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8

yirendian10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工程师林鸣工资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深海R蔚蓝

已采纳

他就是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面对各种技术难关,层层自主攻破,没有借用国外技术,还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圆满完成任务。

工程师林鸣工资

357 评论(8)

大灌篮2

|斐语纶滗

奇迹属于相信的人,每个人都深藏着无限可能,赋予时间足够的坚持与信念,奇迹终将出现。

1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 这是中国的奇迹,更是世界的奇迹

共和国四十年的梦此刻圆了,这个圆梦的人也老了

无数个日日夜夜,星光与月华为伴

数不尽的沧桑坎坷,梦想照亮远方

十数载的呕心沥血,他给国家,给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有网友评论:

在我们祖国又以大国重器、世界之最的风范被欢呼瞩目时

这个男人,却在以常人无法想象的速度,默默衰老

但梦想与荣耀向来以岁月为代价

比起无可奈何的老去,这拼搏的历程更值得被铭记

2

世界级工程,自然有世界级难度

看起来很美丽,造起来却很困难

在技术上,中国的空白和世界第一几乎一样多

其中就有港珠澳大桥中的关键 :

公路沉管隧道

对此我们业外人士不懂

但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捉襟见肘:

欧洲有100多年历史,以荷兰为代表

日本有50年历史

而全中国加起来的沉管隧道不到4公里

中国人看到了绝望,荷兰人看到了商机

尊重和平等永远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

这就是 当年 陈毅为什么说:“ 就算当了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 ”的原因

荷兰人说,15个亿给你想要的东西

德国人说,2000个亿拎包入住

金钱往往是最大的诚意,却永远买不到丢掉的勇气

中国人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要别人去解决

那时候他坚定了一个信念: 走一条自己的路

口号喊起来容易,落实起来才知道困难重重

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一切从零开始

作为这个千人团队的领头人,压力可想而知

外界媒体对于中国也表现出不怀好意的担心 :

中国工程师还行吗? 你们顶得住吗?

可能这个时候不被理解才是最大 的 压力

林鸣总工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

我好比是个司机,但没经过正式的驾校训练

就开着个大车上了北京的五环三环

而这车上坐了几千人

3

一节沉管180m长,约8万t重

相当于1艘航空母舰的体量,2个足球场的长度

这样的沉管共有33节

他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给它们一个一个编号

而这些淘气的孩子,没一个让他省心的

光是第一个就安装了足足 96个小时

董卿问,你有熬不下去的时候吗?

安装第八截沉管的时候,因为熬了超过一百个小时

鼻腔大量流血,四天时间做了两次手术

第二次手术刚完紧接着前来指挥!从头至尾医生一直在我身后!

在第十五号沉管安装的时候,遇到过问题,三次安装,两次拖回

当工人们拖着安装失败的沉管回到坞内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回家了,回家了,终于回家了!

现场指挥的领导和基层的工人们都眼泪汪汪,他们不甘心啊!

因为付出了太多,所以才会有不甘也才更加坚定了干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光靠口号是凝聚不了人心的,只有不断地突破,不断地成功, 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

也只有成功,才能从困境的阴霾中走出来,重塑信心,开始下一个挑战。

这样的日子他们坚持了10年

4

除了坚定如山的意志,还有追求极致的态度

在最后一节沉管成功完成对接,所有人已经陷入疯狂的庆祝模式的时候

他冷静地等待着最后的测量数据

16 公分的误差,其实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欢呼,都在庆贺他们的胜利了

因为这一天,他们期盼了,太久太久了

他却给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决定拆掉重来

他不想给这个奉献了一辈子心血的工程留下遗憾

能够想得到当时的情形,几乎没有人支持他

他坚持自己的意见,重新组织返工,又花了四十二个小时

从16公分到最后的2毫米,把原来的误差缩小了近百倍

坚持和努力的回报,可能会晚点,但从来不辜负

抱怨的人把梦想掐死在昨天,拼搏的人将梦想拥抱在未来

5

这个世界只相信实力和眼见为实

大桥开通前夕,山竹来袭

这算是老天给这个凝聚了中国工程师十数载心血打造的国之利器的“ 成人礼 ”

伶仃洋外一片狼藉,伶仃洋上大桥一切安好

受得住山竹考验的港珠澳大桥,自然更经得起外国人的质疑

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验收的时候,来自荷兰的专家笑着说到:

去参观你们的沉管隧道要不要带雨伞和穿雨鞋啊

参观了之后,他们赞叹道:

沉管隧道没有不漏水的,你们的沉管隧道不漏水

MADE IN China 不是开玩笑,港珠澳大桥让我们挺直了腰杆

大桥开通那天,林鸣工程师接受采访的时候流着泪说:

我们受了多少窝囊气才有了今天

我们不仅要记住辉煌,还要记住耻辱

我们的局限,我们的短处,恰恰是这个民族血性的源头

因为被抛弃,所以选择了孤独

因为不认输,所以选择了征途

中国工程师是被迫的,是痛苦的

但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6

48 岁到60岁,从中年到了花甲

董卿对他说:你不仅瘦了,而且苍老了

他笑着说: 我喜欢我现在的样子

那满头的白发是岁月的赞礼,更是智慧和荣耀的见证

面对不得不接受的老去,他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

曾令年轻的我痛苦,却令成熟的我愉悦

唯有如此,才对得起逝去的年华

无疑

这 是 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但也创造了那么多的机遇和舞台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彷徨的,焦虑的

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

因为如果没有梦想,没有机遇,没有事业

我们将更加地艰难,更加地痛苦

困难,压力,痛苦,却充满期待

这大概就是在风雨中拼搏着的人,他们幸福感的源头

董卿总结的真好:

伟大的时代造就了这个伟大的工程

这个伟大的工程也没有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如果你的心还没有老去,它随时欢迎你再出发

我喜欢汪国真在《我喜欢出发》中这样结尾:

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作者简介

往期热文回顾

现在的老师都不改作业了......

