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0

我想我是海啊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印度石油工程师工作时间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少年卡米

已采纳

1990—2003年,世界初级能源消费从亿吨当量增长为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同期印度初级能源消费从亿吨增长为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印度在世界初级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跃升至%,从而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之后的第五大消费国。2003年印度初级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和核电的比例分别为%、%、%、%、%。印度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基本能够实现自给,但石油资源较为短缺,必须依赖进口。2003年印度原油消费亿吨,国内生产3670万吨,进口8200万吨,进口石油所占的比例超过70%。20世纪80年代初石油产量年平均达600万吨,1992年达1500万吨,1985年印度石油需求量为5000万吨,国内产量2000万吨,进口石油约占60%,1985年后,加大了海上石油开采力度,进口总量逐年减少,目前已减少到20%左右。印度政府对海上油田开发总投资约200亿卢比,油气开采累计为印度政府增加了8000亿卢比以上的财政收入。在1985—1990年第七个5年计划期间,印度政府给石油工业投资300亿美元,将年炼油能力提高到5000万吨。海上油气开采促进了印度海洋技术的发展,在近海油气服务方面,一段时间印度在采油平台、供应船、动力定位船、检修平台的潜器等全部从国外引进,现除动力定位船、潜器之外,印度已能制造供应船、货驳船、吊驳船等设施设备。印度大部分的石油勘探和生产由石油与天然气委员会承担,印度石油公司也负责印度东北部的石油勘探和生产,该公司以前是缅甸石油公司的伙伴。印度原先不允许国际石油公司在印度石油勘探和生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现在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印度政府已开放陆上和近海地区,以便让国际石油大公司投标。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印度邀请一些海外石油公司帮助其寻找石油。1979年,在孟买高地附近的区域,同雪佛龙国际公司签订了一项勘探合同。但是此合同未取得结果,该公司蒙受了约3000万美元的损失。第二和第三轮投标也令人失望,没有发现碳氢化合物,据说损失约1亿美元。在第四轮投标中,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响应。于是印度政府同美国、荷兰及印度国内的一些集团公司签订了5项合同。1993年又先后进行了第五轮和第六轮投标,接着于1994年进行了第七轮投标。但投标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充分的地震数据。为此,印度政府邀请了一些私营公司进行地理测量。印度政府还提供一些中小型油田和天然气供私营公司开发。国际金融公司已经同意为这些计划中的一些项目提供35%的开发费用。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1990年,印度的石油产量不断上升。1971—1993年的平均产量为每年1900万吨。1990年之后,产量开始下降。1994年产量为1540万吨,这是连续第3年下降,1992年和1993年分别下降11%和16%,但孟买高地的产量仍占原油总产量的近60%。1975年孟买高地油田的发现,以及近海石油生产的开始,使印度当时在石油方面可以达到自给。但是过度开采导致一些油田的严重损坏,最终使大量油井关闭,产量下降。1993年,原油总产量下降了11%,这主要是由于阿鲁纳恰尔邦的产量减少。但在1990—1993年连续4年产量下降后,1994年石油生产稍有改善。在印度的南部沿海地区,人们也认为具有近海石油生产的美好前景。1994年,在克里希纳—戈达瓦里地带内,在拉瓦油田的两口油井开始产油。这些油井的目标是每年生产40万吨原油。也是在1994年,在孟买高地的两口近海油井开始启动,目标是每年生产797万吨原油。在同一地区的尼拉姆油田,那里有多达6300万吨的石油储量。自1986年以来,印度的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从1986年的1400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3050万吨,每年平均增长率为21%。