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然回首千百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的,是真实的。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蜡烛”、“春蚕”、“伯乐”等词汇比照教师,用以说明教师这种职业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
我们以“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和“我认为教师是伯乐,具有能识千里马的素质”这样两个问题来了解教师的心理反映,结果有87%和88%的教师分别作了肯定的回答。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教师对“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看法的差异分析,乡村教师与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教师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乡村教师的认可程度最高。
同时,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性水平,小学教师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中学教师。通过从不同方面对“我认为教师是伯乐,具有能识千里马的素质”看法的差异分析,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茜茜Julie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的,真实的。
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在对教育与教师职业形象隐喻的探讨上, 留下不少笔墨。“人类灵魂工程师”起源于斯大林与高尔基的一次谈话, 斯大林称以高尔基为代表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后, 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强调教育在培养学生性格和道德上的重要性时指出: “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当是教育家, 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一隐喻在我国最早见之于1951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改造思想,使自己逐步能真正够得上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同年, 《人民教育》一篇题为《人民教师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社论指出:“人民教师和一切人民的教育工作者是新中国儿童、青年的灵魂工程师, 是工人阶级领导国家极重要的助手,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1958年6月, 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到:“学校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 他们应该在过去思想改造的基础上, 根据自愿的原则, 继续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改造。”
这一表述有三个核心词: 人类、灵魂、工程师。
工程师。这是工业社会最基本的专业, 其所凭借的是工具性知识、专业性技能与技术性的权威, 工程师所寄身的工厂模式强调的是外烁的标准, 这一标准的制订来自于上( 政府的指令)或外( 市场的调控)。
当工程师理念被输人教育之中, 独特的人被贬抑为原材料——等待加工塑造的劳动力。进而,不同的评价标准或将其划分为“安全品”与“危险品”,或成为“优等品”、“合格品”、“次品”。教育与学校被塑造为生产人才的工厂, 管理者或公众关注着两端——投入与产出,至于中间状态, 莫过于一个黑匣子, 其不透明在于无须透明, 安全高效经济运行即可。
灵魂。教育是否需要触及灵魂, 如何触及灵魂? 在教育哲学的观念演变中,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可谓划分阵营的旗帜。
晚近一百年以来, 主导教育实践的是自由主义的教育哲学观, 质疑人的超验性与神异性, 拒绝身心二分, 教育所培育的是自然之子而非上帝之子。身体开始回到学校教育中并得到解放, 世俗的日常生活也走进学校教育中。
在自由教育的目标与课程的拓展中, 在对个体情感发展、身体形态与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中, 心灵与精神层面的诸多内容开始缺失, 个体的人在此种教育中( 更极端的形态是培训) 开始缺失。同时,教师越来越龟缩于具体、局部的专业领域, 成为学生的“一技之师”、“一能之师”。
紫色的花瓶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话是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说的。
由于教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年轻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因此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灵魂指生命;人格,良心;精神、思想、感情等,也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宗教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2、灵魂工程,即为思想灵魂道德教育。
扩展资料
“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1875-1946)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引用到教育界,
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这也是社会给予教师的崇高赞誉。
优质工程师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