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2030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千米处,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编为290号,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宝顶山摩崖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通编为15号,是一处极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区。 石篆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元年(1082年-1096年),通编为10号,系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石门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编为16号,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异次元2015
2013年敦煌景点 门票,莫高窟160,鸣沙山月牙泉120,玉门关40,雅丹50,除了莫高窟4月30号前半价,其它全年价格一样,再无淡旺季之分。导游证只有带团可以免票
小菜虫娃娃
地狱变相 中国的地狱观念形成于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是在古印度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鬼神灵魂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地狱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善恶有报、惩恶劝善。地狱变相最早出现在六朝时期的佛教美术中,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吴道子、张孝师、陈静眼等都曾画有地狱变相,但可惜作品已不存。石窟中保存下来的地狱造像,除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制作于5世纪中叶的壁画以及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的第17窟内的壁画外,在四川五代、宋代石刻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石雕作品,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应该是这里的地狱变相。 在地狱的上方刻有十斋日佛,他们可为活人提供祈福免灾的机会,日念其千遍,可免坠地狱。对应下来刻了十大冥王,十大冥王的左侧刻有一速报司,右侧刻有一现报司,从而构成阴曹地府的十二殿。 在十大冥王的中间端坐着地藏王。他手托摩尼宝珠,宝珠放出六道佛光,其中两道上天,两道入地,以示其智慧之心上至天堂,怜悯之心下及地狱,他在关注着地狱里的一切受苦众生。据佛经说:地藏曾在佛前许下宏愿-----地狱不空不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表达了地藏王要度尽六道众生的坚定信念。因此,在佛门之中,他以“大愿”而著称。 地狱为众苦集聚之所,在地狱之门的右上方有一杆巨秤,秤钩上钩着一个“业”字,表示灵魂入地狱时要把生前所作的“业”钩在秤上称一称,看善业和恶业各做了多少。在地狱的左上方还刻有一面“业镜”,以示明镜高悬,量刑公平无私。 下面是刑罚酷虐、阴森可怕的十八种地狱(由右至左依次排列) 1.刀山地狱:一鬼卒提一人扔上林立的刀山,刀刃穿其身而过; 2.油锅地狱:一大油锅置于猛火之上,一马面卒正持叉搅拌,锅内尸骨累累。旁边有一人被鬼卒抓住头发正准备往锅里扔,那人吓得赶紧捂住双眼,以示惨不忍睹; 3.寒冰地狱:二男子赤身蹲于冰雪之中,冻得龇牙裂嘴、肌肉萎缩、浑身乱颤,其造型相当生动; 4.剑树地狱:有二人被万剑穿身,痛苦至极; 5.拔舌地狱:一人被反捆于柱上,一鬼卒正在用力拔其舌; 6.毒蛇地狱:一人正被毒蛇缠咬,旁边有一人见状,以袖遮头,吓得魂飞魄散; 7.锉碓地狱:把人锉碓得肢体断裂,腹破肠出; 8.锯解地狱:把人的两腿分开倒吊于架上,两鬼卒分执锯之两端,正用力拉锯; 9.铁床地狱:烈火把铁床烧红之后,把人像烙饼一样放在上面烙。铁床边有一人用手抚背表灼痛难忍,床下有一吹火鬼正用火筒对着灶门拼命吹火; 10.黑暗地狱:一鬼卒提一人,正执锤击其双眼。旁边有一对双目失明的夫妇正在摸索而行; 11.粪秽地狱:此地狱深有万丈,污秽不堪; 12.矛戟地狱:一人单腿跪地,双手反缚于柱上,一马面卒正手持 戟破穿其肚; 13.镬汤地狱:一鬼卒提着一人正往沸腾的锅里扔; 14.铁轮地狱:一铁柱上置二铁轮,轮中夹一被捆之人,鬼卒正用匙舀铜汁灌入其口;下面还有一人在辗槽内被铁轮所辗,正作哀号状; 15.刀船地狱:一船内刀剑密树,刀尖上戮有三人,痛苦万状,上面刻有“自作自受,非天与人”八个字。碑上刻有“大藏佛言,佛告迦叶,一切众生养鸡者,入此地狱”。在刀船地狱的上方,匠师雕刻了一位美丽、善良、淳朴的农家养鸡女的形象。她发髻双挽,脸上弥漫着一种含苞欲放的微笑,正迎着晨光掀开鸡笼放鸡出来。首先出笼的两只鸡在争啄一根蚯蚓,其他的鸡都在争光恐后地往笼外钻……。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清新的乡土气息,充满了农家生活情趣。养鸡女的形象更是被刻得传神入微,人们总被她那美好的形象和幸福的喜悦所征服。