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新雨
质量员考试科目包括《质量员专业基础知识》和《质量员专业管理实务》两门。两个科目满分都是100分,合格分数也都是60分。《质量员专业基础知识》科目单选题30道,每道题2分;多选题10道,每道题4分。《质量员专业管理实务》科目单选题20道,每题2分;多选题5道,每题4分;判断10题,每题2分;另外还有5道小题,每题四分,包括一些案例分析题。质量员考试科目涉及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多,需要有条理的针对每个知识点做题,可以借助上学吧质量员等一些软件帮助自己能更好的掌握考点。
小超人0606
1、质量体系审核的内容有哪些? (1)体系诸要素的职能是否已经转化为质量职责并得以认真贯彻和落实。 (2)组织机构是否完善。 (3)体系中的各种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4)要素的资源(例如人员素质、设备器材、财力状况等)是否确有保障。 (5)要素构成是否合理。 (6)工作现场、作业或工序是否符合规范。 (7)在制品的质量状况。 (8)活动有无记录,各种文件是否齐全清楚、保管得当。 (9)进行体系有效性审核。 2、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审核包括哪些内容? (1)各级领导的质量意识是否增强。 (2)职工的质量意识是否增强。 (3)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4)过程(或工序)质量是否稳定。 (5)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6)工作效率是否提高。 (7)质量治理水平是否提高。 (8)企业治理水平是否提高。 3、质量体系审核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1)对每个被审核项目作出评价,明确指出体系运行中存在的缺点、问题,综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并提出负责采取措施的责任者。 (2)指出体系本身的不足,以便对体系的设计加以改进。 (3)指明不合格的或有缺陷的具体项目,写明这些缺陷产生的可能原因和证据。 (4)反映上次审核后,经领导批准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并对此作出评价。 (5)对本次的体系审核工作作出总评价。 (6)形成文件并发给所有有关部门、主要人员以及企业领导。审核报告应连同原始记录等整理后归档。 4、过程审核的作用有哪些? (1)调查过程质量控制计划的实施情况与效果,对其制定是否切合实际、导向作用如何进行评价,明确是否采取纠正和改正的措施。 (2)了解过程因素的现状,评估其达到的控制水平,研究因素变化与过程质量波动之间的关系,明确如何对过程因素进行更为经济有效的控制。 (3)对要害过程(工序)进行质量审核,研究企业质量控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过程(工序)质量控制点的治理,改善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为提高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增加预防控制的作用和为增强质量保证能力指明方向。 5、过程审核的步骤是什么? (1)建立过程审核组织。 (2)制定过程审核计划。 (3)开展过程质量审核工作。 (4)写出过程质量审核报告。 (5)将审核计划、审核记录、审核报告和其他有关文件资料归档。
丹凤眼女汉子
1.检测的准备 (1)检测之前,应检查样品或试样(件)的技术状态是否完好; (2)检测用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准确度是否符合要求;使用状态是否符合检定和校准状态; (3)环境技术条件是否满足检测的技术要求。 (4)样品、仪器设备及环境状态的检查结果应如实记录。 2.检测操作和记录 (1)检测人员按照规定的检测程序和检验规程进行检测操作。 (2)做好检测原始记录。当检测由一人读数一人记录时,记录人员要复念一遍所记的数字,以避免数字传递发生差错。 (3)在检测中,出现靠近合格界限的边缘数据时,须进行必要的重复检测,以验证检测的准确性。 (4)检测结束,应对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和环境技术条件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出现异常,应查明原因,并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3.异常情况的处理 (1)检测数据发生散布异常时,应查清原因,纠正后,方可继续检测。 (2)因外界干扰(如停电、停水等)影响检测结果时,检测人员应中止检测、待排除干扰后,重新检测,原检测数据失效,并记录干扰情况。 (3)因仪器设备出现故障而中断检测时,原检测数据失效。故障排除后,经校准合格,力可重新检测。 (4)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样品或试样(件)损坏、变质、污染,无法得出正确的检测数据时检测失效,应改用备用样品或者重新抽取样品重新进行检测。以后者的检测数据为准,不得将前后二者的检测数据拼凑在一起。 4.使用计算机检测的控制 使用计算机采集、处理、运算、记录、报告、贮存检测数据时,应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以保证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1)计算机的操作应实行专人负责制,未经批准不得交叉使用。 (2)计算机软盘应建账,专人负责,妥善管理。禁止非授权人接触,以防止对检测数据的人为修改。 (3)首次使用计算机检测和数据处理,应验证计算机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可能时通过人工计算等其他方法进行比对。 (4)计算机发生故障时,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并在检测记录中注明。 (5)计算机打印的原始记录应有检测人员签字。对多页原始记录应加盖骑缝章保存,以防止随意更改储存的数据,便于区别原始数据和二次调出的数据是否一致。 (五)检测记录和报告 1.检测记录的基本要求 检测原始记录是检测数据和结果的书面载体,是表明产品质量的客观证据,是分析质量问题、溯源历史情况的依据,是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因而检测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应加强对检测记录的质量控制。对检测记录的格式、标识、填记、校核、更改、存档等应有具体的规定。 (1)检测记录应做到:如实、准确、完整、清晰。记录的项目应完整,空白项应划上斜线。 (2)检测记录的格式和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不同的要求,合理编制。一般包括: ①检测的样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样品编号。 ②检测的技术依据。 ③主要仪器设备、环境技术条件(如温度、湿度值)。 ④检测项目、技术要求的规定值,检验和测试的实测值。 ⑤必要的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 ⑥在检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和处理记录。 ⑦检测的时间、检测人和校核人签名。 ⑧检测记录的页数和页次。 (3)检测记录发生记错数字时,应及时更正。更改的方法应采取"杠改"的办法,即在错误的数字上划一水平线,将正确的数字填写在其上方或下方,加盖更改人的印章。更改只能由检测记录人进行,他人不得代替更改。不允许用铅笔记录,也不允许用涂改液更改。 (4)检测记录应由检测人和校核人本人签名,以示对记录负责。 (5)数据处理应符合误差分析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2.检测报告的基本要求 检测报告是实验室的工作成果,检测报告的质量是检测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检测报告应做到:完整、准确、清晰、结论正确,易于理解。 (1)检测报告的格式应统一。其内容依据检测的要求,包括检测结果相关的、必须的全部信息。如,检测报告的标识、编号,样品状况,检测依据,检测的日期和场所,各项检测项目和检测数据,检测环境条件,检测结果的判定,报告的编制、审核、批准人等。 (2)检测报告的编制和审批。检测报告通常是由检测人编制,经审核人员审核后,由实验室技术负责人批准。 ①编制人员根据检测记录和编制检测报告的有关规定编制报告。应做到填写的项目齐全、准确、判定结论正确。 ②校核人员检查检测报告填写的内容是否与检测记录相符,数据运算是否正确,检测的依据是否适用有效,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要求,判定的结论是否正确。 ③批准。对检测报告依据、判定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核定后,予以批准。 ④校核人、批准人发现报告有错误时,应通知报告的编制人员复查更正,更正后要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3)检测报告中,如有分包给外部实验室进行的检测项目,其检测结果应注明分包实验室的名称或加以说明。 (4)检测报告的更改。对已发出的检测报告因故需要修改、更正时,应由原报告编制人员提出更改报告,按规定履行报告的审批手续,经批准将更正后的报告发至原报告的发放范围,同时收回原报告,作废处理。
优质工程师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