进口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国内石油生产量下降所致。1990—1993年的进口量每年增加19%,而国内生产则下降10%,据印度一份官方报告称,1994—1995年,原油进口量估计为2400万吨,其中1600万吨是根据定期合同进口的,800万吨则从现货市场上取得。印度分别同沙特阿拉伯签订了进口600万吨原油的定期合同,同科威特签订了进口450万吨原油的合同,同伊朗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分别签订了进口300万吨和200万吨原油的合同。在70—90年代中,印度石油产品的生产和消耗不断上升,1971年生产约1700万吨,1994年上升到约5100万吨。这种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印度比较先进的炼油能力。1993年石油产品的产量为5040万吨,比1992年增长了%,这种增长,主要归因于生产结构的调整,从而导致了生产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在印度的石油产品中,柴油占总产量的53%以上,而轻油和重油的比例分别为20% 和27%,随着对柴油需求量的增加,炼油厂已调整了它们的产品结构,以获得更多的柴油。1993年,柴油、轻油、重油的产量分别为2700万吨、1000万吨、134万吨。1991—1993年,这3种油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和%。在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产品的消耗平均年增长率约6%,但1991—1994年下降到3%。石油产品的消耗量,1971年为1910万吨、1981年3230万吨,1991年5770万吨,1994年达到6330万吨。柴油的消耗量,1986年约2400万吨,1994年达到3800万吨。高速柴油和煤油是两种最重要的柴油产品,它们保持最高的消耗量。1994年高速柴油和煤油的总消耗量为3450万吨,其中仅高速柴油的消耗量为2580万吨。轻油的消耗量从1986年的680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1050万吨。车用汽油、液化石油气、石脑油是轻油中最重要的产品。1993年,液化石油气和车用汽油的消耗量分别增加了8%和6%。国内部门消耗的液化石油气占总消耗量的85%,而且这方面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重油的消耗量,1986年达1020万吨,1994年为1200万吨。但在90年代,其消耗量略有下降。这种下降是由于燃料油的消耗量较低导致的。肥料和化学工业是燃料油的主要消耗者。1992—1993年,含磷化肥的产量下降了22%。在第八个经济计划期间,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估计每年增加%,1996—1997年每年8000万吨左右。有人建议本国供应其中大部分需求,另外的进口弥补。印度石油产品的国内销售由4家公司进行,它们是:印度石油公司、伯哈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印缅石油公司。国营石油公司占润滑油市场的85%。许多跨国公司,如ELF公司、卡尔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等,已同一些国营石油公司合资,利用已有的市场网络。私营部门也可以在炼油工业投资。天然气在印度一次能源(指商品能源)消费量中所占比重很小,1991年仅为2%(世界平均水平为20%)。如果把木柴、农业废料和畜力等传统能源(传统能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35%)也加入计算,天然气所占比重就更小。和大多数国家一样,印度的天然气工业是由国家控制的公司经营的,大约90%的天然气为印度石油公司(Oil India Ltd)和石油天然气委员会(Oil and Natural Gas Commission)所生产,是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印度石油公司是印度第一家生产和供应天然气的公司,但其作业仅集中在一个地区生产。1987/1988财政年度以前,印度生产的天然气主要是伴生气,从1988/1989年度起才有大量非伴生气,即游离气投入生产。各产区生产的天然气组分不同,但甲烷均在80%以上。各产区的天然气,不仅探明储量、生产水平、利用状况和政府政策有显著不同,而且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消费者的价格亦有巨大差异。印度的天然气用户可分两类:约定用户和临时用户。天然气生产者通常与前者签订有中期合同,保证最低供应量。有多余的天然气则供应后者。