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80

飞雪樱子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地勘总工程师培训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ewelleryz

已采纳

国内外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国内外学术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学会及各分支机构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着力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围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地学问题、急需解决的生产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注重为国土资源管理和地质工作服务,注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注重为地质学科发展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举办学术会议、论坛、研讨班62个,国际学术会议4个,提交论文或摘要2817篇,参加人数9000余人,有力推动了地质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组织参加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取得圆满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会展中心,来自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地质科学家齐聚一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来自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地学科研教育机构,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业领域的近700名中国地质学家从盛夏的北半球来到初春的南半球,参加四年一届的“地学奥林匹克”盛会。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作了题为“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地质学家的使命和责任”的主旨发言。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代表团的积极参与,成为本次大会引人瞩目的亮点。大会收到中国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摘要800余篇,300多人做了口头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代表团在大会地质展厅设展,展览的主题是:经济腾飞中的中国地质科学。内容包括7个方面:一是中国矿产资源的供需关系及勘查发现,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工程与地质科学,三是中国基础地质科学的重大进展,四是新一代地质技术与地质产品,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六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七是深部探测工程专题展览。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届国际地质大会以来中国地质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国参会代表、华人地质学家、在外留学生纷纷驻足中国展台,对中国地质界在推动地学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全面拓展地质工作领域等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地质学报》(英文版)出版的中国地质代表团论文集,以及各类地质图件、地层年代表受到欢迎。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矿业合作备忘录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地质代表团团长、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在悉尼会见了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部长马丁·弗格森,双方就进一步加强矿业合作交换了意见并签署了关于可持续矿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迁址北京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负责人签署协议,明确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常设秘书处将迁址北京。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徐绍史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罗兰德·奥博汉斯利共同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揭牌。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产生新一届执委

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质大会理事会上,经过竞选,新一届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产生。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董树文研究员当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司库。

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为实现找矿突破作贡献

五四青年节之际,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李金发主持。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出席大会的有关领导有:原地质矿产部副部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原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原理事长张宏仁,中国地质学会原副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助理王炯辉等。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刘嘉麒院士、裴荣富院士、郑绵平院士、杨文采院士、马永生院士和来自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有关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及局属单位负责人,中国地质学会部分常务理事、理事、副秘书长,地勘行业有关单位领导,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有关负责人,各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全国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代表和第四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约300人出席了大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议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朱立新研究员在会上宣读了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的贺信;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介绍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复建和本次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代表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了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仪;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三任主任委员侯增谦研究员回顾了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历史与成就;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王瑞江研究员发言,对于承办青年工作委员会表示欢迎和支持;中国五矿集团总裁助理王炯辉先生代表地勘行业的代表发言,对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恢复成立表示热烈欢迎;李廷栋院士作为院士代表发言,并对青年地质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提出殷切期望;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张洪涛教授做大会发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于海峰副司长做了题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工作部署”的大会发言。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论坛设立了“紧缺矿产和整装勘查区找矿突破”、“找矿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中国能源资源的未来”三个分会场。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勘行业各部门的科研与生产一线的科学家、青年地质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围绕我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青年代表发言

媒体报道

主办找矿突破高峰论坛 暨首届中国·内蒙古矿业国际博览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8月17日,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地质学会联合主办的“找矿突破高峰论坛暨首届中国·内蒙古矿业国际博览会”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伟,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白宝玉在论坛暨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辞,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主持论坛暨博览会开幕式。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五位院士、专家作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国务院参事张洪涛,叶天竺研究员,王安建研究员,杨帅师分别做了《国内外油气资源现状与展望》、《青藏高原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勘查区矿产预测方法研究》、《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矿产资源需求分析》与《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实现找矿突破》的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李雨时,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巡视员陈天保,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赵保胜等地勘行业有关部门领导,部分省级地质学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全国地勘行业及内蒙古自治区地勘行业的专家学者、代表,以及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论坛暨博览会。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矿业博览会

博览会现场的每一家矿业单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设计展示了所属的矿种,吸引了本行业人员及近千市民的关注。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接受采访

媒体报道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朱立新秘书长率团赴意大利出席首届“中意地球科学论坛”

