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果MM
在品牌知名度上,蔡司和徕卡差不多,而且蔡司在中国的知名度甚至不如徕卡,因为蔡司已经很多年没有涉足民用产品了(市面上唯一能被普通消费者看到的东西)是蔡司眼镜镜片,目前蔡司的主要产品普遍应用于医学、天文、半导体等顶级科研领域,如显微镜、数码投影仪的光学模块、天文天象仪等专业设备相比,普通消费者,远在天边。
另一方面,徕卡一直在深耕民用光学领域的产品,比如徕卡相机、单反、镜头等,当然它的知名度会更大,尤其是在国内市场。毕竟,华为与徕卡的合作可以说是一块金字招牌。它为华为和徕卡增加了许多品牌的曝光率。
但在企业技术沉淀方面,蔡司胜过徕卡。由于徕卡只是民用产品的生产单位,其定位更类似于联想等综合厂商,但定位更高端。而蔡司则是一家集光学底层研发+产品生产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司。简单地说,蔡司能生产出徕卡能生产的一切,但徕卡可能无法生产出蔡司能生产的东西。
莱卡与蔡司是两家不同的公司。莱卡主要是相机制造。蔡司主要是镜片制造。
如果看摄影这个圈子的话,徕卡地位超然,逼格拉满。
如果看光学设计能力,蔡司甩徕卡几百个身位,真正的世界顶级光学设计厂商,无数杰出的工程师。能制造世界最顶尖光刻机镜头,独孤求败。
今天拿到蔡司zx1拿来和我的徕卡q2对比了一下……从手感,蔡司更有科技感,徕卡就有一如既往的复古感!蔡司是35的镜头,徕卡就是28镜头!
拍了一些原图对比,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如果你有四万七……你会买蔡司?徕卡?还是一平方?
燃情咖啡
徕卡是相机里的百年老字号了,近一两年,凭借与华为的合作,更是进入了大众眼帘。 如今风光无限,技术如此强悍的徕卡,也曾长期陷入低迷,一度濒临破产。 80年代起,日本相机厂商佳能、尼康等公司迅速崛起,进入国际市场,开始冲击徕卡的市场份额。2000年左右,随着早期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码相机快速发展,而徕卡却长期低估数码技术,市场份额进一步受到严重冲击。 佳能和尼康等日本厂商,通过工艺流程改造,让原本无法通过机器制造的产品,经过重新设计后,能够通过机器自动生产,而徕卡的产品必须手工制造。日本对手在制造方式上,对徕卡等老牌巨头进行了降维打击,形成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让徕卡在价格竞争中,毫无还手之力。 但是,在近十年来,徕卡在资本的帮助下,得以涅槃重生,剧情再次反转。 徕卡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徕卡另辟蹊径,重新搭建了一套社会网络,在新的网络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新一局的游戏中扳回局面。面对日本厂商的降维打击,徕卡在价格上几乎不可能取胜,因此,它选择不再和日本公司打价格战,而是开始培养相机使用者的水平。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积极进行社区建设。 过去十年中,徕卡公司设计了许多摄影课程,向世界各地推广徕卡学院,定期举办由知名摄影师指导讲解的摄影研讨会,针对徕卡买家、各地经销商,专业摄影人员、摄影爱好者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摄影技巧。致力于让使用者清楚地知道,手机照相和照相机照相是不同的。 这种社区网络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之内对销量提升难有起色,但是,这个网络一旦建立起来,当摄影艺术成为一种徕卡文化,徕卡符号在广大摄影专业人士和摄影爱好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存在,却是持久深远的。 凭着这一策略,在智能手机不断冲击照相机的时代,尼康和佳能的销量下降了一半,甚至在2017年尼康已经关闭了其在中国的工厂,核心业务已经转向其他领域,而与此同时,徕卡的销量却在继续上升,并且借着与华为的合作,成功切入了新的市场。 当然,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多个变量互动的结果,徕卡能够重新崛起,因素有很多,重建社会网络,只是其中一个变量,一个视角。 不过,这一视角,对个人发展也有很好的启发。 人们常说,在职场上,首先你自己要行,然后要有人说你行,最后说你行的人也要行。一个人进行高难度职业转型,本质就是跳出自己原有的社会网络,进入新的社会网络的过程。也就是要重新搭建一套新的价值网络,找一些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的朋友,为他们提供一些价值,当我们真正融入了新的社会网络,也就成功实现了转型。
优质工程师考试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