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娃娃小辫子
281.问: 1、印染废水处理工艺中物化工序用的是硫酸亚铁,一沉池出水非常清澈,二沉池出水有色度,可能是亚铁氧化造成的,现厂家需中水回用,但三价铁超标,该如何处理? 2、化纤废水的UASB装置因发生酸化失败。现想重新投入些城市污水厂的污泥(不曾厌氧消化过),进部分原水,控制COD在2000 mg/L以下,保证池子内的温度以及碱度,让其充分发酵,待产气明显,COD下降80%时再进水。这样的思路是否可行? 答:如铁含量不是很高的话,可用石英砂过滤,现成的流砂过滤器有买,可自动清洗砂,中水回用总要进一步处理的。 U池厌氧污泥培养初期要控制较低负荷,一般要低于,当CODcr去除率达到80%时才能逐步增加有机负荷,温度只能逐步提高,一度一度地升。 282.问:本单位正在调试酱菜废水处理装置,废水中含盐量高,但与生活污水在调节池混合后,含盐量不是很高。工艺流程:调节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斜管沉淀池+清水池+石英砂过滤器,絮凝剂采用碱式氯化铝,但调试效果不好,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在调节池中水颜色有点偏黄,在接触氧化池中,颜色有点偏黑,并且气味很臭。调试了半年水质一直很差,应如何处理? 答:这类废水生化处理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还是盐的问题,如浓度较高就要驯化,并且盐浓度不能波动太大,否则微生物很难适应的,所以要稳定进生化池废水盐的浓度,必需有较大容量的调节池。 283.问:我们处理的是印染废水,平时处理量是1000t/d,最近一段时间废水量很少,约300~400t/d,每天都要投大量的营养以维持污泥的正常活性,运行费用太大,所以想减少营养的投放量,让一部分污泥死掉,每次减少10%的投放量,三天减一次,逐渐减少到维持处理现有废水量的污泥正常运行。请问这样做有问题吗?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答:不能这样做!水量少减少营养投加量没错,但只能按水量比例减少,让一部分污泥死掉的说法不妥,如果按你这样做,会影响污泥的总体活性,现在应该增加排泥量,使污泥浓度下降,如果是多池运行,可停运一半的反应池。 284.问:本厂的曝气池的活性污泥状态现在很差,MLVSS/MLSS只占到了40%左右,SVI 值也只有40~50.曝气池混合液沉淀速度快,但絮凝效果不好,上清液混浊悬浮物可以达100mg/L.为了提高MLSS,就减少剩余污泥的排放,但效果不明显,四五天了 污泥浓度还是没有上去,而进水量和水质与以前并没有大的变化。现在应该怎么办? 答:说明污泥活性已很差,应该增加排泥量,减少供氧量。不要担心污泥排得太多,有条件的引入其它厂好的污泥进行生物修复。你说现在的进水与以前变化不大,这不一定的,如果污水中不可生化的物质的比例增加,COD不一定能反映出来。还要确认一下,污水中是否含较高浓度的盐类,污水中如有大量盐类进入,也会出现你所说的情况,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但不论是何种原因,按我前面说的处理办法没错的。 285.问: 我们处理的是生产氧化钴的废水 ,废水的COD5500 mg/L, NH3-N 28000 mg/L ,BOD很底 ,CL离子 7000mg/L.采用的工艺是:厌氧生物接触氧化法+ 好氧。前期预处理吹脱NH3-N: 用生石灰和Na0H ,氨氮处理效果较好,现在35 mg/L左右。但现在Cl离子升到了14000mg/L ,应该如何处理? 答:首先应该确认污水的COD和BOD5是否有代表性,尽管COD测定中要加硫酸汞来隐蔽氯离子,如氯浓度过高还是会使测定结果高于实际值,氯离子高对BOD5也有干扰,使测定结果大大低于实际值,因为氯离子会影响测定培养过程中细菌的活力。 目前废水平均的氯离子浓度下微生物通过驯化能逐步适应的,但要有较大容量的废水调节池,使进入生化装置污水的含氯浓度尽可能稳定。因为经驯化后的微生物能适应高的氯离子浓度,最怕浓度的波动大,这是很重要的。 286.问:本厂污水处理系统的二沉池内有大量芝麻大的红色小虫, 池面还有少量上浮污泥,外表褐色的,里面黑色,有的会自动下沉的。这些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红色小虫出现说明水质好,池面少量有黑色污泥,可能是沉淀池底部有死角或括泥机上的部分括板坏造成的。 287.问:造纸废水处理采用活性污泥法,运行一直很正常,近5天因进水水温升到41摄氏度,生化池中午的极端水温到了摄氏度,污泥出现了解体、二沉池出水水质也变得差了。虽然采取了降低进水水温的措施后,但生化池水温仍在40摄氏度左右,也采取了降低进水负荷,但二沉池出水效果改善不明显。