由于各地区天然气储量、伴生气在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需求量、用户数量、基础设施等的不同,因而天然气产量和利用率也不同。印度的天然气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甚小。1988年的产量大约为1100万吨油当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但印度的天然气产量增长幅度比其他能源大。20世纪80年代,天然气产量的年增长率约为19%,而原油仅为10%。不过,天然气是在80年代末才开始加速生产的,而在70年代,其年增长率只有5%。1987年以前,印度生产的天然气大部分为伴生气。70年代初,天然气利用量大约仅占天然气总量的50%。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有所改善,利用率提高到60%。自1986年起,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到70%,相当于大多数欧佩克国家的水平。三个主要天然气产区,即阿萨姆邦、古吉拉特邦、孟买高地(海上),1988/1989财政年度的产量在印度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10%、73%。印度的天然气价格一直很低。60年代初印度石油公司开始生产天然气时,几乎找不到天然气买主。因此当时仅以每千立方米卢比(约合1美元)的低价向一家国营电力局和另外几家用户供气。后来又以每千立方米卢比的价格向一家化肥公司供气。这种价格一直延续到70年代中期原油价格暴涨时。1974年1月,出售给电厂的天然气价格升至每千立方米卢比,1976年1月又提高到卢比。出售给化肥公司的天然气从1975年1月起上升至每千立方米卢比。油气委员会在古吉拉特邦销售的天然气的价格则高一些。历史上,印度的天然气价格,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大区别,对不同用户也相差甚远。由于没有统一的价格体系,天然气生产者不得不与消费者逐个谈判,以确定价格。而这样,往往引起纠纷。鉴于这个原因,印度政府制定了统一的天然气价格体系,并从1987年开始执行。统一价格体系的基价以南部地区天然气的生产成本为基础。南部地区是一个新开发的天然气产区,因此其成本可被视为长期边际成本。此外南部地区生产的天然气为非伴生气,因此价格中可包含全部勘探、开发和设备成本。根据这个原则,在登陆点的海上天然气价格和陆上天然气价格定为每千立方米1400卢比,其中不包括运输费用。加上运输费用,HBJ管道沿线的天然气价格为2250卢比。这一基价适用于热值为每千立方米8500~10000千卡的天然气。价格中不包括各项税收。2001年3月印度政府制定了《2025年印度油气发展规划》。这一远景规划制定了未来25年印度在油气领域政策的基本框架。文件中也明确指出了为实现远景目标而采取的中长期措施。规划指出,油气勘探开发部门在以下方面负有重大责任:加强已勘探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加强对未勘探各地质盆地的勘探力度,提高已探明储量的开发效率,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过去,印度的石油勘探工作主要由上游国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在政府授权控制的各自区域内进行。从1993年开始,为使私营企业、印度与外商合资企业以及国家石油公司进行有效勘探,印度政府开放了石油勘探区。到2005年印度25%以上的沉积盆地可望得到勘探。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投资3亿美元来提高大型老油田的采收率。在优先实施该计划的油田中包括位于西海岸的巨大的孟买高地油田,已于2001年1月开始实施。印度的上游石油公司为那些愿意与印度携手康德油气勘探、提高印度本国油气产量的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多种机会和广阔空间。不过,国营石油公司在印度油气工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印度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尤其油气供应与安全方面,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起着关键性作用。不仅招商引资,而且印度政府还要扩大在海外的石油权益,印度政府一贯鼓励国营和私有石油公司参与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印度曾与俄国M/s Roseneft签订了一个长期协议,涉足库页岛和越南一个海上气田。这些年来,印度的石油天然气及石油产品市场逐步开放,以便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量,解决能源问题。同时印度的能源企业也会积极向海外扩张,在国际市场中谋求一席之地。