9月16—23日,以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参加了在意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亚大学召开的首届“中意地球科学论坛”。该论坛由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意大利地质学会青年分会联合举办,以“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矿床对比及地质演化”为主题,来自中国、意大利两国的近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分别与意大利地质学会主席CarloDoglioni、意大利国家地质学家委员会主席GianvitoGraziano举行了正式会谈。朱立新详细介绍了中国地质学会的基本情况、中国地质研究工作的现状,双方就两国未来可能合作的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中国代表团参观了卡拉布里亚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化学实验室及古生物博物馆,考察了西西里岛活火山。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丰成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孙桂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地质师刘传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清海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别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通过本次论坛,中意两国地质学家建立了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谊,为两国地质学会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听取了意方有关地中海地区矿床及地质演化的诸多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联合主办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18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做主题报告

“2012年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于6月16—1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研讨会作为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中国地质学会、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及台湾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共同主办,福建省地质学会、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承办,共有来自海峡两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参会,18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

会议开幕式由朱立新秘书长主持。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在开幕式上致辞。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何南飞及台湾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所长李锡堤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共同表达了对海峡两岸地质学家就地质灾害防治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让海峡两岸地质学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学术思想、探讨科学原理,共同破解地质灾害难题、推动防治地质灾害科技进步,必将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让地质工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为人民生活谋福祉,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2012年报

主办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承办,安徽省地质学会、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协办的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于12月14—17日在合肥举行。培训班受到全国各地勘单位的关注和响应,来自全国地矿、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统的60多家单位15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书长致开幕词。徐小磊副局长代表安徽地勘局对培训班顺利举办表示祝贺。

朱立新秘书长致开幕词

甘行平主持开幕式

深部钻探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班会场

培训班旨在全面推动深部地质找矿和钻探工作的开展,提高钻探效率和水平,推广深部钻探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培训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测技术发展、深部矿体勘探钻探技术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钻探设备选择及应用、深部科学钻探施工方案等内容,并结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测计划项目3000米的施工现场,使大家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钻探技术方法。

参观庐枞3000米科学深部钻探施工现场

庐枞3000米科学深部钻探项目负责人与学员交流

向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地勘总工程师培训班

255 评论(15)

Amber已存在

耿鹤年

故人已乘黄鹤去,资料文籍满阁楼;

往事追忆千百件,心中不再空悠悠。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已经过去了40多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今已是两鬓斑白。该项工作的领路人,一代宗师贾福海院士也已故去。三门峡工程的历史功过可以任人评说,但当时用简陋装备武装起来的地质勘察队员所铸造出来的“三门峡精神”,像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仍然点击着我们的心灵,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是中国现代水利水电勘察史上最壮丽的历史画卷之一,我们要像爱护历史文物一样爱护这幅画卷,不能让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埋没或流失。

我作为一名参与其结缘3年多的老勘察队员,回想起当年参与水库勘察的一些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1.驰援涑水工区

1957年春,会兴镇供水勘探的野外工作结束不久,我受命前去涑水工地支援那里正在进行的水文地质勘探,主要是抽水试验工作。

一提起涑水,那属于晋西南的永济、运城县治的涑水河,就使人联想起《西厢记》里的主人公张生、崔莺莺的故事和中唐诗人王之涣的佳作《登鹳雀楼》。尽管往昔背靠中条山、临近黄河的鹳雀楼可能已不复存在,但那脍炙人口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仍在人们的心底时隐时现。还有那五姓湖的盐,解池的硝,也是涑水河中下游名噪一方的矿产。

就是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物产丰美的地方,却属于三门峡水库350m高程水位淤积A水线以下的淹没区或浸没区,故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确定在涑水河口以上地段兴建涑水河堵水筑坝工程,并为此开展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