请问这种情况,运行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对好氧处理来说,水温超过38度就会有一些影响,高于40度则严重影响处理效果,所以只有采取降温措施。不知道你们是用鼓风曝气还是表面曝气?如是鼓风曝气,在保证曝气池氧能满足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开风机,因为鼓风曝气在一定程度上会增温的。在目前无法再把水温度降低的情况下,可通过调节池调节水量(均衡水温)来使进曝气池污水的水温相对稳定。 288.问:医院污水处理难题: (无化粪池)原水:COD 612mg/L BOD:324mg/L 氨氮;53mg/L,水量是300m3/d.采用厌氧+好氧接触氧化工艺,厌氧池反应30小时 ,接触氧化池采用折流式池形(分2格), 后一段前端采用2只14毫米喷嘴的射流器搅拌充氧,但溶解氧应在以内。 厌氧出水:COD 272mg/L; BOD118mg/L ;氨氮;33mg/L, 接触氧化15X4X4m 2格 采用弹性填料,挂膜效果很好,采用射流曝气机2台 ,每天曝气20小时,二沉池出水清澈,无明显可见悬浮物。填料上膜呈褐黄色,约5毫米后,在接触氧化池第一格前段设置4只14毫米射流器,其对应射流泵放置在接触氧化池第二格末段,在第一格末段设置4只14毫米射流器,其对应射流泵放置在就地。第二格基本是作为缺氧池使用。 好氧出水:COD 77mg/L ;BOD:21mg/L; 氨氮;37mg/L.请教:这样的工艺有什么问题?为何氨氮不能达标,充氧效果也能达到要求,也采用了大的回流(估计约300%),最近还在缺氧池前段(即接触氧化第二格前段)每天投加5公斤白糖用于补充反硝化碳源物质不足,但没明显效果。 答:主要是工艺设计问题: (1)COD不高,且B/C比高,用厌氧工序不妥; (2)好氧接触氧化用射流曝气也不妥,因为污水不能充分与生物膜接触,生物的的厚度无法控制。 运行问题:
聪明的达人安
331.铁碳催化氧化一般适用什么类型的水质?是不是可生化性较差的水比较适合?我看到论坛说此法可直接把COD从2500降到100,那还用上生化吗? 答:铁碳法适合浓度高且可生化性差的废水的前处理,主要目的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面的生化处理创造有利用条件。有的废水经铁碳法处理后COD基本不降,但B/C比升高了,也达到了处理目的,当然既能去除一些COD,又能提高可生化性更好。 332.我们是城市污水厂,处于调试阶段,采用的是AAO工艺。进水:COD为120;BOD5为30mg/L;氨氮为20 mg/L;总磷为2 mg/L.出水:为COD40 mg/L;BOD5为5 mg/L;氨氮18 mg/L;总磷 mg/L.设计进水20万吨/天,实际为2万吨/天。有南北两个生化池,目前南边已有少量的絮凝物出现,以前一直都是南北各开了一台内回流,昨天增开了一台,(开汇流泵时风机已经停了)导致今天污水全部变为茶红色,南边情况好点。请问:1、调试初期开内回流是否能把氨氮去除率提高?2、水变成茶红色是什么原因?如何修补? 答:这样的情况下污泥培养应该采用级数扩大培养法,即在部分池培养污泥并运行,然后再根据水量和浓度的情况移植培养。因为进水浓度低且水量又小,即使所有曝气池污泥能培养好,也很难养住污泥。内回流与提高氨氮去除率无关,与硝酸氮去除率有关,目前不用回流,硝化效果还不好情况下又何言反硝化呢。污水变色的问题仅听描述我也说不清,现在应该注意的是防止污泥老化。 333. 我们有个厂最近在做污泥减量试验。最近进水水质与试验前水质差别很大,特别是COD和SS,目前很难对减量效果进行评价,请问一下有没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公式来确定污泥产量(根据COD和SS)? 答:我没有具体计算过,据我所知也没有很好的经验公式来确定具体的量,虽然理论上可通过污泥产率的变化来大致估算,但会有较大误差。因为有些污泥是随废水进入系统的。不知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污泥减量试验,如果是将剩余污泥专门进行好氧或厌氧减量,就可根据减量前后污泥中挥发固体减少的量来推算,如:MLVSS/MLSS比值的变化。 334.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过程中,如厌氧处理后还含有大量的硫,如何才能把它去除掉呢? 大量的硫化氢产生是因为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根,硫酸盐还原菌将其转化为硫化氢,如果硫酸根过高就会出现产生大量硫化氢。不知是否是这样? 