养鸡的生活琐碎而又细致,动作又不显眼,画面所表现的时间就只有那一霎那,要刻画出这样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谈何容易! 16.饿鬼地狱:有一饿鬼正在食人,旁边有一人惊恐万状,拱手祈祷; 17.铁围山阿鼻地狱:入此地狱便永世不能超生赎罪。“阿鼻”的意思是指无间断的痛苦。 18.截膝地狱:有一男一女持杯捧坛,正在劝一比丘饮酒。酒香诱人,比丘心里想喝,但又怕犯戒,所以侧着身子,手半伸半缩,想接又不敢接,其形象极为生动有趣。工匠师通过对他形体细微动作的刻画,充分表现出了比丘的矛盾心理,让人一看就知道面对这杯酒,他正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下面有一劝酒男子被反绑着,一鬼卒正抓住他的脚踝,举刀砍其膝;一沽酒女被拔舌,剜眼、砍手、截足,令人怵目惊心;另有一青年男子酒后乱伦,杀戮其父,淫匿其母,母与外人共通,又担刀害之。入地狱后项戴枷锁,枷上写着“三为破斋并犯戒,四为五逆向爷娘”,这男子指着一行字“不信佛言,后悔无益”。据《大藏经》言——佛告迦叶:善哉,不饮酒者是我真子,即非凡夫。善饮酒者,或父不识子,或夫不识妻……或姊不识妹,或不识内外眷属……旁边这组雕像便是据以上说法而刻的。 一为夫不识妻:丈夫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袒胸而归,其妻前去挽扶,他却揪住妻的头发。匠师们把丈夫那种两眼无光,全身乏力,昏蒙蒙的醉鬼形态刻画得非常成功; 二为父不识子:醉眼惺松的父亲敞怀斜坐于床上,对躬身请安的儿子置之不理,似不相识; 三为兄不识弟:哥哥醉酒后仰坐于地,对前去掺扶他的弟弟破口大骂; 四为姊不识妹:姐姐喝醉后步伐蹒跚,妹妹上前掺扶,姐姐头偏一方,推却作不识状。 工匠师们打刻这四组造像的目的是为了告诫众生:酒本无性,但酒后乱性,故当戒之。让人们在清醒时看到自己醉酒时的丑态,然后引以为戒。这些酒后昏乱,目不识亲的醉酒人都被匠师位刻画得神情恍惚,目光朦胧,醉态可掬。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是很难处理得如此真实动人的。这四组情节,从人物表情动态、性格特征的刻画到动势关系的组合,以及刀法的洗炼概括来看,都堪称艺术佳品。人们称之为“戒酒图”。 整龛地狱变相臆造的表现神权的恐怖场面,正是当时人间社会生活和封建法制的折光反映。造像从构思,选材到表现形式都显示了古代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地狱中很多人物形象,其比例关系和人体结构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同时,为了渲染地狱的恐怖气氛,匠师们在写实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夸张,用漫画的手法来表现鬼卒和受刑者的形象。例如:寒冰地狱中的两位冻鬼。匠师们根据这一主题的要求,对其肌肉、动态和表情的刻画都运用了很高的夸张技巧,让人一看就强烈感觉到他俩正在哆哆嗦嗦打着寒颤似的;对于铁床地狱中 “吹火鬼”的刻画,匠师们有意地突出了他鼓足气的腮帮,紧撮的嘴和快要迸裂的眼珠;其他一些受刑人,匠师们又特别突出了他们惊恐万状的眼神和张大的嘴……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出匠师们在塑造和提炼人物形象上的极高造诣。 另外,诸如“黑暗”、“灼热”等词汇,在不能用绘画的色光来表现的情况下都被匠师们用巧妙形象的雕塑语言表达了出来:他们用一对瞎眼夫妇在摸索行走来表示黑暗;用一个挣扎着身躯反手抓背的动作来表现铁床地狱的火燎炙烤。这些都是很富创造性的。一碗金,一碗饭 一对夫妇老来得子,视如掌上明珠。一日,母亲出示一碗金一碗饭,看孩子选什么。孩子只知饭吃下去可填饱肚子,却不知道金子的价值,故选饭而不选金。上面的碑文刻有一句话:无明众生亦复如是…… “无明”即愚昧、无知的意思。匠师们借这个简单的故事来启发不识贵贱,不解真性的“无明”众生,要懂得佛法与智慧的价值,不要只知满足自身一时之贪欲,否则就会象这个选饭而弃金的孩子一样,丢掉了最有价值的东西。 这一小龛造像可以说是对前面四部造像内容的一个小结,它起着进一步提醒众生的作用。柳本尊行化道场 柳本尊是唐末五代时在四川弘传瑜珈密教的一代祖师,相传他生于柳瘿,是从柳树疙瘩里生出的,因为“数至神异,人不敢称其名”,故号柳本尊。本尊就是佛教的祖师。据考证,柳本尊生于唐大中九年(855年),卒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为嘉州人士(现乐山人)。他自唐光启二年盟于佛,承袭唐金刚顶瑜伽部密教,专持大轮五部密咒,活动在川西一带,并在汉州弥牟设立中心道场。唐末五代正值战乱,天下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在这种饥馑交迫的情况下,人们大都趋向鬼神的庇佑,柳本尊便乘机用密法和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化水符咒为人驱鬼治病,同时还以自残苦行的方式来弘化密教,表现出一种“为普渡众生而忍受各种苦难,以拯救苦难中的黎民百姓为己任,全心全意舍己为人”的精神。当时的汉州刺史赵君欲试其真假,差人去请眼,诈云作药。居士面无难色,即持戒刀,剜一目,付差人,刺史诚服,投身忏悔。此事叫“剜眼”。另外还有立雪、舍臂、炼心、炼膝、炼阴、炼顶、割耳、炼踝、炼指,这十件苦修的事迹称为“十炼”。这十炼都有具体的年、月、日、地点和证明人。柳本尊的这些行为在当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蜀王王建曾召他入宫,供养三日,并赐封为“唐瑜伽部主总持王”,使柳本尊身价百倍,其信徒遍及社会各阶层。在柳本尊主像的两侧,排列着他的信徒们,有文武官员,也有庶民百姓。