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4

zhaoyaxiao12
首页 > 导游证资格证 > 导游证楹联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坚持到底2011

已采纳

理发店发生困难能理解服务方法要推行 邮局 潇洒戴绿帽 坦然盖黑戳 网吧开动脑筋有乐趣 把握机会不着急 造纸厂 采购原料太茅草 生产成品皆空白 屠宰场 出门腰身皆有价 到此生命不值钱 裤子店 只从中部分段 专为下身打包 电业局 业务法则有度 人员定额分流 消防队 宁使财务遭水浸不让祸害惹风流饭店 专营进口货 尽宰过路人 饭店 男女老少皆可进口 生人熟客都要掏钱飞行员 岗位有机可乘 工作无法落实 妇产科每日增人不离岗全体待命到来生 厕所 内销转出口 外泄开后门 计生委阻隔亲情不发展 消灭生命于萌芽 律师 为钱取证依法谋生 空姐 专做免费航班 自带甜美微笑 律师 庭前抬杠 幕后收钱 太监 从根本控制 按性能区分 贼尼 无钱放纵才能戒(“贼”字)有女陪同更像妮(“尼”字)书店 消费有不同看法 投资需大量本钱 屠户 因害命 每日提心吊胆 为谋生 终年挂肚牵肠 浴室 光临能净化赤诚得解脱 斑竹 湘妃泪 毛笔杆 医生 手法实施片面 方针掌握点滴 美容院 以我双手之巧换你一面之交 海鲜店 经销水货 享受洋荤 导游 位多低也当领导 官再大甘做随从 题酒楼: 入座来酒为知己出门后你是神仙 题日光灯店 总在人前论长道短偏于幕后弃暗投明 建筑工人 扣帽子,摆架子,能爬格子 扒墙头,搬砖头,怕折跟头 厕所盖世英雄到此宽衣解带 绝代佳人也得屈膝下跪 卖腰带者解围得回扣 勒索拉关系 眼镜店 消除眼下烦恼 解决目前问题 锁店 即使千人购得 只为一人放开 还是太监 享荣华不忘修身养性 侍帝王也得落叶归根 客车掌握开方行大运 学好乘法有前途 劳改农场管理员正好 劳动者贼多 钟表店 随时指点生活,已经批准 刻意分析产品,正在进行 划船者 拉过客 风流几度 攒余钱 浪荡一番(攒渔钱 浪荡一帆) 火车 八方客送回家,哪敢越轨一条道跑到黑,就怕脱节 对联雅座有雅兴不能对付了事无座席也要联系签名心脑外科 提供首创疗法 展示心动平台 相声: 说学逗唱生趣味, 嬉笑怒骂净文章。 京剧: 粉墨登场唱一出, 生旦净末数风流。 学生: 好好学习鲲鹏志, 天天向上报国心。彩票 定期关注 限额投资 彩民 信奉意大利 痴迷阿拉伯 刑警队 大胆抓突破 出手得罪人 小偷 平时一心下载 最后双手链接 户籍科、醉汉 以人为本办人事 对酒当歌撒酒疯 预审科 只能有问必答 否则无药可救 虽是一问一答 不能偏听偏信谈恋爱(也叫搞对象、找朋友,呵呵) 在线轻松好搜索 当机拼命难刷新 影楼 微笑服务只求印象好 多方照顾不怕面孔生 手套店 进来前露两手出去后有一套 鞋店 满足路上需求 履行最低消费 帽子店 献上头等产品 提高顶级服务 艄公 草走云飞消遥客 前仰后合浪荡人 爆竹店 脾气很暴躁,使用注意点 性能不稳定,放置小心些 药店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屠宰场 两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导游证楹联

136 评论(8)

