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克0111
镇江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中国闻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著名景点有三山风景区、镇江中国醋 文化 博物馆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镇江概况 导游词 ,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镇江概况导游词1
各位游客: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闪耀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雄踞在祖国两大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处,京沪铁路横贯东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古以来,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宋时以气概之雄,形势之险,足以控制大江南北镇守江防而得名“镇江”。自1985年以后,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为全国十大港之一,是长江第三大港,正式向外国船舶开放。
镇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据史籍考证,已有3000多年历史。西周时为宜侯封地,春秋时名朱方,战国时称谷阳,秦改为丹徒,三国时又称京口,南朝时称南徐州,隋改延陵县,置润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镇江地理位置独特,深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终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日照率为47%,全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稍冷;全年降水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这种典型的江南气候对农业生产及旅游事业非常有利。
镇江枕山濒江,东、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画,是一座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古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称。镇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焦山碑林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三山”风景区、南郊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区;市区附近还有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宝华山省级山林自然资源保护区。
镇江风景名胜绔丽多姿,具有真山真水、雄伟峻秀的独特风貌,山、水、古、洞、港、泉等各具特色。
山,是指绮丽的金山、雄伟的焦山、险峻的北固山,三山风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
水,是指扬子江、古运河组成的水上游览特色;
古,是指古城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
洞,是指市郊的彭公水晶洞、茅山华阳洞等洞天奇观;
港,是指西津古渡、镇江港等港口;
泉,是指金山“天下第一泉”等一系列泉址。
市区旅游景点有四个“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天下江山第一楼”――多景楼,“江山第一亭”――凌云亭。
有风格迅异的“四塔”:江天禅寺慈寿木塔,甘露寺卫公铁塔,西津古渡昭关石塔,鼎石山僧枷砖塔。
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四洞”:金山白龙洞,法海洞,焦山三诏洞,南郊莲花洞。
镇江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开放带“龙颈”位置,是长江三角洲沪宁经济走廊上的一个中心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镇江城市综合绿济实力已跨入全国50强。现辖京口、润州2区和丹徒县及扬中、句容、丹阳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3779平方公里,总人口263万多。其中市区面积247平方公里,人口约52万。
建国以来,镇江疏浚了大运河,新建了万吨级泊位码头,与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5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铁路、公路交错成网,四通八达,东西两翼分别有南京和常州机场,构成了江、河、海相连,海、陆、空相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镇江的宜人气候,使它全年都成为旅游的季节,加上交通便捷,现代通讯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为旅游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游客们:镇江这颗镶嵌在长江南岸的珍珠明珠,将以更加妩媚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镇江概况导游词2
各位游客: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闪耀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南岸,雄踞在祖国两大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处,京沪铁路横贯东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自古以来,是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宋时以气概之雄,形势之险,足以控制大江南北镇守江防而得名“镇江”。自1985年以后,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镇江港为全国十大港之一,是长江第三大港,正式向外国船舶开放。
镇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据史籍考证,已有3000多年历史。西周时为宜侯封地,春秋时名朱方,战国时称谷阳,秦改为丹徒,三国时又称京口,南朝时称南徐州,隋改延陵县,置润州。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镇江地理位置独特,深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终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4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日照率为47%,全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稍冷;全年降水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这种典型的江南气候对农业生产及旅游事业非常有利。