这些人物衣冠服饰为我们考证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穿着打扮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前,佛教史学界有一种定论,中国佛教密宗自唐开元三大士传入以来,一般认为只传了四代,第四代传的是日本僧人空海,由于唐末战乱,空海学成之后就回日本去了。他在日本弘传大法,成为日本真言宗(东密)的初祖。而国内在空海之后,则因会昌法难和五代变乱使密宗渐至绝响,所以,凡是治中国密教史的人,对于晚唐以后密教的论述都很少,一般认为空海之后,国内再未出现过有影响的密宗大师。但在四川一带,特别是在大足,却出现大量的密宗造像。北山佛湾有百分之五十都是密宗造像。在宝顶山出现的密宗大师的踪迹和这座独具特色的南宋密宗道场,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密宗在唐末以后并未绝响,相反,它在四川一带有了很大发展。虽然柳本尊的师承关系目前还模糊不清,但据宋刻《唐柳本尊传》碑记载的情况看,柳本尊所传的瑜珈密教实际上就是金刚智所传的金刚界密法,或者说同金刚界密法有密切的联系。无独有偶,两百多年后,出生于大足米粮的赵智凤来到四川弥牟游学,三年后,回到大足弘传柳氏密法并苦心经营宝顶山石窟密宗道场。可以明白地说,柳本尊、赵智凤都是通晓唐代正纯密教的一代密宗大师,他们在秉承唐代金刚界密法的基础上,对于宗教实践有了独特的创新和发展。这两代祖师的弘法事业,把中国密教史往后延续了近四百年,为中国佛教史增添了新的一页。尤为突出的是,赵智凤殚精竭虑营建的宝顶山石窟道场,不仅是中国宗教事业上的一件盛举,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如果说柳本尊在唐末延续了密宗的传承,赵智凤则是把这一事业推向历史高峰的又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实践家。 下面是十大明王像 明王造像为佛教密宗所特有。明王是佛和菩萨受大日如来教令,降伏诸恶魔时变现转化出的威猛忿怒形象。造像以高度夸张、变形、写意的手法,从传统绘画技巧中汲取营养,刻画出充满运动的力量和粗犷雄伟的体态,获得了超乎想象的现代意蕴。在他们身上高度集中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最典型的动作和表情,艺术感染力极强。 明王们或一首四臂,或三头六臂,皆怒目攒拳,筋肉努张,威烈雄壮,充分显示出男性那种无穷无尽的潜在力。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愤怒明王”。他怒发冲冠,目眦尽裂、鼻翼翕张、獠牙上立,正用嘴狠咬着手指,把“怒不可遏”的神态表现绝了。古代艺术家们非常擅于概括和集中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在和外在的那些富于深刻感情的东西,并给予夸张,来出色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十大明王像大都是未完工的粗坯,显示出块状的大面和豪放流利的凿痕。据南山的一块刻于1250年的石碑上记载:“大足素无城守兵卫,狄难以来,官吏民多不免焉,存者转徙,仕者退缩……”“狄”即“北狄”就是指元兵。公元1234年之后元兵开始进攻南宋,1236年至1240年期间数次攻到重庆,大足的官吏大多闻风而逃,宝顶山的僧侣百姓也不例外,因而猝然而止留下了这些粗坯。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遗憾,但恰恰是这些未完工的凿痕刀迹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艺术家们如何几何开方,如何粗凿,细凿,这些步骤,为我们研究古代匠师们的雕刻工序和制作过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这部龛造像共高15米,岩檐外挑达9米,壁面倾斜约45度,造像分三层,自下而上,逐级外挑,这样既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又使观众看上去一目了然,而且不会产生透视变形。这也是工匠师们成功地把透视原理用于艺术创作的典型范例。牧牛图 “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禅宗是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于中唐以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已成一枝独秀的局面。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的智慧,禅学者们拨开冗长枯燥的佛教义理思辩,强调“自悟、体认”,认为“心”是绝对的主宰,同时他们又将“自性”与“佛”划上等号,认为成佛不需外求,主张“识得自性即是佛”。在实践中,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耕牛就成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以牛喻禅曾经盛极一时。 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全龛造像共分十二组: 第一组“未牧”。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就像没有涵养的人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无法自控一样。