分三步走:1、看清问法。问法分为“属于”与“不属于”,不能因为粗心栽在这个上面;2、积累常识。定义判断涉及到很多常识,比如行政机关、金融机构等等,如果这方面积累不够很容易失分;3、掌握方法与技巧。我们在之前已经给大家介绍过核心成分分析法了,今天中公教育给大家带来的是另一种方法——主特征分析法。所谓主特征分析法,也称归纳概括。当我们遇到一些不能明确区分核心成分或者定义本身简单但措辞不好理解的定义时,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出定义的主要特征,然后依据我们概括出来的信息比照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这种容易被忽略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做题效率以及正确率。不信?来看两道例题。【例题1】飞轮效应指的是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类似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飞轮效应。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哪项属于飞轮效应?A、一只蚂蚁都发现了一大块面包,开始它拖不动;不久,又来了一只蚂蚁,还是拖不动;三只、四只、五只⋯⋯最终面包被一群蚂蚁搬回了家B、为了使得公司各个部门始终保持活力,某公司每年都会在各个部门中调走一名员工,新加一名员工C、研究小组在某班学生名单中随意抽取出若干学生,未做任何测试,然而他们告诉校方,相关测试表明这些学生天赋很高,只是尚未表现出。有趣的是,这些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的确高出其他学生许多D、某厂家研发出一种新型相机,其宣传广告在电视台不同时间段一次又一次播出,当达到一定知名度时,该产品终于广开销路,此时只须在黄金时段播出广告就能保持销量【中公解析】观察题干,比较长,并且无法明确区分核心成分,但是定义本身含义是比较简单的,我们可以用主特征分析法来解决题目。通读定义进行概括,其实就是四个字:厚积薄发。我们来分析四个选项,看哪一个选项能体现这个意思。A项一只蚂蚁拖不动,很多蚂蚁搬回家,体现的是群体的力量,未体现个体通过努力从而厚积薄发,排除;B项体现的是人员之间的调动,不符合厚积薄发;C项体现的是心理暗示的作用,排除;D项广告反复播出体现的是厚积;达到知名度后只需在黄金时段播出,体现的是薄发,符合定义。综上所述,该题选D。【例题2】生物学研究发现,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很勤劳,寻找、搬运食物争先恐后,少数蚂蚁却东张西望不干活。当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被破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一筹莫展。“懒蚂蚁”则“挺身而出”,带领众伙伴向它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懒蚂蚁效应的是:A、通信工程师待遇优厚,工作时间自由,擅长攻克技术难题B、某汽车公司鼓励员工创新,允许员工在上班时间钻研技术C、某经理用人不拘一格,看重的是坚韧和正直,而非学历背景D、在金融危机中,某外贸公司凭借多元化经营手段渡过了难关【中公解析】题干定义没有明确核心成分,概括主特征,其实就是少数人平时做事少,关键时刻出大力。辨析四个选项。A项通信工程师属于员工中的少数人,时间自由说明平时可能做事少,攻克技术难题说明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符合定义,保留;B项员工指的是所有员工,不符合少数人,允许上班时间钻研技术也未体现平时做事少以及关键时刻出力,排除;C项为选拔人才标准,与定义无关,排除;D项公司凭借经营手段渡过难关,未体现少数人平时做事少,关键时刻出力,排除。综上所述,该题选择A项。通过这两道题目,大家应该已经了解了什么叫主特征分析法以及如何使用。希望这种方法大家都能够熟练掌握。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掌握了这种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于我们可能性推理以及言语理解的很多题目都
优质公务员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