镇江枕山濒江,东、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画,是一座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著名古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称。镇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焦山碑林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三山”风景区、南郊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区;市区附近还有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宝华山省级山林自然资源保护区。
镇江风景名胜绔丽多姿,具有真山真水、雄伟峻秀的.独特风貌,山、水、古、洞、港、泉等各具特色。
山,是指绮丽的金山、雄伟的焦山、险峻的北固山,三山风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
水,是指扬子江、古运河组成的水上游览特色;
古,是指古城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
洞,是指市郊的彭公水晶洞、茅山华阳洞等洞天奇观;
港,是指西津古渡、镇江港等港口;
泉,是指金山“天下第一泉”等一系列泉址。
市区旅游景点有四个“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天下江山第一楼”——多景楼,“江山第一亭”——凌云亭。
·寒山寺导游词 ·江苏周庄导游词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 ·淮安市导游词 ·夫子庙导游词%
有风格迅异的“四塔”:江天禅寺慈寿木塔,甘露寺卫公铁塔,西津古渡昭关石塔,鼎石山僧枷砖塔。
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四洞”:金山白龙洞,法海洞,焦山三诏洞,南郊莲花洞。
镇江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开放带“龙颈”位置,是长江三角洲沪宁经济走廊上的一个中心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镇江城市综合绿济实力已跨入全国50强。现辖京口、润州2区和丹徒县及扬中、句容、丹阳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3779平方公里,总人口263万多。其中市区面积247平方公里,人口约52万。
建国以来,镇江疏浚了大运河,新建了万吨级泊位码头,与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5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铁路、公路交错成网,四通八达,东西两翼分别有南京和常州机场,构成了江、河、海相连,海、陆、空相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镇江的宜人气候,使它全年都成为旅游的最佳季节,加上交通便捷,现代通讯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为旅游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游客们:镇江这颗镶嵌在长江南岸的珍珠明珠,将以更加妩媚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镇江概况导游词3
镇江辖丹阳、句容、扬中三个县级市和丹徒、京口、润州三个区,总面积3843平方千米,人口290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镇江地处要塞,历史悠久。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和将来更是商家必争之地。镇江历史悠久,有3000多年的历史。镇江环境优美,有山有水,真山真水,城市的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素有“天下第一江山”、“城市山林”之美称。除了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以及茅山、宝华山这些有一定影响的景点外,西津古渡街、梦溪园旧址、天下第一泉、芙蓉楼等也是久负盛名,焦山碑林、六朝石刻等都是国宝级的文物。镇江交通便利,水陆枢纽。处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有85千米长江深水岸线,已建立5个港区139个泊位,其中万吨深水泊位19个,年吞吐量2800万吨。镇江港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和长江第三大港。沪宁铁路横贯东西,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104国道及苏南公路网络贯穿全境。即将建设的沪宁高速铁路和在建的润扬大桥将使镇江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镇江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历史上的唐宋八大家许多都在镇江留下名篇名作,一些宏篇巨著如《梦溪笔谈》、《文心雕龙》等都成书于镇江。
改革开放以来,镇江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底进入了“苏南经济板块”。2001年,实现“四大突破”。全市gdp突破500亿元,达到505。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46元;财政收突破40亿元;协议利用外资突破10亿美元,达10。8亿美元。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一大批外资大项目纷纷落户镇江,世界500强企业有11家在镇江兴办了企业。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化工、造纸、铝业、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有世界主要的锚链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造纸基地、工程塑料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醋酸、易拉罐生产基地。恒顺香醋驰名中外。