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是董志良同志,一个走出校门才两年多的年轻人,却要领头担负起一项远离总队领导,包含坝址、库区勘探在内自成一个体系的勘察项目的工作;更主要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刚从居民区的地基工程勘探项目下来的,还没有从事水文地质勘探和抽水试验方面的经验,对现场问题的处理不太熟悉。而我当时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跌、打、滚、爬了1年多,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情况下,总队的领导贾工、夏工派我到涑水工地帮助一段工作,是理所当然的。这也符合他们的一贯思想,把三门峡办成一所大学校:一方面在内部进行知识、经验交流;另一方面从外界请来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指导;从而既达到较好地完成生产任务,又培养、锻炼了队伍的双重目的。

至于董志良同志,两年前我们曾在南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培训班,一起担任过教学辅导员;在总队期间也有过一段交往;在后三门峡年代,我们之间在陕西还有过近10年较密切的并肩工作的经历,这是后话。现在老朋友工作上有了困难,哪有不尽力帮助的。

接到支援涑水工地的任务,我当即放下手头的事情,对分队内的工作稍作安排后,像一名正在出征的战士那样,打起背包、行李,经潼关、过风陵渡,再转辗到达当时设在张留庄的工地指挥部,会见了董志良同志和他领导下的10多名技术人员,接着就同他们一起工作,朝夕相处。给人的印象是,他们都是一些热情可亲、作风朴实、工作肯干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位叫黄维国的,后来成为江苏省第二水文地质队的总工程师。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和他曾一起参加过由长春地院举办的为期3个多月的各省队总工程师学习培训班。十分可惜的是,隔不多久,他竟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那时,涑水工区的主要任务是在涑水河口地带预设的3条坝轴线上进行选择坝址的勘探。由于该地段下伏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必须通过勘探,编制比较坝轴线的剖面图;划分、确定隔水层和含水层的岩性和层位;通过抽水试验,获取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涌水量、水位等方面的资料;计算可作为土坝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渗漏量及可能产生的绕坝渗漏量,最后选定坝轴线。

为了完成我在这里的预定任务,我同他们一起到现场参加实际工作,发现和共同商量解决在水文地质钻探和抽水试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我还在原列宁格勒设计院编制的相应规程、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编写了一份工作细则,在现场召开的技术人员会议上作了讲解,并针对内业整理中有关图表的编制和水文地质计算的方法问题作了阐述。

当时,工地上采取“三班倒”的作业制度,钻机工人和值班地质人员每8小时轮换一次。工地指挥部(地质组)的少数技术人员,除了分析整理资料及顶替轮换休息的人员(轮岗值班)而外,还要根据施工中遇到的各种意外问题,随时去现场商量解决,做出决断,这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深夜,有时往往使人彻夜难眠。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在洗孔后,孔内静止水位缓慢、持续上升,抽水试验中流量、水位升降不稳定或止水失效等等。

在张留庄,我和涑水工区的同志们一起度过了近20天难忘的日日夜夜。还记得在最后分别时,工地的行政负责人对我说:“欢迎你下次再来涑水,下次来时可不用自带行李了。”我点头表示同意。

2.渭河谷地掀热浪

1957年下半年,我开始投入三门峡水库的勘探工作。当时,整个供水分队是成建制开赴库区的。人员方面除个别作了调整外,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原班人马。但技术人员,除保留骨干外,作了大量的缩减。这是由于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勘察的全面推进,一部分人员调出充实其他项目的工作,更有一部分人员奉调离开三门峡,支援国内其他地区的工作,而保留下来的人员,由于经过了1年多的实际工作锻炼,已基本上能够独当一面地担负起钻探地质方面的工作。

分队部设在陕西渭南市的一个下马的厂房(棉花打包厂)内,队部的管理人在临时搭起的几顶大帐篷内办公和住宿。厂方还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硕大的空厂房,用作存放从各个勘探点逐步运来的岩心,即所谓“岩心房”。分队部下管4~5个野外作业单位(钻探机组)。

当时,三门峡水库区的范围,是由坝前三个不同的运营水位340、350、360m高程确定的。由于350m高程水位预定的运营期限较长,因此水库区的勘探布置,主要依据350m水位高程,适当地考虑其他两个水位。依此,勘探区的范围:分别可达潼关以北,黄河干流区西岸的芝川镇和东岸的宝鼎镇;潼关以西,渭河南岸的耿镇和北岸的贾蔡村。上述范围(包括潼关以东黄河两岸的勘探工作)内共布置了为浸没计算的勘探剖面31个和为坍岸计算的勘探剖面30个。