小白黄条条猫

、对联: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2、对联使用的场合: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7、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10、喜联的含义与特点: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11、寿联的含义与特点: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12、挽联的含义与特点: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13、交际联的含义与特点: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14、堂联的含义与特点: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往往寄寓主人与作者的情趣、志向与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15、名胜古迹的含义与特点:悬挂、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16、文艺作品(含题画)联的含义: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对联。17、可以归入杂类的对联:可以归入对联杂类的有灯联、谜联、宣传联等。18、对联的平仄: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来19、正对的含义:正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20、反对的含义:反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21、串对的含义: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22、横额的含义与特点: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23、横额与对联的关系:横额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横额与对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a、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b、对联画龙,横额点睛。通常是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c、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24、龙门写法: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25、对联除正文外的组成部分:对联有时在正文之外还有题跋、落款等,说明作者、撰写时间,缘起与背景等。26、横额的写法:横额的写法,旧时都是自右向左横书,现在也有自左向右写的。27、领词的含义与作用: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28、对联断句的参照因素: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骈文句,铺陈描述,抒发感慨 。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b、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信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c、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读。29、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30、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31、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32、《诗经》的诗歌形式:《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33、属于杂言诗的著名诗歌: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34、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35、七言古诗的特点: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36、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来37、七言诗的发展脉络: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38、古体诗的含义: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39、古体诗的所指范围: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40、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41、近体诗的含义: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42、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43、律诗的含义: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44、近全诗的分类与句式特点:律诗:每首八句;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长律:每首十句以上;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45、律诗的平仄:简单地讲,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46、“粘”的含义:“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为诗家大忌。47、“对”的含义:“对”是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要用仄声字,即,平对仄,仄对平。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对”,为诗家大忌。48、对仗的含义:所谓对仗是指在诗文之中,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两两相对。对伏是近体诗的体制要求。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在颔、颈两联,也有一些律诗,首联就对仗。49、对仗 的形式:对仗主要有下列四种形式:a、工对;b、宽对;c、流水对;d、借对;50、工对的含义: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不仅句法结构、词类要相同,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否则就称为“合掌”,乃诗家大忌。 51、宽对的含义: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52、流水对的含义: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53、借对的含义:借对是指用于对仗 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形式。又叫“假对”。54、押韵的含义:押韵,又叫协韵、叶韵,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称为韵部),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55、近体诗押韵的要求:近体诗押韵有下面几点要求:a、只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b、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即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在通常情况下,五律首句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用韵。如果首句不入韵,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不用韵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须用仄声字。c、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但如果是首句入韵,可以借用邻韵的字做首句的韵脚字,称为“借韵”。56、词的定义:词,是一种依照乐谱曲调来填词的诗歌体裁。它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57、词的主要发展阶段: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有:(1)词的萌芽与兴起——隋至中唐;(2)词的发展期——晚唐、五代;(3)词的鼎盛期:(4)词的衰落——元代以后。58、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柳永是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他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全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这是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59、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当时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是周邦彦。他精于音律,又善矢章,写出了很多保持传统风格,迎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各阶层人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被人称之为格律派,后世誉为“词家之冠”,影响直到明、清。60、宋室外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宋室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当然是辛弃疾。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谊放派的代表,可以说是宋词中成就最高的真正的集大成者。61、词调的含义:词调,也叫词牌。所谓词调就是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的名称。在初起时,词高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乐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62、词调中“子”的含义:词调中的“子”字就是曲子的省称,如《采桑子》、《卜算子》等。63、词调中的“令”的含义:词调中的“令”字,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可能起于唐代的酒令,比如《如梦令》。64、词调中“引”的含义:词调中的“引”字、“近”字,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100字),比如《青门引》、《好事近》等。65、词调中“慢”字的含义:词调中“慢”字,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比如《声声慢》。66、词的“片”的含义:“片”,也叫“阕”。词的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的意思,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来源:考试大-导

106 评论(11)