“十五”期间要将镇江建设成清新秀丽、充满灵气和活力的江南名城。市区达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双百”目标。凸现“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的独特城市个性,形成“显山、露水、透绿、现蓝”的城市风貌,向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使镇江成为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
镇江,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星罗棋布的文化遗存,丰厚悠远的'历史蕴含以及繁荣富饶的经济环境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产品。风景名胜旅游:
镇江的风景名胜无处不体现着自然与人文、山水与文化的交流与融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金山之雄,焦山之秀,北固之险,南山之幽”,尤以“江、山、寺、洞、泉、林”景观俱全而著称,形成了优良的风景名胜体系,现有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焦山十六景”,如华严月色、汲江观日、镜江夕照等自古闻名。南山重峦叠翠、清幽断俗,“鹤林烟雨”、“招隐红叶”更具特色。宝华山具有“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四大奇秀。先人三千多年前智慧的结晶,造就了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和北固山“寺冠山”的精妙特色,堪称江南建筑艺术瑰宝。这些是山水文化游的基础,也是我市旅游资源的精粹。人文景观旅游:
镇江自西周成为宜候封地开始,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由于镇江控吴负楚,江阔山险,地势险要,因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吴孙权一度迁都于此,筑造铁瓮城,使镇江成为三国名城和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尤以六朝文化最具特色。古代镇江诞生出南朝宋、齐、梁三代帝王和《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一部部撼世之作。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全市有3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22处省、市级文保单位,传世宝物、出土文物更是不计其数,被誉为“文物之邦”。焦山碑林号称“江南第一碑林”。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也是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其石刻巨兽造型丰伟,姿势如踞,代表了南朝石雕艺术坚实、浓厚、雄秀、优雅的风格。特别是被誉为“一座天然博物馆”的西津古渡街,有很多文物建筑是国内外的“孤本”、“善本”,艺术价值令人叹止。国家文保单位的原镇江英国领事馆空间布局精湛,结构严谨优美。昭关石塔结构造型优美,是江南乃至全国现存唯一的喇嘛式过街石塔。投资1600万元兴建的焦山定慧寺万佛塔堪称佛教建筑史、绘画 雕刻 艺术史上的瑰宝,它的建成,使镇江市形成了“东有钢混塔(焦山万佛塔),西有木塔(金山慈寿塔),南有砖塔(宝塔山僧伽塔),北有铁塔(北固山铁塔),中有石塔(西津渡昭关石塔)”的格局。众多的文物古迹是我市历史的记录和结晶,极具考古价值、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
宗教文化旅游:
镇江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古时有八大名寺,香火旺盛,高僧辈出。千年古刹金山江天禅寺是水陆道场的首创之地,成为佛教圣地。焦山鼎盛时期,有大小寺院十五座。不久前圆寂的定慧寺主持茗山是全国十大高僧之一,佛学深湛,在华人世界中有着很高的宗教地位。宝华山为“律中第一山”,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传戒道场,全国70%以上的僧侣都在此受戒。茅山道院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每到香期,上山香客达三、四十万。宝华山每年也有全国乃至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僧尼慕名前来朝佛受戒。
20__年:
镇江市导游人员资格考试,镇江市导游资格证考试,镇江市导游考试,镇江市导游证考试,镇江市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报名时间,镇江市导游资格考试教材,镇江市导游,镇江市导游证,怎样考镇江市导游证,镇江市导游证书,镇江市外语导游考试,镇江市导游词,镇江市导游考试培训,镇江市导游资格考试,镇江市导游考试报名,镇江市导游考试练习,神话传奇旅游:
金山被称为“神话山”,有家喻户晓的白娘子斗法海“水漫金山寺”的神话 传说 。《西游记》中,唐僧玄奘(江流儿)正是漂流至镇江,蒙金山寺方丈施救收留并抚育成人的。镇江自古是军事要地,又是山水名城,因而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历史掌故尤为丰富。刘备甘露寺招亲、宋江智取润洲城(镇江曾名润州)、韩世忠大败金兀术、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历史传奇也是妇孺皆知,流芳百世。特别是北固山,这里的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的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现在,茅山又有了“老子神像天下第一”的新景,再加上“蜂涌而至”、“放鞭炮,听军号”和“怪坡”三大奇观,为茅山抹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文人传说也很多,李白、苏东坡、米芾、辛弃疾、陆游、郑板桥等都有大量踪迹可寻,乾隆下江南留下的种.种趣闻雅事也不胜枚举,为旅游平添无穷韵味。工农业文明旅游:
镇江是世界上最大锚链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ps、abs单体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醋酸和易拉罐生产基地,并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造纸基地。镇江所辖的扬中市被誉为“江中明珠”,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扬中市新坝镇已成为新型农业、现代农居、乡镇工业特色旅游镇;丹徒县龙山村是国际著名的鳗业大王,为鳗业、休闲、度假特色旅游村;丹阳市界牌镇是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有全国最大的汽车灯具城和灯具生产企业,为乡镇工贸特色旅游镇。润扬大桥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跨度最长、最为雄伟壮观的斜拉桥。这一切都为该市开辟大桥景观游、新兴工业农业游等现代旅游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镇江还被江苏省旅游局纳入“锦绣江南游”和“运河、古镇、园林游”两条旅游黄金线路。
镇江概况导游词4
大家好!