第一头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冲出栅栏,正昂头犟项拼命朝山间狂奔,后面的牧人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 第二组“初调”。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 第三组“受制”。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牵牛,左手扬鞭,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旁边的颂词写道: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但还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 第四组“回首”。牧人背着心爱的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缰绳,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山中狼嚎虎啸,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这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舌头都顶出来了。右边的牧人听得喜笑颜开,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拢了。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大家请看,左边的牛也悄悄地凑过来,竖着耳朵,瞪大眼睛,正在偷听哥俩儿的秘密。这个造型极为生动,所以很多游客看到这里,都会笑着说:平常大伙儿说的“吹牛”恐怕就是从这儿“吹”出来的吧!右边的牛好象对主人的秘密并不感兴趣,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在这里,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规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第七组“任运”。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比喻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了驯服无碍的心性; 第八组“相忘”与第九组“独照”并列。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笛声悠扬动听,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舔着蹄。牛的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了。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畅饮山泉。这说明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但牛在饮水就表明它对外界还有需求。对外界还有所求,烦恼就不能净绝,所以还需继续修炼; 第十组“双忘”。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牧人怡然自得,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小猴在此代表外界的干扰和红尘的诱惑,这一切对牧人不再起作用,说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体澄静。到了这种境界,即使出入红尘凡世也无所谓,因为他的心性已经纯化透明、清净自由,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 第十一组“禅定”。牛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修行者头顶上方刻颂一首: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樵竹与岩泉。比喻执着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风,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山岩清泉溶为了一体。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因为修行者的“本我”还存在,他的物质体还存在。按佛家的说法,色相存在,引发贪恋执着心识的可能性就存在,就象病根未除,就有可能旧病复发,要修得不留色相于世间才行,所以还需进行最后一步的修炼; 第十二组“心月图”。修炼到最后,修行者由定生慧,进入万象皆空之境界。人和牛都消失了,只剩下这轮亘古长存的皓月。这组造像我们叫它“心月图”。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心”大多数代表的是思维器官,“心月”的意思就是通过逐步的磨炼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空灵如皓月,一尘不染的境界。皓月下写着:“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了了了无无所了:“了”即“了悟”之意。大彻大悟之后就无了悟的对象了,但从始至终却并没有去执着于任何名相,并没有去执着于了悟什么; 心心心更有何心:佛教将心分为三百六十种,有善心、恶心、不善不恶心三大类,其中贪心为万恶之源。