依据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条件的不同,勘探区分为(1)黄河干流区,(2)渭河南岸区和(3)渭河北岸区。其中(1)区以针对坍岸与沉陷为主要工作对象,个别地段产生浸没;(2)、(3)区以浸没为主,个别地段产生坍岸。我所承担的是渭河北岸区,以浸没勘探为主,其范围、面积最大,勘探点最多。

渭北勘探区,在自然地理上是南起秦岭山前,北达北山的渭河谷地的一部分。地貌单元主要属于东起洛河,西至泾河之间的渭河北岸一二级阶地;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陕西省朝邑、大荔、渭南、临潼和高陵等县的一部分。这里土地平坦、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自给有余,当时是陕西省的粮、棉主要产地之一。

勘探的目的和要求是:通过钻探获取区内的地层结构、岩性资料和主要含水层与隔水层的位置;经抽水试验掌握主要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涌水量、天然水位和水化学成分;计算在不同库水位运营条件下剖面上的壅水曲线,确定浸没范围,编制浸没预测图;部分钻孔下观测管留作长期观测孔,以供研究在天然状态下和水库运营条件下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之用。

区内布置了垂直水边线、间距约20km的主要勘探剖面线13条,其长度不等,最长可达30km,如第11、14号剖面等。

剖面线上钻孔布置的原则是:

①在河水边附近和不同的库水边线处各布置1个孔;每一地貌单元不少于2~3个孔;最后1个孔一般布在可能的浸没范围以外。

②孔距:近库边小,一般为500m;远离库边逐渐增大,一般为1000~2000m。

③钻孔深度:分为深、浅两类。深孔以打穿河水位以下第一个含水层,进入隔水层3~5m为止;当河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很厚或强含水层埋藏很深时,则其孔深为当地一个水头(即库水位抬高值加原来的河水深)。浅孔则打到地下水位以下10m。深孔一般布在库水边的点,另外每一地貌单元不少于2~3个深孔,其余均打浅孔。

在工作过程中,考虑到主要勘探剖面线的间距太大,为了满足浸没计算和编制预测图的需要,后来又增加了多条辅助勘探剖面和水井调查剖面,插补在主要剖面线之间。

当时,地质技术人员在勘探点上的职责,可以归纳如下:

①按任务书要求现场定孔位,并联系测量人员到现场进行钻孔坐标和地面高程的测量。

②对钻孔的岩心,逐段描述其岩性、定名及进行简易水文观测。

③按要求在选定的钻孔和特定的含水层中,进行抽水试验。

④采集水、土样,送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

⑤按要求选择部分钻孔,全孔或缩样保留岩心,送岩心房或仓库保管。

⑥按要求选择一部分施工完的钻孔,安排定位、定深下观测管,留作长期观测。

⑦钻孔结束后数日内,编制钻孔综合成果图。

⑧全剖面的钻孔施工结束后,在一定时间内编制地质剖面图。

⑨在内业整理中,通过计算,绘制壅水曲线,确定浸没范图。

野外钻探施工中,常遇见的问题,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①岩心采取率低,满足不了地质分层和岩性鉴定的需要。

②用冲洗液(清水或泥浆)钻进,常由于洗孔不彻底,测不到精确的天然水位,表现为孔内水位缓慢持续上升,长时间不稳定,而这对在剖面上正确地联结天然水位曲线和计算壅水曲线是至关重要的。