现在我们来到了古西津渡街。在大家参观之前,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这条古街。“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长江。”长江和古街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历史上古西津渡街枕于长江之上,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券门上刻有“枕江”二字。随着长江北岸坍江,南岸淤积,主航道不断北移,长江向东延伸。现在长江南岸已经北移了数公里。从清代开始,这里便成了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在“枕江”二字下面是53坡,大家猜一下,一共有多少级台阶?恩,张小姐说对了,一共53级。53坡的名称源自于佛教53参图的来历,关于53参图的传说我在金山寺已和大家详细介绍过了,53坡只是古西津渡街的'一个开始,让我们一起去开启它那耐人寻味的历史画卷吧!
在53坡的西面是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主楼为古印度建筑,在楼的顶端刻有“1890”的字样。这个数字为什么会刻在上面呢?1857年英法发动第二次战争,清政府屈服于外国列强,被迫签下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将镇江开辟为通商口岸。1888年,英国巡捕打死镇江的一个小贩,激起了镇江人民的愤怒,火烧英国领事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于1890年在此原址上重建英国领事馆。
“1890”这个数字是中国屈辱史的见证,将它高高的挂在楼顶是为了警戒善良的人们,历史不能忘记。目前馆内珍藏有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文物3万余件,其中还有国家一级文物。现在镇江博物馆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顺着古街向东望去,我们隐约看到一个石塔,这就是昭关石塔,该塔建于元代,是一座过街石塔,高5米,分塔座,塔身,塔颈,塔顶几部分。呈亚字形,__上刻有佛八宝。镇江的昭关石塔是我国江南唯一的一座喇嘛式过街石塔,只要你穿过一次石塔,表示你诚心诚意拜一次佛。
在石塔的旁边是救生会。救生会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有钱人成立的善事机构,当时长江经常有险情,为了鼓励人们积极主动的救护船只和渡江人,每救一人救生会奖励救人者一两白金。无主安葬的人救生会买棺木安葬。
这条街充满着宗教色彩,在前面券门上可以看到“同登觉路,共渡慈航”这八个字。穿过券门和石塔就是观音洞,继续前进,就是唐代金陵渡。由此我们想起唐代大诗人张祜吟颂的千古绝唱《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过了金陵渡,就是待渡亭,为当时京江24景之一。待渡亭是元明清时期的过江码头。有这样一句诗:“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当时古西津渡街是人们去金山、扬州的必经之路。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曾在次登船上岸。诗人陆游曾经过古渡,记下:闲日同阅往来渡者,无虑千人,大抵多军人也。西津古渡当时不仅担任普通客运,也担负军运任务,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人们是这样 总结 古西津渡街的。我们在游览过程中,看到了唐代码头,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酒肆,清代救生会以及近代英国领事馆。1982年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镇江,漫步在这条古街石板上,赞叹这条古街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是镇江旅游的金矿。
历史在不经意间滑过了几千年,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模糊了人们的双眼,“千年古渡,百年老街”的历史风貌如同昨日,风雨依然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古西津渡街就给各位介绍到这里,请大家随我一同在古街上去领略历史沉淀下来的痕迹。
镇江概况导游词5
今天下午,我们一起去游览了古色古香、富有文化韵味的古街——西津古渡。
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雨,所以空气格外清新。我们走在西津渡的古街上,脚下的青石板路上一道道车轮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仿佛时间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古代。我想:当年这里一定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古街两旁的房屋建筑多为明清时代的遗迹,房屋是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漆成朱红色,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翘阁飞檐向我们展示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津渡在三国时期称为“蒜山渡”,唐代曾名为“金陵渡”,直到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江岸逐渐北移,才是今天的西津渡。
走在路上,妈妈问:“你们有谁记得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吗?”我抢着说:“那还不简单!”于是背了起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那你知道这首诗是在哪里写的吗?”妈妈接着问。“这个……”我们都被问住了。“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乘船北上,泊船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这时,天空中又飘起了细雨,我们依依不舍地与西津渡告别。
回到家中,我打开电脑,查找西津古渡的资料。原来,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西津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我仍然意犹未尽地想着西津渡,想再看一看它那富有特色的古老文化。
镇江概况导游词相关 文章 :
★ 江苏镇江市概况导游词
★ 江苏概况的导游词5篇合集
★ 江苏概况导游词
★ 扬州概况优秀导游词3篇
★ 介绍江苏概况的导游词合集
★ 江苏概况的导游词5篇大全
★ 江苏概况导游词大全
★ 江苏概况景点导游词全文
★ 2020年精选江苏概况导游词合集
★ 2020年精选江苏概况导游词大全
