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4

hansile2002
首页 > 工程师考试 > 中国建桥工程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樱桃大丸子子

已采纳

------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的技术成就的桥梁专家,在封建社会中并不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史书中也极少留下他们的痕迹,我们除了知道一座座举世闻名的古桥外,其他却一无所知,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李春,隋代造桥匠师。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赵州桥的敝肩圆弧拱形式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创造,西方比中国晚了600多年。它的建成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影晌,它的大跨度、圆弧拱、敝肩形式力以后的桥梁建设开创了新的天地。隋代以后,出现了许多与赵州桥相类似的大型拱桥,已经发现的就有十几座,赵州桥已经成为中国桥梁建设的典范。------蔡襄(1012-1067),宋代人。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被茅以升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茅以升 (1896—1989)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先生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梅旸春(1900-1962),著名桥梁专家。1934年,茅以升筹建钱塘江大桥,聘梅旸春为正工程司。1936年主持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前期工作。1938年负责跨澜沧江的功果桥全面审核工作。1940年设计了湘桂铁路上之关键工程-柳江大桥。1944年设计建造了重庆市第一座登山缆车——望龙门缆车。建国后,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时为测量钻探队队长,并参与了规划、设计、试验到施工布局等环节。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为总工程师,1962年在建桥过程中病逝。1985年获国家首届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梅旸春为第一获奖者。梅旸春所培养出来的桥梁专家们,不断地在完成长江大河上一座座伟大的桥梁。------李国豪(1913~2005),著名桥梁学家。创造了悬索桥李——变位理论的实用方法,一直在土木工程界流传着。1943年提出弹性平衡分支的充足辨别准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958年发表 “斜交各向异性板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一文,以“李氏理论”为名被学术界所引用。1973年,建立了“桁梁的弯曲与扭转理论”,1977年他的《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一书成了这一延续30年的传统课题的最后总结。1978年起,又开辟了桥梁抗风研究的新领域,引起了国际工程界的注意。1988年探索了斜拉桥颤振后性能的问题,这是一个从未有人研究过的领域,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他的成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因而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威望。-----方秦汉(1925~?),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桥梁工程设计50多年,参加或主持了数十座大桥的设计和研究,尤以钢梁桥见长。曾担任衡阳湘江公路、铁路两用总体设计负责人,主持了川黔线乌江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的设计,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科研、施工、技术总结全过程,担任了南京长江大桥钢梁设计组组长,主持九江长江大桥的钢梁设计和科研,还主持了广茂线北江大桥,京山线蓟运河大桥和天津塘沽海门开启桥,天津子牙河大虹桥,天津海门大桥,长东黄河大桥,永定新河桥、滦县滦河桥、缅甸丁茵、卑茂、毛滨、央东等桥的钢梁设计。在武汉、南京、九江及芜湖长江大桥钢梁设计和科研中,开发应用了新钢材,大跨度厚板栓焊梁、结合桁梁等新结构及移动式双层吊索、双铰合龙法等新工艺。九江长江大桥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方秦汉排名第一~

中国建桥工程师

154 评论(8)

小馋猫儿richard

茅以升 (1896—1989)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1916年茅以升通过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成绩之优秀,使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一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原唐山路矿学堂)的研究生一律免试注册,茅以升为母校在国外争得极大声誉。1917年,获硕士学位。经导师贾柯贝(H·S·Jacoby)介绍,在匹兹堡桥梁公司实习,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卡利基理工学院夜校攻读工学博士学位。1919年成为该校首名工学博士。博士论文《桥梁桁架次应力》的创见被称为“茅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20年,茅以升应邀回母校任教授,时年24岁,是国内最年轻的工科教授。从此,开始了前后30余年的工科教育事业。次年,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副主任(副院长)。1922年7月,他受聘为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该校成立工科,任第一任工科主任,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茅以升任首届校长。1926年,任北洋大学教授。1928年,任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即北洋工学院)院长。1930年,任江苏省水利局长,主持规划象山新港。1932年,又回北洋大学任教。他在任校长期间,对校务管理、教学体制,课程设施、教学设备等,都作过重大改进,使学校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深受师生的拥护与爱戴。 茅以升五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校长,始终关心母校兴衰,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和功绩。1991年,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大革命以后唐山铁道学院迁四川省易名西南交通大学)树茅以升铜像永志纪念。 茅以升开创了“学生考先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终身致力于教育改革,发表了《工科教育之研究》等20余篇论著,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制度。 茅以升从选择桥梁专业时起,就把培养桥梁建设人才和在祖国江河上修建桥梁视为自己的终身目标。1933年,他辞去舒适的教授工作,接受浙江省的邀请,担任钱塘江桥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茅以升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于1937年11月,在极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化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这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中国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因建桥功绩,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授予茅以升荣誉奖章。 1942年,他赴贵阳任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筹备中国桥梁公司。着眼未来,他将钱塘江桥工处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吸收到桥梁公司,培养他们成为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 茅以升深知科学技术进步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50年,他又欣然接受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后为院长)的职务。这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仍以过人的精力,不辞辛劳,开始了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创业。经32年的辛勤耕耘,该院已发展成专业齐全,实力雄厚的综合研究机构,为铁路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奠基人,是铁道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在科研领导工作中一贯主张理论结合实际,强调继续教育,倡导专题经济核算,支持新生事物。 茅以升一生勤奋学习、不断研究创新。结合钱塘江桥的设计与施工,他与工程师们共同研究“流沙与冲刷的关系”、“如何将木桩头深深埋入江底”、“倾斜岩层上的沉箱如何稳定”、“合金、铬钢杆件的性质”等,研究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古代桥梁等问题。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和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和审定中,他的技术、经验和智慧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工作均无法正常进行,他以古稀之年仍然孜孜不倦的学习和研究。这期间,他应大桥局总工程师之请,研究桥梁振动问题,解除了人们对武汉长江大桥在大量群众步行过桥,桥身晃动所产生的困惑。 茅以升是最早从事科普事业的科学家之一。1950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他是最勤奋的科普作家,在他发表的200多篇论著中,有关科普工作的论著和科普文章约占1/3。他的《没有不能造的桥》一文,在1981年荣获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 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他曾先后率团访问捷克、苏联、意大利、瑞士、法国、葡萄牙、英国、瑞典、日本、美国,并作学术报告。他在华侨知识分子中从事大统一、大团结工作,号召两岸科技工作者为祖国统一“大桥”各修一座“引桥”,使海外华人、港台同胞深受鼓舞。

300 评论(13)

lingling8826

1,邓文中博士2,王序森3,闫子才4,陈新

282 评论(9)

sojisubyun

只知道茅以升

18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