答:厌氧反应过程中硫化物被转化为硫化氢,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说的情况是另一码事,即废水中本来就含硫酸盐,就要通过生物还原法去除,但必须满足COD/硫酸根比值要求,此条件下可将废水中的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并且不影响COD的去除。 335.最近参加某环保公司的面试,总工问:“冬天水温10度以下,出水COD、BOD、SS等都达标,只有NH3不达标,且出水的NH3比进水的高,怎么解决?”。我的回答是:“要考虑到有机氮的氨化因素和DO、碱度、营养比、pH的控制等”。总工说:“假定DO、碱度、营养比、pH都满足,而且要求不排泥,冬天怎么保证NH3达标?”。对此你如何考虑呢? 答:只能减少进水量和加温。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应时间是不够的,氨化过程也未完成,减少进水量是为了减少负荷、增加反应时间。同时还需加温,水温10度以下硝化作用基本没有(5度时完全没有硝化作用)。 336.我们处理的是炼油废水、采取的是CAF后面加三级BAF且两套并联,设计是600t/d,实际处理量在300t/d,进水COD在1200mg/L左右,CAF出水在1000mg/L左右,系统运行两年都没有问题,BAF出水COD都能达到40mg/L左右,可是最近几个月处理能力突然下降,BAF出水COD在100mg/L左右,我们采取BAF串联,效果稍好点,但是BAF出水还是在80~100mg/L之间,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BAF系统出现了问题? 答:采用三级BAF串联运行第一次听说,应该先确认前面的CAF出水是否有浮渣,含油浮渣进入BAF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CAF主要是去除乳化油,也有一定去除COD的效果,也要确认药剂投加是否有问题。 滤池要按要求反冲洗,否则会发生池内水短流和滤料层板结等问题,还要注意布气是否均匀。BAF运行时间长了也可能造成滤料不断破损和流失,如果这样的话就要补充过滤料。 337.我在做一个EGSB的试验,请问上升流速应控制在多少,才能达到产生颗粒污泥的要求? 答:颗粒污泥的培养需有很多条件,如:要有适合的温度、碱度等,并要控制好负荷,必要时还需投加少量钙、镁等,培养起始污泥负荷必需低,一般认为污泥负荷在(kgVSS?d)以上时较适合颗粒污泥的形成,颗粒污泥初步形成后就要进一步提高污泥负荷。这些都是基本控制条件,而上升流速只是外部条件,具体我也说不准。有资料认为上升流速在~ m/h时较有利于颗粒污泥形成,只能作参考。因为不同的培养时段有所不同。 338.请教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斜管沉淀池的,有人说此类沉淀池易堵,不建议采用,但考虑它的表面负荷较高,可以节省占地,又有不舍;二是关于污泥负荷的,书上写对于脱氮工艺,污泥负荷小于即可。但我公司的老工程师设计时为保证达标,存在硝化反应的工艺污泥负荷都取值小于,甚至更低。您对此如何看的呢?如果非得确定污水种类的才好说明的话,那么就说生活污水吧。 答:生化二沉池采用斜管沉淀池历来就有争议,优点和缺点都知道,我不认同采用斜管或斜板,提高二沉池沉淀效率关键是进水水能的消散或减弱,和消除池内短流等措施。 关于脱氮工艺的污泥负荷是因水而异的,个人认为城市污水通常应小于,工业废水应小于. 339.关于污泥处置问题,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菌丝体和培养基,再加上我们加了大量的PAC用量,造成污泥粘度很大。我试过板框和带式压滤机,前者堵塞滤布,后者根本压滤不出来。 请问有没有一种设备或方法能使这种粘度很大的污泥成功的和水分离出来,或者加什么物质能使污泥的粘度变小? 答:对粘度高的污泥用离心脱水机较好,但生化污泥一般不大可能出现你所说的情况,我想可能是污泥凝聚和剥离性太差,应该先在脱水前的污泥调质方面找原因,如:调质药剂的筛选和投加量的试验。还有污泥加药调质的过程控制也很重要,否则设备再好也没用的。 340.我们厂处理的是印染污水和炼染污水,水中COD在1000mg/L左右,还含有SS和氨氮。最近二沉池表面总是有一层黄色的块状污泥,严重影响出水水质,增加了污泥回流,已经一周了,可情况还是不见好转,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答:不了解具体情况很难确定,通常来说有二种可能:一是污泥负荷过低造成的;二是沉淀池发生严重的反硝化,反硝化污泥上沟后大多会分散,有的也会成块状。从情况来看前者的可能性较大,应该先确认原因,假如是污泥负荷过低引起,就要增加排泥量。
优质工程师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