184 评论(9)

sofa上的猫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起到的是沟通南北,横跨东西的作用。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河流众多,因此自古就是桥的故乡。中国历史上有四大古桥,它们分别是: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和卢沟桥,拥有悠久的历史、坚固的桥身和独特的构造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桥梁是我们国家珍贵的文化宝藏,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论桥,但是这座桥是现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拥有着很多“最”字的桥,这座桥就是港珠澳大桥,我们对于港珠澳大桥一定都有所耳闻,但是这座桥背后的英雄我们都还很陌生。

港珠澳大桥建设计划提出,建设困难重重

港珠澳大桥建设计划的提出是在2005年,也就是距今十五年前,那个时候我国桥梁建设的科技水平一定无法与现在比拟,所以现实情况就是我国在造桥的重要一环——沉管隧道领域,科技水平还未达到国际水准,这成为了修建大桥的最难一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媒体都紧盯着大桥的修建进程,其工程体量之大,建设环境之难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

当时建造港珠澳大桥面临着三个最主要的困难,首先是大桥需要修建一个外海沉管隧道,但是之前全中国所有的沉管隧道加起来还不到四公里,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就将近六公里,我们在技术上的不成熟就成为了最大的困难。

其次是这次的环境也与以往完全不同,我们是第一次在外海修建,可以说是从零探索。最后,因为这座大桥的施工难度太大,导致很多前来应标的公司都没有胆量接下这个难题,所以资金的短缺也成为了很大的一个问题。在这样资金和技术都欠缺的情况下,港珠澳大桥的修建任务落到了总工程师林鸣的身上,林鸣就是这座大桥背后的男人。

建造过程面临重重挫折,最终我们选择自主攻关

2007年,林鸣带着团队开始为隧道的建设做考察,当时世界上只有两座桥梁有超过三公里的隧道,一座是欧洲的厄勒海峡隧道,一座是来自韩国的巨加跨海大桥。韩国当时正在进行相同的项目,但是他们的安装是由荷兰专家前来完成的,林鸣带领自己的团队来到韩国,希望可以参观一下他们的施工和装备,但是遭到了韩国人的拒绝。没办法,他们只能乘船经过大桥然后拍摄了一些照片。

韩国人的冷漠,让林鸣下定决心要找欧洲最先进的、最有经验的公司来合作完成,于是他们来到了荷兰,希望荷兰方面可以在技术上为我们提供帮助,但是荷兰竟然开出了15亿人民币的天价。

林鸣团队与荷兰方面进行了多场谈判,我们企图将价钱缩减到三亿人民币,但是这个价钱遭到了荷兰方面的戏谑,最终两方的谈判以失败告终。与荷兰方面合作的道路行不通,我们最终只剩下了唯一一条路,那就是自主攻关,自己研发,自主修建。

但是没有可供参考的模板,其他国家更是拒绝为我们提供帮助,林鸣的团队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零基础探索,但是他依然坚信我们一定可以完成这一世界难题,一旦攻克这一难题,我们将拥有最核心的技术,也不用再受制于人。

国外的工程师、媒体也在密切的关注着中国大桥的修建,他们更是提出了中国工程师究竟可以吗的质疑。不用质疑,中国工程师当然可以,在2013年5月,经过96个小时不间断地攻克,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成功安装,这是大桥修建跨越性的一步,这一步代表着中国工程师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建造海底隧道。当然第一节是成功也是开始,因为后面的安装不能简单地复制,要面对更加艰难的海域环境,施工的风险更大。

在安装过程中有很多次工人们都面临着生命危险,面对着很多次的失败,顶着巨大的压力。十年来,林鸣坚守在修建现场,瘦了四十斤的他显得面容憔悴。2017年5月,最后一节沉管安装完成,这一刻船上响起了一片欢呼,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隧道顺利建成,中国包括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座大桥身上,中国工程师用自己的智慧、中国工人用自己的坚守完成了这一巨大的工程。

2018年10月大桥开通运营,2019年港珠澳大桥获得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十四年的时间,林鸣成就了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攻克了技术,为国家省下了荷兰狮子大开口索要的15亿人民币。

桥梁承载前进的道路,“大国工匠”承担未来的方向

这十几年的时间,林鸣深深扎根在了海底隧道的修建工程中,作为一名工匠,林鸣一生修建了无数的桥梁,但是港珠澳大桥的成功一定是最有意义的。上大学之前的林鸣,当过农民,做过工人,在工厂里学习了很多基本功。在行业中,林鸣无疑是优秀的,他喜欢扎根基层,喜欢讲原理、勤动手,这也让他手下的很多工人受益匪浅。

港珠澳大桥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努力,是数以万计参与者的共同心血,高品质、高科技的工程彰显着中国的科技实力,展现着我们的团结一心和高要求。一开始我们也迷茫过、彷徨过,但是我们在逐渐敢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破解难题。桥梁承载着行人前进的道路,但是修建桥梁的许许多多“大国工匠”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成功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国工程,是我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可以很好的增长我们的智力,也让国际社会对我们刮目相看。港珠澳大桥连接着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作为桥梁之中的“珠穆朗玛峰”,不仅是中国的奇迹,更是世界的奇迹。最后,科技决定着未来,我们国家通过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迎来了一次飞跃,其作用和影响都是不可估计的,而大桥背后的人更是国家的英雄。

172 评论(14)

你跑这么慢

港珠澳大桥是谁造的

165 评论(9)

hehefatter

这个英雄就是林子豪,为我们国家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正是因为在他的带领下,才能够让我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突破许多关键性的技术建成港珠澳大桥。

21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