雨田里得麦圈
镇江金山风景区导游词金山位于市区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曾盛行一时。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为我国优美游览胜地之一。 金山自古名称很多,古人把扬子江比作香水海,把这座山比作《华严经》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而宋代王存著的《九域志》中则有另一说法:唐代高僧法海云游来此,为子修复寺庙,每日在山间披荆斩棘,一日挖到黄金。地方官李奇上反皇帝,皇帝敕令将黄金交法海作修复寺庙之用,并名山为金山。此外,金山还曾叫过泽心山、浮玉山、获茯山、龙游山、紫金山等。而金山的名则与金山寺有关,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富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殿宇后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景色壮观,气势雄伟,形成“寺裹山”的独特风貌。宋休以来,京流传着“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的评语。金山又有“神话山”之称,山上每一个古迹都有迷人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中国有名的古典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就源出于此,民间流传甚广,为这座名城增添了十分迷人的色彩。小说《说岳全传》中的岳飞到过的金山古迹“七峰亭”,景色宜人。章回小说《水浒》中“张顺夜伏金山寺,宋江智取润州城(即今镇江城)”一回对金山瑰奇风景,作了细腻生动的描写。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多次南巡,驻跸金山,留下不少“御制”文物,有关乾隆在金山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使金山更负盛名。历代诗人、书法家、名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张祜、孙鲂、苏东坡、王安石、沈拓、范仲淹、赵孟、王阳明等登临观景,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遗迹和脍炙人口的题咏。唐代起,国际友人登山游览者络绎不绝。明代日本画僧雪舟等杨居住金山两年半时间,绘有《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等有关金山的画卷,现保存在寺庙。金山这座青螺般的小山,却包孕着许多风流往事,具有无限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骚客和游人。有人说“到了镇江不去金山,等于没到过镇江”,此话自有一番道理,当你游览金山之后,便会明白其中的奥妙。金山游览路线江天禅寺——夕阳阁——观音阁——楞伽台——佛印山房——金山四宝——慈寺塔——古法海洞——留云亭——妙高台——七峰亭——白龙洞——朝阳洞——古仙人洞——玉带桥——御码头——郭噗墓——天下第一泉 江天禅寺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 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一次是在唐朝,曾把金山寺改为龙游观,将近二百年。又一次是宋朝政和四年,因徽宗赵佶奉道教,又将龙游寺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道士观),为天下神霄第一。后复名为龙游寺。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这里自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传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门也是坐从朝南,而金山寺屡遭火焚,山门口也经常会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当时金山的当家和尚深感不安,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便请来一位云游和尚卜算。云游和尚在山寺前后转了一圈,对方丈说:“师傅,您这山门朝南直对天上的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必须改向。”方丈听后,连连合掌曰:“罪过!”于是命人将山门改成现朝西的门向。传说毕竟是传说,金山寺山门朝西是有其真原因的。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这正可谓建筑师的独具匠心所在吧。由山门入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称笑佛。两旁塑的四大金刚,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门。四大金刚俗称四大天王,故称天王殿。左侧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侧是北方广目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弥勒佛旁有联,曰: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在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天王殿向后便是大雄宝殿。历来寺庙多损于火灾,原大雄宝殿是1948年毁于火灾,共烧毁二百六十多间亭、台、楼、阁、房屋等。夕照阁夕照阁存有清代乾隆帝南巡驻跸金山留下的七块御碑,保存完善。这些石碑引来许多文人识士、专家、历史研究者、书法家的拜谈赞吧。石碑记载的内容大多是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对金山风景的评价和如何继承清室传统,统治大清帝国的决心。乾隆不仅留下了许多有迹可寻的“御制”,还留下了一些颇为有趣的传闻。按理乾隆的父亲是雍正,而这里却广为流传着雍正皇帝“偷龙换凤”得乾隆,乾隆六次来金山寺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新的传说。 观音阁从夕阳阁登山而上,南面正中有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此建筑与楞伽台、妙高台,西与慈寿塔、法海洞丹辉碧映,椽摩栋接,连成一气,足以壮此名山胜概。椤伽台“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或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楞伽台在金山的东南,傍山驳石而建造。相传苏东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写《楞伽佛经》,故又称书经楼。登台顶长廊远眺,碧空万里,磅礴江流,尽收眼底,江天一色,气势十分壮观。