芳芳Flora

饶有趣味的名胜楹联在遍及祖国各地的旅游点上,到处可以看到装潢精致,字体各异的楹联,他们有的写景咏物,有的叙情抒怀,有的评人论史,有的借景说理,这些联语风格多样,或诙谐纤巧,或明快豪放,或庄严深沉。玲珑小品居多,四、五、七言,或者数十言不等;也有鸿篇巨制,长达百、千言者。他们可以装饰在大殿上,也可以布置在小亭中,可以为雄关险隘增威,也可以使平湖小溪添色;可以用来赞美一城一市,也可以咏状奇异的一木一石。有人说,他们是装饰联。然而,这不是一般的装饰品,他们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这是我国特有的,经过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努力才逐渐积累起来的文化瑰宝。 名胜楹联,起着导游的作用。 到一处地方,美景在前,如果不善于领略,是很可惜的。有些楹联,记下了前人的观感,可以给你启发和引导。请看下面的例子。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联: 山远疑无树 湖平似不流 厦门鼓浪屿渔腹浦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此联可以倒着读) 长沙岳麓山云麓宫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邵阳双清亭联: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庐山瀑布联: 横奔月窟千堆雪, 倒泻银河万道雷。 杭州钱塘观潮亭联: 声驱千骑疾, 气卷万山来。 上述联语,都表现了当地风景的绝妙处。如果我们亲历其境,获得如许实感,也就不枉此行了。 我们外出旅游,除了饱揽大自然的美景外,还会去参观革命纪念馆,著名的亭台楼阁以及佛寺道观等等。到这些地方,主要看些什么?游览指南之类的读物当然可以为您服务,不过,你若能读懂那里的楹联,也许会更有收获。他们是点睛之笔,能够引导你领会精神实质,从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上,理解眼前的一切。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是党的“一大”会址纪念地,关于它的意义,可以讲得很多,但说得最简要的还属董必武同志的一副楹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杭州西湖畔的岳王庙里,最吸引人的是岳坟及其前面的秦桧等跪像,这里有副传诵很广的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多少年来,岳王庙香火不绝,不就是因为人们总是敬爱忠良,痛恨奸贼吗?这副对联,把人民的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彻底。 有些名胜楹联,是先前游人的抒怀之作,它能唤起人们的思索和共鸣。如,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大庾岭,挂角寺门联: 山中藏古寺, 门外尽劳人。 杭州西湖湖心亭联: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在统治阶级,粉饰太平的旧时代,这类楹联,可算是凤毛麟角了。 名胜楹联中,最富历史内容的,要说那些评人论史的佳作了。从三皇五帝,忠臣义士,文人学士,以至薛涛、苏小小之辈,凡有纪念设施者,几乎都有楹联,其中许多作品颇有见地,艺术性也很高。现举几例,以见其大概。 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联: 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李白这位大诗人,值得称赞的地方不少,作者只用了一副七字对,就将其描绘到神情毕现的程度。 淮阴侯墓祠联: 兴败一知己, 存亡两夫人。 韩信一生,是个悲剧,他为刘汉王朝的建立,立有汗马功劳,后竟被族诛。作者对此史事,感慨万端,但却没有多费笔墨,只用了十个字,就写出了韩信的特殊际遇,使熟知史事者同样兴叹,不知者也会好奇的问个究竟,这类作品,应该说是联语中的上乘。 还有一些评论人物的楹联,观点不同,这对读者来说,也许更有意思。项王2庙里,有这样三副楹联。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河山委大风。 率领八千子弟举义的项羽,结果失败了,那唱《大风歌》的刘邦统一了中国。一个“委”字,表示作者对项羽有些惋惜。 三分禹域犹嫌小, 几锭冥钞算什么? 作者对项羽的英雄气概是推崇的。 辜负重瞳,老范老韩皆不识: 空生两膂,学书学剑两无功。 批评项羽不能听信范增的忠言,不能重用韩信,到头来一无成功,对项羽持否定态度。 有些侧重论述历史经验的联语,对后人很有启发。例如文天祥所撰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再如成都诸葛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另外,在寺庙道观里,楹联内容有些也值得注意。这里虽多是宣传教义之作,但其中少数也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哲理。如,弥勒殿联: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能容,满腔欢喜,这弥勒佛,颇有点可爱之处,现实生活中,气量狭小,多愁善感的人,读读这幅对联,也许会有点儿启发。 