印度石油工程师工作时间

91 评论(15)

情感白羊座

石油勘探,就是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为国家增加原油储备及相关油气产品。做这些工作都需要专业学校毕业的人才能胜任。如地质专业,物探、水文地质、化探、勘探等。完整的石油勘探过程主要包括的工作岗位大类:有地质类工程师,油藏类工程师,物探资料采集、解释、处理工程师,数值模拟、测井、监督岗位等。

245 评论(8)

脉脉含情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内燃机取代了战马和以煤为燃料的机车,从而确立了石油作为国力因素之一的重要地位。在远东和欧洲,石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都至关重要。日本人在攫取东南亚石油资源的同时,攻击珍珠港以保护侧翼。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最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夺取高加索的油田。1942年7月1日,在德军大举进攻苏联一年之后,希特勒在德国法西斯南方集团军总部会议上称:“如果我得不到迈科普及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就应结束这场战争。”同时,高加索的石油对当时的苏联能否顶住法西斯进攻并取得胜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到1942年夏季,随着乌克兰、白俄罗斯、顿巴斯等地区的失陷,苏联的经济基础严重地被削弱了。在当时局势下,保卫高加索对苏联来说具有第一位的战略和经济意义。苏联战前在高加索已经建立起了大型的燃料能源基地,北高加索与外高加索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全苏联总产量的和65%。巴库地区的原油产量占全苏联总产量的75%。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巴库的炼油厂生产着红军及其他作战技术装备所需的特种燃料油。为了占领高加索产油区,希特勒德国制定了代号为“爱琪尔维依”的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占领高加索产油区以及进一步夺取近东石油。与此相配合的还有“土耳其计划”、“东方计划”等。希特勒在计划中拟定了具体的路线、方向和目标,包括翻越高加索山脉,夺取迈科普、格罗兹尼、巴库等产油区,并于1942年9月占领伊朗—伊拉克边界的山隘,以便进攻伊朗和伊拉克,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苏德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时,苏联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1942年夏季高加索军事形势不利于苏军,红军退却,所以如何使敌人无法得到高加索的石油,就成为苏联领导人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当时,不仅德国人要夺取高加索,同盟军也想插手高加索。1942年3月初,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讨论高加索的防务问题。1942年夏末至秋初,英美力主将自己的军队部署到高加索。而印度战区的英军指挥官也担心高加索一旦被德军攻占会直接威胁到印度英军的右翼,进而再次提出进军高加索油区的要求。苏联方面为此做了详细的部署,随着战线向西高加索山前的推移,苏军的抵抗也愈来愈猛烈。苏联的石油工业第一副部长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石油工程师和苏联内务部的爆破专家,拟定了石油开采的停产工艺及油井长期封闭的方案。有关参加此项计划的人员事后回忆说:“如果让敌人得到石油,我们就将被枪毙;如果石油产地在尚不会被敌人占领的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破坏,我们面临的也将是同样的命运。”因此,在战时,对油田的保卫与破坏的工作,都必须在组织工作非常精确,并完全符合前线局势的情况下,才能适时、准确地进行。1942年8月间,德军突入高加索产油区,德国人想方设法试图用高加索石油来补充自己。在迈科普油区,德军原以为能采取大量石油和燃料油储备,但他们什么也没找到。所有燃料油储备都被事先转运走了,油井被堵塞了,设备被埋藏起来或者运往后方。德军在占领库班的半年时间里,无法得到一滴石油。战争进行到1942年11月下旬,苏军有效地抑制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消耗了他们的有生力量,不久就从战略防御转入决定性的反攻。德国法西斯不得不承认对苏战争的主要战略企图彻底失败。“爱琪尔维依”计划流产了。1943年1月1日至4月4日,苏军解放了北高加索及罗斯托夫的大部分地区,油田全部回到苏联人民手中。在苏联红军赢得这场战争的丰功伟绩中,高加索的石油工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据战争统计,自1942年7月25日至1943年4月4日,北高加索及外高加索前线的苏军共消耗了万吨燃料油,其中高辛烷值航空汽油4万吨,70号汽油及70号煤油万吨,汽车用汽油万吨,柴油万吨,重汽油及煤油2万吨。在高加索战役反攻期间,前线苏军每天消耗燃油804吨,这些都是在崎岖山路、运输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由高加索产油区的石油工人提供的。1943年1月初,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终于受命撤退,但他们已被苏联红军团团围住。剩下的燃料油只够德军的坦克行进32千米,但它们必须冲击48千米才能获救,所以,在1943年1月至2月初之际,陷入重围不能自拔、饥寒交迫又因缺少燃料而失去灵活运动能力的德军终于缴械投降。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与亚洲战场的形势表明:现代战争对石油的依赖越来越重。到战争结束时,德国人和日本人的燃料油罐都已枯竭。而战后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战争中,石油已成为核心问题。

309 评论(15)

KingkonG19870210

语言 印度由于历史原因关系 大量知识分子使用英语还有一方面就是印度国内鼓励优先发展软件业 各项制度促使印度培养出大量软件人才 不过近几年也下降了 中国一旦把软件产业当回事 印度优势就没了

24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