由山下登楞伽台,需经三重楼阁,每进一层,疑无上处,洞门一开,豁然有级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错落,往往令游客迷其所在。最高一层有清王文台撰写的一副对联:窗前沧海凭开眼,台上楞伽可印心。佛印山房宋代著名的金山、焦山寺庙的主持佛印法师住宅。相传佛印与苏东坡是青年时好友,一次两人打赌,佛印败赌无奈入空门。由于学识高超,终成为金、焦二山寺的大方丈,东坡则成宋有名学士,两人经常在金山吟诗作画。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创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齐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1472年,日本画家雪舟等杨登游金山,曾绘《大唐扬子江心金山龙游禅寺之图》,上有南北相向的两座宝塔。双塔后毁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按照古代各国佛教的习惯,一般情况建寺同时建塔,特别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五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巅,和整个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处,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风光各异。游人登临塔顶。凭栏远眺:东望长江中的焦山和形势险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风光行重重叠叠的山峦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鱼池和浩浩荡荡的大江激流,北望烟波缥缈的古镇瓜州和古城扬州,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诗为证: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古法海洞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古法海洞。”在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是一个阻挠破坏青年男女美满婚姻的恶僧,可历史上他却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法海姓裴,人称裴陀头,河东闻喜人。他父亲裴休是唐朝宣宗皇帝的宰相,感到“伴君如伴虎”,一旦得罪了皇帝是没有好下场的。他十分信仰佛教,认为富贵荣华不如出家好,因而决心送子出家为僧。裴陀头出家到江西庐山,取名法海,他在庐山学道参禅,一心修炼。后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他就找到山上西北角的这个岩洞,住在洞里参禅打坐,白蟒就避走了。法海来金山后,最大愿望是要修复金山寺,他曾燃指一节,以表决心。一天也僧众披荆斩棘,到江边挖土,偶然挖出黄金若干镒(一镒为二十两),就报告润州刺史李奇,李奇又上报宣宗皇帝,宣宗命他把黄金给法海作修复庙宇之用,并赐名为金山和金山寺。相传法海死后,他的徒子法孙把他的肉体装金供在洞中,以便瞻仰。后来肉身坏了,又塑了一个石像,留作纪念。宋朝张商英来此游览,做了一首裴公洞的诗:“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寺僧将这首诗做成楹联,挂在洞门两边。留云亭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前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第四个字“览”字笔划多,一时竟想不起来。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四字,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的繁体字正是“臣、今、见”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了“览”字,所以这一字显得特别细小,云云。 妙高台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 七峰亭七峰亭在山西侧金鳌岭上。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岳飞在北方指挥抗金战争,正在乘胜前进之时,奸臣秦桧要挟高宗连续发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都城临安(今杭州)。岳飞路过镇江时,拜访金山道月禅师,告诉道月和尚:“昨夜梦见两犬抱头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答道:“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必须谨慎。”岳飞致谢登舟,临行时道月赠诗曰:“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岳飞到杭州,果遭秦桧陷害于风波亭下,他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悔不听道月之言”。这句话传到秦桧耳中,秦桧大怒,就命何立往镇江金山拘捕道月。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说法。只见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说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罢,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何立只得将情况回禀秦桧,并说金山有七峰,风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秦桧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便兴建了七峰阁,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战火,后改修为七峰亭。白龙洞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现在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据民间传说,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密切相关。白娘子、小青青呼东海之水,跟金山寺高僧法海相争,救自已的丈夫许仙。许仙被关在寺内,闻外面战鼓震响,看到女娘子带身孕力战,心急如焚。看守庙门的小僧十分同情,放许仙从白龙洞跑到杭州与妻子在西湖断桥相会。这个洞有一条石缝,一人可进去达数丈深,再往前进洞即变小,人不能进去,恐怕只能白蛇可进了,不然为何称白龙洞呢?朝阳洞朝阳洞又名日照岩、观音洞。在金山东北山腰间,洞上是一片悬崖,上有“日照岩”三个字。当金山还在江心的时候,每当旭日东升,从朝阳洞向南一带石壁上,金碧辉煌,水天皆赤,可称奇景。