但当你彻悟 “四大皆空”之后,凡心俱息,还会有什么心呢?贪恋执着的心性哪里还会存在呢?这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个意思; 了心心了无依止:了悟了自性的心不会执着于外景,是无所挂碍的,就如天上的明月,一尘不染,亘古长存,光耀古今;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前面说了,人代表修行者的物质体,牛代表修行者的心,代表修行者主观的精神世界。修炼到这里,这二者已不再呈名相,不再着痕迹,而是高度圆融,高度统一,物我双忘。它们就如同被明月寒光映照出的那些虚幻光影一般瞬息万变,刹那生灭,向我们昭示了“空”的含义和“空”的境界;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若要问这“空”的个中究竟,那么你们就看看大自然中那一丛丛随缘而生,缘散而灭,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野花芳草,它们就蕴含了佛法般若的深刻道理。正如同禅宗所说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整龛造像要求修行者通过循序渐进的修炼,而达到主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即佛家所说的“四大皆空、物我双忘”的最高精神境界。 这龛造像取材于现实,采用了山中牧牛的表现形式,顺着山岩的自然弯曲,利用岩间的流水,刻出了牧人挥鞭赶牛、冒雨登山、吹笛击拍、攀肩谈笑、畅然酣睡;牛儿翘尾狂奔、侧耳倾听、跪地饮水、自舔其蹄这些生动逼真的形象。其别致的民间情调,抒情诗一般的艺术节奏,把人们带入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象之中。古代的艺术家们在表现禅宗教义的同时,也有趣地告诉了我们古代的放牧生活以及康乐的田园风趣。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往往会使得人们忽略了其宗教含义,而沉醉于云缠雾绕的林泉山水,以及牧人和牛儿的各种质朴、生动的情态之中了。 大佛湾的造像由于都是面向基层大众的,所以古代的艺术家们把玄妙深奥的教义揉和于人们非常熟悉的画面之中,并努力使之浅化,让人们如悟常理,倍感亲切,自然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月儿丸丸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重庆大足石刻宝顶山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西北的大足县,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20xx年国庆假期旅游“综合秩序最佳景区”。
以大足区、潼南区、璧山区、铜梁区为范围,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在中国北方先后构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纪中叶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构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终的一座丰碑。大足石刻是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雕像五万余尊,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终的丰碑。
它从不一样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大足参观我们闻名中外的大足石刻,很荣幸能成为大家的导游,请跟随我一起欣赏这华美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摩崖石刻而出名。你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面积最大,佛像最多的宝顶山摩崖石刻。它始建于晚唐,兴于两宋。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
从正门出发,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千手观音佛像前。大家都知道,只要有10只手以上的观音,就可以叫千手观音。而大足的千手观音,才叫真正的千手观音。她一共有1007只手眼,分布在88平方米的石窟上。
关于千手观音还有一个传说呢!在南北朝时,妙庄王有三个公主,长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银,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银都常年在宫中,只有妙善出家为尼。妙庄王命妙善回宫,但妙善不愿回家,妙庄王一怒之下赶走了僧尼,可这惊动了天神。他们让妙庄王身上长满了脓包。有一位大夫说,要用亲身女儿的手眼方可治好。于是,妙庄王求助于妙金和妙银,但两位公主都拒绝了。妙善知道后,便献出了手眼,治好了妙庄王的病。这件事让佛主知道了,便送给了妙善一千只手眼。所以,她就成了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据说千手观音刻好以后,七仙女正好下凡,看见了千手观音。便在原来的手眼中又加上了7只手和眼。能找出这七只手和眼的人,便可长命百岁!