③抽水试验过程中,出现规程中不允许出现的流量与水位降低相关曲线中的反曲线现象。

④下观测管时,由于洗孔不彻底,造成下部沉淀管淤堵超标的问题等等。

当时在每一台钻机作业的人员是由钻探工人和看钻的地质人员(一般只有1人)两部分组成的。二者在长远目标上虽然是共同的,但短期的目标很不一致。前者是用施工的工作量和完成期限来衡量,而后者要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负全责。由此出现的矛盾问题,往往提到分队部由分队长同地质技术负责人协商解决。而且,钻探施工中各个环节的地质工作,很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差错,酿成事故,甚或遭致钻孔报废。现在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钻机地质技术员,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在历时1年半多的水库勘探期间,前苏联专家O.Б.巴索娃等曾数次前来检查指导工作,一同前来的往往还有三门峡工程局、水库管理局和总队的有关领导,当地地方政府总是热情备至地给予接待。我记得有一次在汇报工作时,大荔县和渭南县的县长分别致欢迎词,那句带有浓重的陕西方言的开头语“亲爱的苏联专家同志……”,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地方政府领导着重介绍辖区的人口、土地面积、耕地上的作物种类、自然经济条件和工业企业等等。接着由我出示地质剖面图及其他资料,汇报勘探区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问题。最后县上还盛情款待了来客。

说到勘探队员们的生活,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同志,曾在一次谈话中把地质勘察人员称之为“和平时期的游击队员”。那么,我们这些从事三门峡水库勘探的年轻人,当属这支游击队中积极的一员。

当时,我们以钻探机组为单独的“作战”单位,每打成一个孔,紧接着又搬到另一个孔位施工。在库区钻孔分布十分分散,孔深不大(一般小于百米)的条件下,搬迁十分频繁,有时达到1月数迁。生产工作除去1天8小时以内的工作(或顶岗、值班)外,还有许多说不清的“份外”工作要干。晚上往往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会议,如班会、生活检讨会、事故讨论会、党团组织会等等,剩余的休息时间很少。即使是分队部的行管和技术人员,虽有相对固定的驻地,也经常以钻场为家,整天忙忙碌碌。

与流动而又紧张的生产秩序相伴随的是生活艰苦、简单、单调。衣、食方面,统一的着装(工作服、登山鞋、雨衣、雨鞋)和集体食堂的大锅饭自不必说,值得一提的是住宿。在机组,除地质技术人员因随时整编资料可以租住民房外,钻机工人一般都在机场附近自搭帐篷,住在用床板和长条凳支起的“通铺”上,谈不到什么通风和采光的条件。我记得有一个机组,机长刘某和机组记录员董某在工地成婚时,就是在一个大帐篷内,用帆布隔起一道只能放置一张木板双人床和两张木方凳的小间,作为他们的新房——一个钻机工地成婚的爱巢!

平时,当然也没有居民正常享受文化娱乐生活,有时总队电影放映队临时下到工地,放几场电影,算是最大的享受,也达到与当地居民联欢的目的。作为年轻人,在那流动而又繁忙的工作之余,有时也会有溢于言表的对家乡和亲人的思恋。

以上只是勘探队员们生活的一个方面,但从另一方面说,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工作之余可以观赏、领略到渭北东部那多采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有一次为定孔位,我曾同一名测量员,连推带扛的骑自行车涉险通过渭、洛河之间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其间分布着经风吹起排列有序的新月形沙丘和沙垅。那沙丘地带竞长达40km、宽7~10km,实属渭北的一大奇观。

为了解勘探区周边的地形、地质情况,我曾经到党睦镇北驻足浏览了可能是由古代湖泊演变形成的芦阳湖大洼地。现在想起,40多年前那样广阔无垠、盐渍斑斑、只有狼迹、没有人迹的“芦洼”,现在一定已经改造成为万顷良田了。

我曾在古城朝邑观赏过那石板铺成的街面,和由大青砖砌筑的古代建筑和民居,为它们即将沉入库底而婉惜过。

我到过渭北东部的许多古镇:固市、交斜、孝义、信义、羌白、官道、雨金诸镇,还有那街道的东、西两段分属于渭南县和临潼县管辖的田市镇……在那人头攒动,摊铺密布的集市里赶过场。

那时的渭北,解放才7~8年,还保留着明、清朝代残留下来的古朴民风、民俗,交通也不太方便。在那古驿道似的大车道上,风尘仆仆,来回行驶着带有车篷的三轮或四轮马车,载着过市赶场的内、外商贾和耕读起家的士绅。还有那头上裹着毛巾、赤足挑担的老乡和那赶着毛驴迎亲、送亲的青年夫妇……

2004年11月30日于南京

33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