所以朝阳原是观日出的最佳之处。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阳洞”三个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谧所书。古仙人洞古仙人洞位于金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这里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而窥视江面,故名“仙人洞”。明代程敏政诗云:鬼斧穿山骨,明明透一窗。仙人时举步,竖立一窥江。玉带桥金山白龙洞前有座玉带桥,传说是苏东城与金山方丈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经常给人看,看的人多了,又恐弄坏,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一座桥。谁要再看玉带,去看桥就行了。玉带桥长十六米,桥下绿波荡漾,清澈见底,令人心爽神怡。金山四宝在慈寿塔下的屋内陈列着金山寺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其中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铜鼓为金山四宝。玉带:宋神宗年间,大学士苏东城与金山和尚佛印交往甚密,称为“忘形交”。有一次两人以禅语对句,用东坡玉带作赌,东城一时迟钝而输,玉带便成寺院镇山之门宝。苏东城的玉带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这件珍品被人称为国宝。玉带环宽约二寸、长约二尺,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毁四块,乾隆皇帝金山时,命玉工补齐,上面刻有乾隆的诗句。但是后补的四块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一看就可以辩别。周鼎:是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当时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铸造铜鼎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的,所以此鼎又称遂启祺鼎。金山图:这幅图是我国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时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扬子江心秀美雄姿。画后有他写的《金山寺追赋》诗一首: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绀宇压中流;沙痕灭没潮侵登,帆影参差日映楼。江汉东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谪仙故自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字大数寸,潇洒可爱。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分,径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两。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所以又叫诸葛鼓。御码头在山北有十三级台级,原作伴月式,两边护有石栏,左右有钟鼓楼(清咸丰年间被毁)。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先后几次来金山都由这码头上岸,故称“御码头”。现护栏上刻有“御码头”三个大字。郭璞墓郭璞墓在金山之西的石簿山上,又称云根岛。岛上葬有东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的遗物,俗称郭璞墓。郭璞(公元276—324),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据记载,他博学多才,人称其词赋为东晋之冠。他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楚辞》等古代重要著作。又精于风水相命。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被王敦任为记室参军。王敦想造反,不知吉凶,时人皆说大吉,问郭璞,璞独自不言,触王敦怒,被杀于武昌的南岗。明万历三十三年巡按御史黄吉士为他树碑立传,墓碑上刻着“晋赠弘农太守郭璞之墓”。天下第一泉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遥。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第一泉原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遂随金山登陆。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簿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冷是水曲的意思,三泠为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来于清朝同治八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同迭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道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春写记立碑,建亭覆亡。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地四十亩,开塘种植荷菱,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柳荷相映,十分秀丽。方池南面石壁上刻有“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为王仁堪所书。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楼下层前壁左侧,嵌有沈秉成所书“中泠泉”三字石刻,右侧为沈秉成“中泠泉”及薛书常“中泠泉辩”石刻。唐朝以来,中泠泉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唐代评茶专家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后唐名士刘伯刍分全国水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为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用此泉水沏茶,清香甘冽,相传有“盈杯不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币,也不见沉底。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其醇可知。
优质导游证资格证问答知识库