四川新都宝光寺联: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吕仙祠联: 修到神仙,看三醉飞来,也要几杯绿酒; 托生人世,算百般好处,都成一枕黄粱。 这两联,一是佛家语,一是道家语,我们不信教,读读这样的对联,却有助于了解宗教。 财神庙联: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教我如何? 这联语很风趣,与其说是传教的文字,倒不如说是给那些一心依靠神仙发财的人当头一棒。 旧时在一些庙宇还挂过这样的楹联: 经谶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这样有力的反迷信的作品,在旧时候是很可贵的。 有人问:名胜楹联起于何时?现在还没有人能确切的回答。有人说,庙中楹联,宋元时绝无传句,大约起于明代,至清而始盛。名胜楹联盛于清代,这是无疑的,有许多实物为证。不过,说大约起于明代则未必。我们知道古人在寺庙、楼台、驿亭等处壁上题诗的事是早就有了,口头流传律诗中的颔联、颈联的事2也早就有了,偶尔在壁上题一联佳句的事不可能有吗?如有,则可视为名胜楹联的先例。 据《国老谈苑》说,北宋初,钱谷使两浙,将出境,题联于邮亭曰:“井蛙休恃重溟险,泽马曾嘶九曲滨。”还有前文提到的詹耳望海亭联,苏东坡真武庙联,都是北宋的事迹。南宋初,据《庚溪诗话》说,曾有金人过相州,谒魏公(韩琦)祠堂,题诗一联云:“有客能吟丞相柏,无人敢伐召公棠。”这也是较早的关于祠联的记载。此后,我们知道有过朱熹沧州精舍联,王十鹏温州江心寺联,文天祥孟姜女庙联等。元人赵孟頫在杭州灵隐寺也提过一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岩桂月映湖光。 云南昆明金殿霞绮宫有副至今挂着的楹联,是明代万历年间云南巡抚陈用宾写的: 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寰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教弟子向哪里跳出? 空山曾约伴,八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问先生从何处飞来! 此联在形式上已相当成熟,作者只是一般人物,可以推想,在这之前已经有过不少这类楹联了。 名胜楹联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公共性。3他发表在公众游览场所,任人品评,还受时间的考验。是佳联,不管作者为谁,有口皆碑,不胫而走,很难泯灭;是劣品,哪怕作者地位再高,也别想永存。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驰名中外,而作者清人孙髯翁,只是个布衣,他幼时应童子试,不堪入场时搜身,愤而言曰:“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然而他很有才华,那长联能使翰林学士自愧不如。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芸台),以影射我朝为借口,对此联妄加修改。众人不服,作打油诗曰:“软烟袋(阮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后来,原作又重新挂出。(此联原文本人在以前的关于对联的文章里已录,这里就不赘述了) 公共性还表现在作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或问答,或唱和,或修改,自由抒发,往往传为佳话。 杭州灵隐飞来峰冷泉亭就有这种例子。 根据神话传说,有人最先在这里写出一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有人回答: 泉自冷时冷起, 峰从飞处飞来。 作者以为不须多问,不了了之。 有人说: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或说: 泉水淡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 峰峦飞不了,去来非弟子佛能言。 他们的回答带有佛门观点。 还有人这样回答: 春秋阅尽水长冷, 风雨到来山欲飞。 这一回答,落脚于现实社会,又是一番情怀。 名胜楹联还有一个特点,是他的继承性。在许多名胜迹地,千百年来,相继有人写下楹联。时过境迁,人们的思想情操多有变化,楹联的内容自有不同。然而,他们各自都是时代的产物,可以或多或少反映出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楹联和建筑并存,可以历史的说明这个建筑,这正是名胜楹联的可贵之处。 纵观古今名胜楹联,为人民所喜爱者颇多,都应妥为保护,特别是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更应视为至宝,倍加珍爱。一些今天看来已经过时的作品,从历史眼光看,他又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可以设想,像杭州灵隐寺那样的大建筑,如果全没有了楹联,将成个什么样子。何况一些旅游点,还正是靠一二名联吸引游人呢!

18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