本次参观圆满结束了,谢谢你们的光临,祝你们一路顺风!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大足石刻,今天将有我带领大家游览大足石刻。首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姓温,大家可以叫我温导,也可以亲切一点二直接叫我小温,其次女人,我对各位来到这儿表示欢迎,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
大足石刻是我们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存唐宋摩岩造像6万余尊,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保存冠好,艺术精湛,而且达到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
我们正在往著名的宝顶山走去,让我们去一睹观宝顶山的风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的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千手观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家想听吗?
古时妙庄玉有三们漂亮的色主,长女妙金,二女妙银,最小的叫妙善,她从小虔诚信佛,出家当尼姑,妙庄王一怒之下,拆庙宇,赶和尚。惊动了天神?长了五个大脓疮,医生说要治此病需亲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药才能治好,妙善知后,毅然献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庄王的病,如来佛深为感动,赐她千手千眼。
下面,我们再看看另外一组。这些石刻合起来叫《父母恩重经变相》。它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示一个主题,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具体、细腻,并都有文字说明,仿佛在欣赏一幅幅古连环图画,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哈哈。
此外,里面还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场》、《九龙浴太子》……你们看后一定空受益匪浅!
我带领大家的参观到此结束,请大家自由参观,注意保护文物和保持环境卫生哟!
尊敬的各位旅客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我叫__,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带领大家游览美丽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窟寺及石刻造像的总称。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历经五代,盛于南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先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造像5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
根据行程安排,我们今天主要参观宝顶山的摩崖造像: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内城东北15千米,由宋代高僧赵智凤支持开凿而成,历时70余年。其中以大佛湾为中心,大佛湾造像是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佛湾东、南、北三壁石崖上,刻有19组佛经变故事造像,系统的讲述了若干佛经故事,配以颂词、经文,恰似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古代连环画。主要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等。
这里,着重为大家介绍一下“千手观音”: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及后来的游客能够看到,我要先提醒大家一点,就是为了保护千手观音,是不允许照相的。
一般来说,观音造像只要有10之手,便可称“千手观音”。常规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遭32只手货48只手,以示观音的`32变相和48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已达到“千”的含义。
而我们古代的艺术家却在这88平方米的石崖上打造了一尊拥有1007只手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目眩,感觉千手观音的手多的无穷不尽,从而也你相信千手观音的无所不能和法力的无边无际。千手观音它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观世音”即:普观世界救苦救难之声音。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人们在经典翻译和日常称呼中常去“世”简称“观音”沿用至今。“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的千手表示普护众生,千眼表示眼观时间。
从佛教文化的角度来看,千手观音信仰把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显密圆融的方式,涵摄大乘佛教的诸多共性,如对虔诚信仰的强调,对发心立誓的重视,对慈悲之心的推崇,对清静智慧的崇拜,对极乐世界的向往,等等。同时,千手千眼观音还以其鲜明的个性,为佛教信徒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特别是千手千眼的象征意义以及各种手印、真言与观想的综合实施,为虔诚的信众带来无边慈悲、无边智慧、无边神通的震撼,使他们获得了依赖,获得了安慰,也获得了自信。千手观音的威严与慈祥有机统一,智慧与神通随时双运,密法与显教灵活并用,为古今人类提供了一种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挖掘人类自身潜力,鼓舞弱者的意志,战胜众多的难关以及抚慰创伤、提升境界乃至终极超越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好了,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优质导游证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