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傻丫头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 设计、开发、测试并监督电气和电子设备的制造。电气设备包括发电和传输系统,它们主要用于电气事业、电力发动机、机械控制、建筑物内的照明和配线、汽车和飞机等方面。电子设备包括雷达、计算机硬件、以及通信和视频设备。电气与电子工程师的专长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领域:发电、传输和分配;通信;计算机电子学以及电气设备的制造-或者是这些领域的分支-例如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或航空电子学。电气和电子工程师设计新产品,提出性能要求并制定维修计划。他们还要测试设备、解决运行中的故障、估计工程项目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 工作职位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师,应用工程师,电气设计师,数字化工程师和照明工程师 IEEE - 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的软件工程师专家认证考试(CSEP)
小龇everything
起我国计算机业的发展,让人无法忘记这样一个经典场面:20年前,在286电脑刚刚进入中国的年代,邓小平在上海观看了一个孩子做的电脑演示后,说:“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20年过去了,这句看似普通的话,至今被人认定为邓小平重视计算机事业特别是科普发展的经典讲话。 如果老人家在天有灵,一定会为当年那个“娃娃”的成才感到欣慰。记者多方查找,日前终于联系上当年的“娃娃”、如今在美国微软总部的李劲。“邓小平当年那句话对我激励太大了,我现在取得的成功首先受益于他老人家。”李劲由衷地说。 娃娃玩电脑 引出一金句 1984年2月16日,正是元宵佳节,邓小平来到上海市展览中心,参观正在这里举办的微电子技术应用汇报展览会。当时,已经学过2年计算机的李劲有幸为邓小平作演示。 李劲回忆说:当年我才13岁。那天上午,我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王老师的带领下,和小我2岁的女孩丛林一起来到上海市展览中心。上午10时,一楼展厅突然人声鼎沸,有人喊着:“邓小平来了,邓小平来了。”我当时很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对邓爷爷说,这时王老师告诉我:“今天是元宵节,你们就说‘给邓爷爷拜个晚年,祝邓爷爷身体健康’。” 当天,李劲为邓小平演示了自己设计的“中国航天梦”图案和电脑下黑白棋程序。“邓爷爷喜欢下棋,他看我演示电脑下棋,就忍不住停下来,花了大约4分钟时间与计算机对弈了一局,最后他执黑战胜了计算机棋手。” 下完棋,邓小平感慨地说:“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左图:“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20年前邓小平看完李劲(左)的演示后说出的这句话,被认为是邓小平推动科普发展的经典金句 高一才毕业 免试入清华 自此,小李劲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初中毕业,李劲自修完高中的数学和物理以及高一的化学;在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现信息奥林匹克的前身)中,李劲获得最高分,一时引起轰动。 李劲的优异表现,引起上海华师大二附中的注意,学校不仅破格录取他,而且让他免修高中的数理化课程,由老师“开小灶”超前培养。这年,李劲参加美国数学邀请赛,同组的选手都是经过奥赛冬令营培训过的高三学生,但小小的李劲还是取得第一名。李劲的天分,让他的启蒙老师、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李毓俊老师忍不住找到大学同学、清华大学电子系刘润生教授,向他极力推荐李劲。 刘润生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回忆道,当时,李毓俊老师告诉他,李劲成绩太好了,再让他读高中是浪费时间。爱才的刘润生教授闻讯专程赶到上海,对李劲进行“考察”。 刘润生教授回到北京,当即写报告给国家教委,要求破例让李劲跳两级,直接上清华读本科。经过协调,1987年,读完高一的李劲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电子系。 娃娃博士生 神话一个个 刘润生教授告诉记者,刚入清华大学的李劲英语不太好,刘润生教授找李劲谈话没多久,李劲的外语水平提升之快让人吃惊:从一级起步的李劲在大一结束时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而当时清华大学一般的本科生都需要2年以上才能通过。 在专业课方面,李劲不断在清华园演绎“神话”:上大一不到2个月,李劲就开始跳级,半年时间跳级两次;大一下学期,清华大学电子系党委书记亲自挂帅,专门为李劲制定教学计划;大一年终考试,李劲几乎所有科目的成绩都是班上最好的,有四门课得了满分;1988年6月,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张孝文破天荒召开教学会议,专门讨论李劲的培养问题;1990年9月,刚读完大三的李劲通过毕业答辩,一年后又通过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 参加李劲本科答辩的,有清华大学图像处理室主任、北大图像处理室专家和学校分管教学的领导。“各方面专家就有五人,清华的硕士答辩也很少享受这样的待遇!当时,我们听了李劲的论文,都觉得水平太高了,远高于本科学生的水平,我提议,干脆将李劲的本科答辩改成硕士答辩。”刘润生教授回忆说。 清华大学的教务人员马上按硕士研究生的标准来算李劲的学分,发现选修了数学等多门课程的李劲总分早够了,但专业课还差7个学分,无法硕士毕业。 半年后———只在清华大学读了3年半的李劲,就捧回常规需8年才能拿到的硕士学位;1994年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此时,李劲才23岁,有人戏称他为“娃娃博士”。 刘润生教授说,他在清华50多年,李劲是他看到的最好的学生,也是他迄今所知最年轻的博士。 右图:今天的李劲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电脑专家 从来不熬夜 关键是兴趣 1998年,李劲在国际光学工程师学会与图像科学技术学会共同召开的视频通信与图像处理年会上获得青年学者奖。这是国际图像研究机构给予获得博士学位五年后的年轻学者的一个特殊奖项,每年一人。这表明,时年27岁的李劲已经成为国际上从事多媒体研究的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同年,李劲来到微软工作,成为微软最年轻的研究员。李劲的一项成果就是,研究出许多媒介传输方法,如通过压缩图像、声音等,使媒介内容在一组电脑中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传输。 至今,李劲已发表80篇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论文,是全世界最大的专业技术学会———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的资深会员。 记者采访熟悉李劲的人,都说李劲从不熬夜。李劲告诉记者:“我现在都没有熬夜的习惯,读书时唯一一次熬夜,是因为博士论文没写完!”他说,熬夜的感觉太痛苦了,“参加考试、比赛我也从不准备”。 他告诉记者,要不熬夜,“部分的聪明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EQ,还有环境和机遇”。 “EQ,我的理解是情商,是好的心态,”李劲说,“比如面对难题时,不但要保持自信,还要能发挥出最佳竞技状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也是一样。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的成绩也不是最好的,可我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断自我培养自信,后来,对待难题也好,人生也好,我都愿意以自信的心态去对待。” 他还说,自己的成功同时也说明,兴趣和爱好永远是一个人对某件事乐此不疲的重要因素。在脑力和体力异常辛苦的同时,精神是兴奋而愉快的。说苦其实不苦,说不苦其实很苦。学会学习,要从小学就开始。只有会学习,才能善于认识新知识,才能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求采纳
优质工程师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